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6 19:48:2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古代部分:
1、种族类型:人类向各地分散的同时,逐步产生了种族上的差异,出现了各自在肤色、毛发和脸型上的显著差异。人类学家把现代人划分为三大人种。即蒙古利亚人种(黄色人种)、欧罗巴人种(白色人种)和尼格罗人种(黑色人种)。 2、原始的宗教与崇拜
宗教是人类最古老的意识之一。原始社会,我们先民对自然还缺乏了解,他们笃信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个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并对此加以敬畏和崇拜。
时间:根据现有考古资料,最早的宗教大约萌芽于旧石器时代中期。
标志:古人类墓葬遗址中,发现死者身旁有一些经过刻意摆放的动物遗骨,生产、生活用具。
早期宗教表现出来的形式有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
自然崇拜是最原始的宗教形态之一。在早期适应自然与改造环境的过程中,人类出于本能对许多自然物和自然力产生依赖和畏惧的情结。于是,他们便赋予这些自然现象以生命、意志和能力,并加以崇拜。如,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等。
原始宗教崇拜带有很强的礼仪性质。比如祈雨。人们希望按照自己的愿望,通过采取某些方式来影响自然界和他人,这样便产生了巫术。巫术同时也是一种原始的宗教现象。
图腾是指标志或象征某一群体或个人的动物、植物或其他物品。“图腾”一词原为印第安语:“totem”,意思为“他的亲族”,“他的标记”。原始人把某种在生活中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动植物当作自己的亲属,认为它和自己有着共同的血缘,或者认为自己氏族的一切成员都起源于它。为了向它表示崇拜,氏族往往以它命名。例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玄鸟便成为商族的图腾;又如罗马狼。
除自然崇拜外,原始人还有祖先崇拜、死人崇拜和生殖崇拜等等宗教观念。
生殖崇拜,是原始社会普遍流行的一种风习。它是原始先民追求幸福、希望事业兴旺发达的一种表示。所谓生殖崇拜,就是对生物界繁殖能力的一种赞美和向往。主要部位包括:生殖器、乳房、臀部。 古代许多民族都有生殖之神,在古希腊和罗马是普里阿帕斯,其神像的最大特点是生殖器雄伟异常;中国古代的生殖之神则多为女性,如送子观音、送子娘娘等。
以祖先亡灵为崇拜对象的宗教形式。在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由图腾崇拜过渡而来。即在亲缘意识中萌生、衍化出对本族始祖先人的敬拜思想。最初始于原始人对同族死者的某种追思和怀念。氏族社会的演进确立了父权制,原始家庭制度趋于明朗、稳定和完善,人们逐渐有了其父亲家长或氏族中前辈长者的灵魂可以庇佑本族成员、赐福儿孙后代的观念,并开始祭拜、祈求其祖宗亡灵的宗教活动,从此才形成严格意义上的祖先崇拜。其崇拜行为的特点,首先是将本族的祖先神化并对之祭拜,具有本族认同性和异族排斥性;其次是相信其祖先神灵具有神奇超凡的威力,会庇佑后代族人并与之沟通互感;最后超越了原始图腾崇拜和生殖崇拜的认识局限,不再用动植物等图腾象征或生殖象征来作为其氏族部落的标志,而以其氏族祖先的名字取代,由此使古代宗教从自然崇拜上升为人文崇拜。祖先崇拜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教传统中尤为突出。 3、最初的语言和文字
语言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不同的语系,我们一般将其划分为印欧语系、闪米特语系、含米特语系、乌拉尔语系、阿尔泰语系和汉藏语系等等
目前所知最早的文字是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也叫“钉头文字”或“箭头字”,多刻写在石头和泥版(泥砖)上。笔画成楔状,颇像钉头或箭头。 4、最早发现于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的岩画《受伤的野牛》被认为是欧洲最早、最经典的史前绘画作品。 拉斯科洞窟壁画中最令人嘱目的是所谓的“中国马”,其因形体颇似中国的蒙古马种而得名。 5、原始雕刻:
原始雕刻大体可以被划归两类:一类是用雕刻工具在石板、装饰物、生产生活器具上刻画的图案;另一类是浮雕、立雕和透雕,这一类,以石质、骨质的女性雕像最为著名。通常,这类雕塑的女性性别特征突出,反映出在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中女性的重要地位以及原始先民对女性和人类生殖能力的崇拜。
