第七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3 14:21:2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七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一、概述

1、 基本特征:(1)、政治化

(1928年北伐战争<大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 争失败>结束,1927至1937,土地革命/十年内 战/国内革命战争,与此同时日本侵略东北,东 北沦陷。直至抗日战争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广泛传播,一定程度上决 定二三十年间的文坛面貌

(3)、左翼文学、自由主义文学及其他倾向的文学(近 现代通俗文学)共同存在、发展 《朱版教材》

基本风貌:一是上承五四人的文学的文艺、美学思潮及文学创作中的多彩艺术成就;二是左翼革命文学思潮与文学创作。

文学观念与话语:三种“人”的观念的对话、冲突——一是五四民主科学背景上的人文主义观念与话语;二是左翼革命文学的“阶级的人”的观念与话语;三是近现代通俗文学的“人”的观念:充分世俗化中的充分人性化,即大众伦理道德与大众人性观。

2、 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 无产阶级(左翼)文学 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 (人文主义) 两大文艺思潮各自发展演变、相互竞争

1

二、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左翼革命文学思潮

1、革命文学论争——左翼文学活动的重要内容

(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普罗文学”,受苏联拉普、日本纳普等左倾文艺思潮影响)的基本主张:把文学作为政治传声筒,否认五四文学革命。

强调:无产阶级文学要“使读者得到旧社会的认识及新社会的预图”,“对于敌人的厌恶,对于同志的团结,激发斗争的意志,提起努力的精神,这是革命文艺的根本精神,也是它的根本任务”;为创造无产阶级文学,小资产阶级的作家要“把自己否定一遍”,“克服自己的小资产阶级的根性”;“要牢牢把握着无产阶级世界观”,“我们文学家,应该同时是一个革命家”。

(2)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成员和鲁迅、茅盾等人的论争

主要缘于其对五四文学的否定,把五四时期的小资产阶级作家当做革命的对象,把鲁迅、茅盾、叶绍钧、郁达夫等都当做“社会变革期的落伍者”。

鲁迅(《三闲集》)与茅盾著文予以反击。1929年末,中共出面要求双方停止论战,加强团结。

(3)梳理左翼文学倡导者于30年代五场重大文学论争

①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的批判 P153

左:提倡“宣传鼓动的艺术”、“一切艺术都是宣传”、“艺术是阶级对立的强有力的武器”

鲁迅:一切文艺故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学 茅盾:批评普罗文学的标语口号不是文学

②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与新月派及其宣传的人性论(梁实秋)、天才论的论争

梁实秋的“普遍人性论”:

“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人性”,“文学是没有阶级性的”;批评左翼“把文学当做阶级斗争的工具而否认其本身的价值”,指出“人生现象有许多方面都是超于阶级的;

梁实秋的“天才论”: 文学是天才创造的,与一般人无关,实质是否定无产阶级文学存在的合理性,也反映了新月派的保守与贵族化倾向。

2

③关于“文艺自由”的论辩——与胡秋原、苏汶的论辩,焦点集中在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胡等:坚持文艺自由论,反对艺术宣传政治,强调艺术的独立性; 文学阶级性不意味着“那种有目的意识的斗争”

左(瞿秋白):文艺永远是、到处是政治的留声机 这是第一次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论争,由于中国革命文学与政治关系的愈益紧密,这样的论争贯穿了20世纪中国文坛始终。

④与林语堂、周作人等的幽默与闲适文学(“性灵文学”)的论争

⑤与朱光潜、沈从文等京派作家(人文主义文学思想)的论争

2、“左联”与无产阶级文艺思潮

(1)“左联”的成立

1929年底筹备,1930年3月2日于上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2)左联的文学活动P149 ①创办刊物

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倡 ③加强了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④积极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

⑤文学思想集中体现为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富于革命意味的新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倡导

三、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人文主义文学思潮)及两大文艺思潮的 对立

1、自由主义作家的文艺观

本质:承传五四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与五四人文主义艺术传统一脉相承:艺术无功利,艺术不是道德行为,艺术是个性的展现,艺术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审美的移情等。P 140

(1)梁实秋

“新月派”理论家,新人文主义文学观、现代雅士文学理想 “人性论”、“天才论”

提出:以“健康常态的普遍的”人性为核心的理性评价的文学标准,藉古典主义的“节制”概念为其雅士美学追求。

(2)朱光潜

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与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文艺心理学》

3

主张:奉行严谨而超脱的风格,强调文学表现人生和怡情悦性的功用,维护文学的独立自主性。

2、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体现在三场论争

①与“新月派” ②与“性灵派” ③与“京派”

四、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第八章 30年代小说(一)P159 1、影响30年代创作的两个因素:

(1)社会、历史的巨大变动(结合史实背景)

(2)作家结构的重大变化——“新人”涌入,使得人的思考中心 与思维方式发生变化——由对个人、人生的思考转向对社会 出路的探求。

2、三大文学派别(“左翼”、“京派”、“海派”)间的对峙与互渗

(1)“海派” ①概念

②初期海派:张资平、叶灵凤

③新感觉派(第二代海派)——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 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

④40年代以张爱玲为代表的沪港市民传奇 予且、苏青、梅娘等

(2)“京派” ①概念

艺术特征 ②代表作家

沈从文、废名、萧乾、师陀、李健吾

(3)“左翼” ①概念

②代表作家

一是准备期间——革命+恋爱的主题,公式化、概念化: 蒋光慈、洪灵菲、柔石、胡也频。

二是“新写实主义”,把政治倾向性与艺术真实性较好地结合: 丁玲、张天翼、蒋牧良。

三是左翼内部主流小说体式(与茅盾小说类似),采用二元对立模式和社会 分析方法:

4

沙汀、吴组缃、叶紫、艾芜。

四是东北作家群——抗日文学的先声: 萧红、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

3、30年代的时代文学的特征

(1)题材空前规模的开拓,表现角度的开掘 由个人走向社会;

关注30年代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历史命运、心理、道德、情感变迁等; 九一八后,中华民族命运成为文学关注的焦点与主题; 其他题材:边地、少数民族的生活。

(2)文学形式的变化

小说成为最有成就的文学样式; 戏剧于现代文学时期成就最高; 诗歌有抒情转向叙事、由短变长;

其他文体向小说渗透:诗体、散文体小说,小说戏剧化等。

(3)艺术表现有新的特点

左翼作家对时代、环境与个人性格的关系有了辩证的把握; 心理刻画的艺术手法得到重视与发展;

讽刺艺术的发展——社会政治讽刺与世态嘲讽两种派别。

(4)较成熟的作家都各自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形成独特的艺术世界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