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第一章到第三章全国卷历年考试真题练习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4 2:57:0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A.收入效应 B.替代效应 C.规模效应 D.自然失业 E.季节性失业

22.劳动力的特点主要有(ABD)1.1

A.劳动力与劳动力所有者不可分割 B.劳动力具有生理性特征 C.劳动力可以储存并转移 D.劳动力具有能动性作用 23.一般来说,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有(ABDE)2.1

A.教育年限 B.教育成本

C.人口总量 D.保险与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 E.经济周期波动

24.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劳动力市场实现均衡就意味着( ) A.劳动力资源达到了最有效率的分配 B.社会产出有可能取得最高水平 C.均衡工资率等于总的边际产品价值 D.不同质的劳动力也能获得相同的工资

E.所有企业的产品价格相同

25.对于劳动力需求,正确的理解有( )

A.是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B.等同于劳动力需要

C.同社会物质产品(服务)的需求一样,是一种绝对的需求 D.是一种派生性需求

E.产生的直接基础在于产品(服务)的需求

三、名词解释

1.劳动的边际产量:由增加一单位劳动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量3.1

2.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人口÷总人口×100% 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 2

3. “发散型蛛网”:当劳动力市场失衡时,劳动力供求和工资率的波动距均衡点越来越远,无法恢复均衡。 4. 劳动的机会成本:将稀缺的劳动资源用以满足此种需要和愿望而放弃的彼种需要和愿望的满足1.1 5.劳动力需求 6.“收敛型蛛网” 7. 劳动力供给 8. 摩擦性失业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劳动力需求具有派生性?3.1

劳动力需求产生的直接基础在于产品的需求,故劳动力需求是由产品需求派生而来,是一种派生性需求。 2. 简要回答最低劳动供给价格的经济含义。2-65

最低劳动供给价格的经济含义,实质上是指在某种工资率和制度劳动时间给定的条件下,劳动收入的增加能否补偿闲暇减少所带来的效用损失,即闲暇的效用与劳动收入的效用的相互替代关系。 3. 产生摩擦性失业的主要原因。

4.简要回答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5.为什么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后弯曲”的曲线?

五、计算题

1.在某一劳动力市场,当工资率为20元/小时,劳动力需求量为10万人;当工资率为15元/小时,劳动力需求量为11万人。根据上述资料,计算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用绝对值表示)。

E=[(11-10)/10]/[(15-20)/20]=10%/(-25%)=-0.4 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为0.4,表示需求缺乏弹性 2.某劳动力市场有A、B两类劳动力,当A类劳动力的工资率从10元降低到8元,该类劳动力的需求量从10000人增加到12000人,同时B类劳动力的需求量从8000人增加到9000人。 要求:(1)计算A、B两类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

(2)判断这两类劳动力是总替代关系还是总互补关系。 (1)E=[(9000-8000)/8000]/[(8-10)/10]=-1.6 (2)总互补关系

3.在某一劳动力市场,当工资率为10元/小时,劳动力供给为10万人;当工资率为12元/小时,劳动力供给为11万人。根据上述资料,计算劳动力供给弹性。 E=[(11-10)/10]/[(12-10)/10] =10%/20% =0.5

4.34.某劳动力市场有A、B两类劳动力,并且相互影响。当A类劳动力的工资率从10元提高到14元,该类劳动力的需求量从15000人减少到12000人,同时B类劳动力的需求量从8000人增加到10000人。3-120 要求:

(1)计算A、B两类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

将A类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B类劳动力的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定义为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 A类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B类劳动力的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设EA,B为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WA/ WA表示A类劳动力的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DB/ DB表示B类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根据公式有: EA.B=(△DB/ DB) ÷(△WA/ WA)

EA.B=[(10000-8000)/8000] ÷[(14-10)/14]= 0.875 (2)判断这两类劳动力是总替代关系还是总互补关系。

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值为正值,表示一类劳动力的工资率上升引起另一类劳动力需求的增加。那么,这两类劳动力称为总替代关系。

5.根据题34表中所提供的某地区数据资料计算。

(1)该地区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

(2)该地区16~29岁劳动力参与率。

6.题6表中给出了某企业的劳动力投入量L和总产量Q的情况,已知该企业产品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产品销售价格P为200元/件,要求计算劳动力投入量L从2人增加到3人时: (1)劳动的边际产量MP。 (2)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VMP。 (3)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MRP。 劳动力投入量L(人) 0 1 2 3 4 5 6 题6表

六、论述题

1.试论述决定劳动力需求工资弹性的因素。 劳动力需求量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2.试述劳动力参与率的长期变动趋势。 男性倒U,女性M

3.试论述决定劳动力需求工资弹性的因素。3-116 决定劳动力需求工资弹性的因素为以下四个方面:

(1)其他生产要素替代劳动力的可能性。是决定劳动力需求工资弹性的第一个因素。这种可能性越大,需求弹性就越大;反之,则小。

(2)产品的需求弹性。其程度是决定劳动力需求弹性的第二个因素。由劳动力需求的性质可知,劳动力需求是由市场对产品的需求派生的。

(3)劳动成本占总成本的比率。是决定劳动力需求弹性的第三个因素。不同的产品,其成本结构有很大的差别。

(4)资本的供给弹性。资本以及任何其他可以在生产中替代劳动力的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是决定劳动力需求弹性的第四个因素。

4.试述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必须遵循的原则。

总产量Q(件) — 11 24 38 47 54 58 七、案例分析题

1.阅读下列案例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劳动合同法》对“同工同酬”问题有着明确规定。同工同酬,是指用人单位对于从事相同工作、付出等量劳动且取得相同劳动业绩的劳动者,支付同等的劳动报酬。在许多用人单位,同工不同酬的现象还依然普遍存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曾指出,对于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是用工的“双轨制”导致了同工不同酬。用工“双轨制”一般是指,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内部,基于劳动者不同的身份,形成两种不同的用工方式,采用不同的使用方法,给予不同的待遇,甚至在同样工作或同一岗位条件下,干同样的活,给予不同的待遇。比如,有的用人单位根据员工身份或户籍的不同,把员工分为全民工、集体工或正式职工和农民工等;有的用人单位则将劳动者分为固定工和临时工、劳务工等。 (1)为什么说在均衡的劳动力市场上,同质劳动力可以获得同等工资? (2)面对现实社会中的一些同工不同酬现象,你怎么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