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6 23:58:0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踏着宗族的阶梯,商王走进了自己的宫殿。在这座宫殿中,庄重的祭祀和诚惶诚恐的占卜是最神圣的礼仪,也是将整个王朝凝聚起来的精神力量。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与祖先沟通的唯一渠道,汉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另一种商代文字是“金文”【鸟尊 春秋】,如果说甲骨文是用来与祖先沟通的话,那么铸造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则是为了垂诸后世。 1978年,湖北随县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一百四十件青铜容器【曾侯乙编钟 战国】,六十五件青铜编钟,以及四千五百多件青铜兵器。据粗略统计,这些青铜器的总重量超过了十吨。
【上海博物馆 教授 谭德睿】
百姓的墓葬里头不会出青铜器,因为青铜在当时讲起来是一个很贵重的东西。因为它要采矿,要采铜矿,采锡矿,经过冶炼才能得到铜和锡,然后再按照一定的配比熔炼铸造出来。所以,即使在现在,它也是一般作为奢侈品。 一些学者推测,寻找铜、锡矿石,可能是导致厦商都城频繁迁徙的原因之一【湖北大冶铜绿山谷铜矿遗址 商】,但是在生产力水平还很原始的古代,世界上恐怕没有第二个民族,会消耗如此之多的社会劳动和社会财富来铸造彰显身份的青铜礼器。命人铸造这些青铜器的商王和贵族们一定相信,当自己也变成祖先时,仍然可以通过文字,清晰地生活在儿孙们的世界里,他们的生命不再是历史长河中短暂的瞬间,而是无尽的血脉传递中的一个环节。
借助汉字,自然的血缘关系被提升为神圣的仪式和信仰。中国最初的国家就是在这种仪式和信仰上建立起来。这正是后来华夏民族文字崇拜的源头。
【汉 说文 流 水行也】
“文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作为基本的文化常说,在一代又一代人中传承着。但在童年和青春期,汉字却不能给创造它的劳动者带来福祉。已有的考古学事实告诉我们,原始的汉字出现在祭祀的神器上,成熟的中国文字产生在宫廷中。即使我们今天无法见到的,那些写在竹简和木牍上的商代文字,其使用成本也不是普通劳动者所能承受的。
但是汉字一旦长大成人,就不会再蜷缩于宫廷中和祭坛上。
“二月辛已,“黑夫”、“惊”敢再拜问“中”,母毋恙也”【黑夫家信木牍 战国】,这是今天所能见到的中国最早的家信,两版写满文字的木牍,距今已有两千二百年,写信的名叫“黑夫”,他在信中提到的“惊”,很可能是亲兄弟,他们是秦国的普通士兵,跟随大军远征楚国。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研究馆员 陈振裕】
31
当时他们打仗的时候,打得非常惨烈,所以整个淮阳城攻下来以后,城里的盗匪非常多,治安非常差,一再说,叫他的兄长不要到那里去,而且开头,中间还说了,他们等着要衣服、布与钱。如果不寄去,他们就没法活了【湖北省博物馆】
虽然在这封信出土之前,考古工作者找到了难以计数的先秦古文字,但是它们全都是官书史册、圣贤典籍,像这封普通人所书,传递普通情感和需求的家书还绝无仅有。正是因为这样,在汉字的历史上,这些文字才显得弥足珍贵。它表明汉字已经从祖先、王权的高天,向世俗的平地缓缓流淌。这种伟大的转变,是从哪里开始的呢?