史前装饰艺术主要是人体装饰。原始人或者是在皮肤上敷以各色油料以构成涂饰,或者是在头、颈、耳、鼻等部位及全身进行固定的刻痕纹饰,或者佩戴手镯、项链等装饰物。史前装饰物有其特有的艺术内涵,很能说明原始人类对“美”的最初直觉。
音乐、舞蹈也起源于史前时代。最初的歌唱只能是同一呼声或者言辞的重复,后来就产生了旋律。器乐比声乐出现得要晚。早期舞蹈是原始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狩猎出征和宗教巫术都离不开它。 第二章 上古世界文化 第一节 古代西亚文化 1、古代西亚的地理范围:
亚洲西南部各地区,按由东至西的顺序分别为伊朗高原、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往南则为叙利亚、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半岛。这一地区的古代文明中心史称两河流域或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古希腊文,意指两河之间的地方、两河中间的地方)。两河,指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大体相当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
两河流域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亚述,南部为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也可以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阿卡德地区,南部为苏美尔地区。河流定期泛滥,给沿岸带来适于农耕的土地,史称“肥沃的新月地带”。 2、考古资料表明,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就在北部山区,而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文化都位于北部丘陵地带。如哈逊纳文化、哈雷夫文化都位于北部丘陵地带。
哈逊纳文化(公元前6000-5400年)。此时期旱粮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尤其是制陶业,尤其以彩陶为主,图案多为直线的网格花纹)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旱粮农业以种植大麦为主。畜牧业主要是大量饲养绵羊、山羊和狗,此外,也开始饲养猪、牛等家畜。牛的饲养与农耕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各地的氏族部落规模扩大,氏族部落组织结构更加完备。以亲属关系为纽带所结合的各个部落,各自有固定的生活和生产地区,有固定的名称,有同一方言和宗教信仰。考古学家从此时期的遗址中,发掘出一些神像和专供祭祀使用的神殿长方形建筑物,说明当时的宗教信仰和祭祀仪式已比较复杂。
哈逊纳文化衰落后,两河流域北部地区进入了哈雷夫文化期,时间是公元前5400-4000年。此时期,两河流域北部地区的居民在人类历史上首先开始利用天然铜,且借用石器,用冷锻法把天然铜块加工成器皿和装饰品,其后又逐渐学会了从熔点较低的铜矿石中提取和冶炼铜。考古学家从哈雷夫遗址中发掘出铜针和铜锥等器具,经碳十四测定,其年代约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但此时的铜质地柔软,更多时候人民还是要用石器从事农业劳动。考古学家亦称这个时代为铜石并用的时代。
哈雷夫文化结束时,两河地区南部的苏美尔人开始创造出辉煌灿烂的苏美尔文明。
3、继苏美尔人之后,来到两河流域或者分布于西亚的古代居民按照其母语大致可分为以下三支: (1)塞姆语族——原居阿拉伯半岛,由此呈放射状移居各地,在两河流域先后建立国家的阿卡德人,古巴比伦人,亚述人,新巴比伦人以及在黎巴嫩、巴勒斯坦一带分布的腓尼基人、以色列人、迦南人都属于塞
姆语族。 (2)印欧语族——发源于东欧,来自西亚的主要有赫梯人、波斯人等。 (3)与上述两大语族皆无关系的民族,如埃兰人、加喜特人、胡里特人等。 4、苏美尔文化 文字和文学
楔形文字是苏美尔人最伟大的文化创造与成就。因苏美尔人是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苇杆、骨棒、木棒做笔,在黏土做成的泥板上刻画文字,落笔之处自然形成楔形,因而得名。这种文字已经摆脱了图画符号的范畴,逐渐走向成熟。其书写方式最初是从右向左平行书写,后改为从左到右横行书写。它采用表音、表意和部首三种符号,可以明确而完整地表达一个字含义。它是古代两河流域众多民族的通用文字,对埃及文字和腓尼基文字亦产生深远影响。
5、苏美尔人的文学作品以诗作为主。作品的主题多是讴歌神祗、英雄和君主的。
代表作品:《吉尔伽美什史诗》,它堪称是迄今所知世界最早的史诗。最早创作于苏美尔时代,由口耳相传,于古巴比伦时收集、整理、编订而成,是已发现的最早的史诗。它是用楔形文字分别刻在12块泥板上,共3000多行,是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初期流传在两河流域的神话传说精华的汇集
