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5 17:37:1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线面角与二面角的向量解法
广州市第65中学 朱星如 510450
几何中的距离和角是初等几何学的核心问题,是新旧教材的教学重点,也是高考常考点。近几年来,各种数学杂志发表了不少用向量解几何题的文章,笔者觉得有些方法在实际解题中,操作起来并不方便,在教学中效果不佳。如线面角论及得较少;而用法向量求二面角的平面角时,两法向量的夹角与二面角的平面角是相等或互补,但不易确定取哪种关系。本文就这两个问题的解答方法作一介绍,但愿对同行的教学有所裨益。
先推导一个线面角公式。设PQ是平面a的一条斜线段,P、Q均
不为斜足,线段PQ所在直线与平面?交于点Q?,直线PQ与平 面?所成的角为q,见图1。P?为直线PQ上的一点,作P?Q^a
QH于H,连HQ?,则?Pⅱq+?HPⅱQQ90,?HPⅱoP?图1
q。设平面a的法向量为n,则有: rruuun,PQ或p-rruuun,PQ,
rsinq=cos?HPⅱQuuurr
PQgnuuurrcosn,PQ=uuurr,从而
PQ×n
?Q?uuurrPQgnq=arcsinuuurrL(1)。
PQ×n注:当Q点为斜足或点P、Q在平面?的异侧时本公式也适用。
我们改编一个91年全国的高考题例说公式(1)的应用。
例1: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PA?平面ABCD,PA=2,E、F分别为BC、 CD的中点。求直线EB、FB分别与平面PEF所成的角(见图2)。
解:以A为原点,AD所在的直线为x轴,AB所在的直线为y轴,AP所在的 直线为z轴,建立空间右手直角坐标系。则有 B(0,4,0),C(4,4,0),D(4,0,0),P(0,0,2)。用中点坐标公式
ruuuruuuuuur可得E(2,4,0),F(4,2,0)。, EF=,2,)(0,2-(,E2P)2,4=--EB=(-2,0,0),uuurrFB=(-4,2,0)。设平面PEF的法向量为n=(x,y,z),则有
rrruuuruuuEF=0,ngEP=0,由此得:2x-2y=0,-2x-4y+2z=0,可解出: ngry=x,z=3x,取x=1得n=(1,1,3),
图2
DA(O)B
记直线BE、BF与平面PEF所成的角分别为?1、?2,则由公式(1)得
rruuungEBsinq1=ruuur=nEB-21111=,q1=arcsin, 1111g211rruuungFB-4+25555sinq2=ruuu=,q2=arcsin。 r=555520g11nFB处理线面角问题用公式(1),可回避找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之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真正为学生减负。
再来看二面角的平面角一种程序式的求法(见图3)。在二面角??l??的两个半面内各取一个与二面角的棱l垂直的向量v1,v2,它们的指向分别与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的伸展方向相同,则二面角??l??的平面角
?图3 lOv2B??AOB?v1,v2?arccosv1v2v1v2v1A(2)。
下面再以04年辽宁省高考题例说公式(2)的应用。
例2:已知四棱锥P-ABCD,底面ABCD是菱形,?DAB60o,PD^平面ABCD,PD=AD,E为AB的中点。(1)略;(2)求二面角P-AB-F的平面角的余弦值(见图4)。 z解:在平面ABCD内作DE垂直BC,垂足为E,可令PD=AD=2,则有 Po图4 DE=2sin60=3,EC=1。以DA所在直线为x轴,DE所在直线为y轴,DP 所在直线为z轴,建立右手直角坐标系,则有A(2,0,0),B(1,3,0),C F)2,0,0((-1,3,0),P。
DAxHKBEyC在平面ABF内作FK^AB于K,在平面ABP内作PH^AB于H,则有
uuuruuurHP,KF就是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大小(实质上H、K两点重合,但对下面的
uuur计算无影响,这正是这种解法的优越性)。AB=(-1,3,0),
uuuruuuruuuruuuruuurHP=AP-AH=AP-xAB=(-2,0,2)-x(-1,3,0)=(x-2,-ruuuruuu3x,2),由HPgAB=0
得2-x-3x=0,即x=uuur11,从而HP=(-3,3,4)。 22ruuuruuuruuuruuuruuuKF=AF-AK=AF-yAB=(-2,0,1)-y(-1,3,0)=(y-2,-ruuuruuu1,即3y,1),同理,由KFgAB=0,得y=2uuur1KF=(-3-,2uuuruuur3),,2cosHP,KF=7147,所以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余弦值为。 =44428rrvv公式(2)中的1、2的求法有一个程序化的方法:
如图5,在二面角??l??的棱l上找两已知点C、D(例2 中是A、B两点),并连成一个向量,再分别在两个半平面内
各找一已知点P、Q(在例2中,在半平面PAB内是点是点P,在半平面FAB内是点F),并分别与二面角的棱上的一点(C 点或D点)连成一向量,在半平面a内,
ruuuruuuruuuruuuruuurv1=HP=CP-CH=CP-xCD,由CDv1?0可求得x,
r从而求得v1。在半平面b内,用同样的方法有
?Q图5 v2HKlD?v1PCuuuruuuruuuruuuruuuruuurrrrv2=KQ=CQ-CK=CQ-yCD,由CDgv2=0可求得y,从而求得v2。这样就求到了公式(2)中的两个向量。
再看04全国高考题:如图,已知四棱锥P-ABCD,PB^AD,则面PAD为边 长为2的正三角形,底面ABCD为菱形,侧面PAD与底面ABCD所成的二面角
为120o。(1)求点P到平面ABCD的距离;(2)求面APB与面CPB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解:(1)取AD的中点E,连PE、BE,AD?PE,AD?PB
?AD?平面PBE。PB,PE是平面PEB内的两相交直线, BE?平面PBE,?AD?BE,从而?DAB?60,
且?PEB是二南角P?AD?B的平面角,
?PEB?120。AD?平面PEB,?平面PEB?平面
ABCD,作AH?BE交BE的延长线于H,因为PH?平面PBE,平面PBE平面ABCD=BE,所以PH?平面ABCD,
tPAE且?PEB?60,在R中,PE?2sin60?3,在RtPHE中,PH?PEsin60?3。 2(2)以EB为x轴,以ED为y轴,过点E平行于PH的直线为z轴,建立右手直角坐标系。则有A(0,?1,0),B(3,0,0),
?33?C(3,2,0),D(0,1,0),P??2,0,2??。
??在等腰PAB中取底边PB的中点M,有AM?PB,且MA? 作CK?PB于K,KC?BC?BK?BC?xBP?
由KCBP?0得x? ,从而得KC?
二面角A?PB?C的平面角?MA,KC??,
cos??MAKCMAKC?
笔者考证了04年全国各省的14个高考立体几何综合题,有12 个题用这种方法解答很方便,这说明在高三复习时很有必要介绍这种方法。本人在高二年级就引入这一方法,实践证明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在探究和比较中较快地掌握它,同时也复习了高一《平面向量》。
参考文献:
1、数学教学 2005年第3期:利用向量解决点到平面的距离问题 杨丽婷
2、数学通报2005 年第3期 :例谈利用向量求解2004年高考立几综合题 黄爱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