曲阜孔庙,传统中国最神圣的地方,至高无上的皇帝到此都要顶礼膜拜【孔庙 山东曲阜】。在大成殿中,悬挂着康熙皇帝亲笔书写的“万世师表”的匾额。孔子并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老师,但他是第一位把知识传授给平民百姓的“先生”。
【陕西师范大学汉学院 教授 赵学清】
在孔子之前,老百姓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战国时候,由于宫廷权力的失落,所以教育开始从宫廷走向民间,孔子也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
孔子是个遗腹子,父亲书梁纥是鲁国的一位低等级贵族,蒙父亲的余荫,孔子在鲁国的庙堂中接受了最基础的教育。
【中国文物研究所 研究员 吴九龙】
以后,他也当过官员,他当过鲁国的司寇,他也到各处去,带着他的学生去游说,实际上他也是希望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是他的仕途不太顺利。 大约从三十岁开始,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私家讲学”的先河。据说,杏坛是孔子授业的地方【杏坛 曲阜 孔庙】,也许这里就是汉字流向民间的源头之一。
汉字以及汉字承载的知识在民间的传布,开创了中国思想史上最活跃,也是最辉煌的“诸子百家”的时代。每一位开宗立派的学者,都会一一座属于他的“杏坛”,汉字从这一座又一座的“杏坛”流向更广阔的天地。但是随着书写者的增多和书写工具的演变,汉字本身的形态也不可避免地变化着。
1965年12月,山东省侯马市东郊,出土了一批写满文字的石片和玉版,字是用毛笔蘸着朱砂和烟墨写成的,经过辨认和研究,考古学家认定,这是春秋晚期晋国的官方文书。这些文书是用来记录诸侯国间结盟誓词的【侯马盟书发掘现场】,因此,考古界把这些文书称作“侯马盟书”。
【山西博物院 副院长 李勇】
32
侯马出土的盟书,一共有五千多件,其中有可辨识文字的就有五百多件,总字数在三千多个字,除去重复的,单字就有五百个,这批珍贵的文物为研究东周文字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古文字学家 张颌】
各国有各国的特点,那么晋国都没有自己的特点吗?但是从“”侯马盟书”来说,是一个字有十几种写法,就不要说是国家的关系,就是本国的写法都不一样的,这是从“侯马盟书”的字体,字表里头都能看出来。
在“侯马盟书”中,“敢”字就有九十多种写法,而“嘉”字的写法超过了一百种。为了书写便利,每个执笔者都在根据自己的喜好,简化汉字。而这一点,也和毫无例外地体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钱币和兵器上。
中国文字学的鼻祖,东汉学者许慎对当时的描述是,七个诸侯国各自为政,废弃礼乐,从而导致天下“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言语异声,文字异形”。汉字将怎样度过这段混乱的历史呢?
函谷关,春秋战国时期入秦的必经之路,【函谷关 河南灵宝县】关内是一马平川的中原,关外是雄踞黄土高原之上的秦国。由于地处周人的文化发祥地,因此,秦国的文字更多的保留了周的传统。这个青铜器名叫“商鞅方升”,刻在左壁上的铭文告诉我们,它铸造于公元前344年12月,是秦昭王的相国商鞅,统一度量衡时规定的一升标准的容器。
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借助“商鞅变法”后一百多年里积攒的力量,并吞六国,江山统一,为汉字的规范和统一提供了必须的政治环境。
公元前223年,廷尉李斯奉诏整理六国文字,“罢其不与秦文合者”,规定了统一的书写系统,小篆。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教授 赵平安】
第一个方面是对于原来单字也好,合字体也好,对它们的写法进行规范,就是把它们的写法固定下来,这是一个工作;第二方面,就是把每一个字,每一个的字式固定下来,就是一个字是左右结构,还是上下结构,把它统一起来;第三方面做的工作,就是改变某些字和词的配置关系。通过这三方面的工作,小篆就成了一种更加严密的文字系统。
公元前223年,在始皇帝昭告天下的文告中,将“书同文字”列为自己最显赫的功绩之一【会稽山 浙江绍兴】。这是“文”与“字”合成一个词,第一次出现在汉字的长河中。想、此后在汉字统治的疆域中,虽然仍并存着数以百计的方言、子方言,但天南地北的人写一样的字,读一样的书,承接一样的历史经验。
33
统一文字,将不同的族群焊接成了一个伟大的民族。随着岁月的变迁,朝代会土崩瓦解,天下会分分合合,甚至汉字的形态仍然会发生变化。但是“书”必同“文”,成为汉字顽强坚持的原则。
这是秦代留下的碑刻【泰山刻石 秦】,上面的小篆,据说是出自李斯的手笔,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岁月中,严寒酷署,日晒雨淋,岩石崩裂,碑面残缺,但残石上的一笔一划,依然那样端庄,依然那样亲切!
【汉 说文 长 久远也】
在中国历史上,秦代只是一个奠定基础的短暂王朝。在中国文字史上,产生于秦代的小篆也注定只能是一种继往开来的文字,几乎就是在诞生的那一刻起,小篆就不得不面对被取而代之的命运。
【陕西师范大学汉学院 教授 赵学清】
因为从使用字的角度来说,人人都希望文字这种工具能够使用起来更加简便,因为小篆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来写。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教授 王宁】
我写一个马字,我得画一个马,我写一个凤凰,我得连它上头的冠,它的翅膀,它的羽毛,它的脚,都得画得明明白白,那一天能写几个字。所以汉字在发展过程中间,它就出现两个系统。
小篆虽然是秦王朝规定的标准字体,但小篆曲线多,写起来好比作画,熟练使用需要长时间的练习,【碑林 湖南梧溪县】秦朝大多数的官吏都是凭军功获得提升,缺乏文字知识的训练,再加上天下一统后,政府文书的数量急剧增加。于是,秦朝的下级官吏开始简化小篆,久而久之,约定俗成,一种新的字体,“隶书”出现了。
这个过程在汉字发展史上被称作“隶变”。而秦代也被认为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教授 黄天树】
就是古文字阶段,它从甲骨文开始算起,它还是保持着一种象形的原则,就是它一般的字体还是比较接近,没有抛弃象形的原则。但是隶变以后,它就把这个原则大概抛弃了。它一般是解散这个篆体,把原来“随体诘诎,画成其物”的象形的这种手法抛弃了,就把汉字变成了一横一竖,一撇一捺,变成笔划化。另外,变成方块的这种汉字。
公元前203年,昙花一现的秦帝国被汉王朝取代,新王朝使用汉字的人们,将前人笔下略显粗糙的秦隶提升出了汉字应有的庄重和气度。
34
到汉武帝时,隶书完全成熟,此时汉字的数量经过漫长时间的积累【熹平石经 东汉】,也由最初几个孤孤单单的契刻符号,汇集成了众多兄弟姐妹的庞大家族【西安碑林博物馆】。但是随着数量的膨胀,一个无法避免的难题变得迫在眉睫。汉字是靠补贴的字形来区别字义的,随着新概念的不断出现,新字辈不断的造出来,有限的记忆如何才能区别无限增长的汉字呢?
公元100年,即东汉永元12年,在河南漯河的这种小村里【许庄村 河南 漯河】,一位名叫许慎的学者,开始撰写一部关于汉字的书,书名叫《说文解字》。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教授 黄天树】
《说文解字》这本书是中国第一部字典,它把原来一盘散沙的汉字,通过分析它的字形结构,把这么一万多个汉字归到五百四十个部首的下面,这个应该讲是前所未有的,那么这样一来,整个中国汉字就可以检索了。
部首的整理使识别汉字变得简单,因为所有的汉字几乎都是由这些基本的造字部件组成的,只要掌握了基础的造字部件,实际上就掌握了记忆所有汉字的钥匙。一直到今天,汉字检索沿用的依然是许慎创造的方法。那么,许慎为什么会产生将汉字系统化的意识呢?
公元前191年,西汉政府废除了秦始皇的禁书令,允许民间藏书。【银雀山汉简 山东临沂出土】于是,一些消失已久的古籍逐渐浮出水面,并因此而形成一个新的学派,叫“古文经学”。
四十七年后,曲阜孔子旧宅的一段围墙被意外毁坏,一卷用古文书写的《尚书》及大批竹简重见天日,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鲁壁出书”。
【中国文字学会会长 教授 黄德宽】
当时有一部分学者研究了古文以后,觉得古文有很多和今文版本不一样,于是就建议要重视古文,建议朝廷要重视古文。那今文经学家就表示反对,说这经书是从前人口耳相传,一直传到今天,这个隶书也就是这个今文,就是仓颉时写的字,是不能够改变的,你那个古文,都是一些人向壁虚造的东西,是假造的东西,是不可靠的【铜罐 西汉】。
到许慎生活的时代,今古文之争愈演愈烈,已经远远超出了学术讨论的范畴,谁来终止这场毫无意义的争执呢?历史的重任落在了许慎的肩上【长信宫灯 西汉】
【古文字学家 张颌】
许慎是叫“五经无双许叔重”,因为要读《五经》,要读古书,所以你不读古书不识字怎么能读书呢,一般是叫读书识字是连在一起的。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教授 王宁】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