吉尔伽美什史诗史诗歌颂了古代英雄为民建功的行为,反映了古代人民力图探寻自然法则和生死奥秘,以及渴望掌握自己命运的愿望,亦蕴含着了人们反抗神意最终要遭受失败的悲剧色彩。它对于西亚各族以至希腊史诗都有一定的影响。
6、古巴比伦 法律
两河流域素有重法传统。在巴比伦时代以前,两河流域即已形成所谓在国内建立正义的立法传统。至古巴比伦时期,国王汉谟拉比制定的《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
法典分为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序言宣扬汉谟拉比受命于神、他的伟大业绩及他的立法目的;结语宣扬法典的公正性与正义性,希望垂之后世,后世不遵循者,必然受到神明的惩罚;正文共有282条,内容包括诉讼程序、保护私产、租佃、债务、高利贷和婚姻家庭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汉谟拉比法典将人分为三种等级: 1. 有公民权的自由民——全权自由民阿维鲁;2. 无公民权的自由民——无权自由民穆什根努;3. 奴隶(包括:王室奴隶、自由民所属奴隶、公民私人奴隶)。 法典严格保护商业财产;颁布许多类似社会生活保障的法令。
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
它明显地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保护奴隶制的私有制;
法典还保存某些习惯法残余,例如“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同态复仇原则;
从现代意义上说,汉谟拉比法典并未区分公法、私法(民法)和刑法,诸法合一,法律条例既从民法角度也从刑法角度来确定。
汉谟拉比法典建立在两个最著名的原则基础上,此即“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和“让买方小心提防”。猛一看来这两个原则都很原始,在规定对确定的伤害行为进行赔偿时(“倘人毁他人之目,则毁其目”;“倘人断他人之骨,则断其骨”),法典从不考虑最初的伤害是否纯属意外,而是残酷无情地坚持让人受到皮肉之苦和受辱。“让买方小心提防”原则不那么残酷无情,但看上去不像是法律。为什么国家应在一部法典里宣布卖方行诈不会受到惩处呢?因为美索不达米亚人颁布法律主要是为了制止争斗——一个总想采取暴力手段的人,如果记住不论他怎样加害于人,都会受到法律同样的处罚,那么他也许会不再施暴。 至于“让买方小心提防”原则,同样也是为了制止争斗,因为买方知道自己没有权利,如果他去取闹,马上就会受到惩罚。
正是依靠这部法典,汉谟拉比时代的巴比伦社会,成为古代东方奴隶制国家中,统治最严密的国家。
汉谟拉比法典建立在两个最著名的原则基础上,此即“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和“让买方小心提防”。猛一看来这两个原则都很原始,在规定对确定的伤害行为进行赔偿时(“倘人毁他人之目,则毁其目”;“倘人断他人之骨,则断其骨”),法典从不考虑最初的伤害是否纯属意外,而是残酷无情地坚持让人受到皮肉之苦和受辱。“让买方小心提防”原则不那么残酷无情,但看上去不像是法律。为什么国家应在一部法典里宣布卖方行诈不会受到惩处呢?因为美索不达米亚人颁布法律主要是为了制止争斗——一个总想采取暴力手段的人,如果记住不论他怎样加害于人,都会受到法律同样的处罚,那么他也许会不再施暴。 至于“让买方小心提防”原则,同样也是为了制止争斗,因为买方知道自己没有权利,如果他去取闹,马上就会受到惩罚。正是依靠这部法典,汉谟拉比时代的巴比伦社会,成为古代东方奴隶制国家中,统治最严密的国家。
对汉谟拉比法典法典的评价:
汉谟拉比法典一方面是使阿摩利人的习惯法成为文化,另一方面吸收了两河流域固有的苏美尔、阿卡德立法与伊新·拉尔沙时代城邦立法的成果。不过,它主要还是当时社会经济制度的产物,反映出当时社会各方面的现实。 同时,汉谟拉比法典是两河流域众多法典中的经典之作,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一笔巨大的财富。
建筑和雕刻
古巴比伦的雕刻风格刚劲、质朴。但古巴比伦时期典型建筑巴比伦城历经战争破坏,遗址又因地下水位较高无法发掘,学界尚知之不多。
新巴比伦时期,巴比伦城和王宫的建设则体现了壮观的艺术风格,代表作为尼布甲尼撒二世兴建的巴比伦城和“空中花园”。巴比伦城城门和王宫墙壁皆饰有蓝青色玻璃砖,砖上有以公牛和怪物为主题的浮雕。贯通城区的主干道中央铺有白色、玫瑰色的石板。尼布甲尼撒二世为其来自米底王国的王后修建的“空中花园”,更为列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7、希伯来文化 犹太教形成过程
公元前12世纪初,希伯来人终于在扫罗王的带领下打败敌人并最终形成了一个专制王权国家,耶路撒冷成为希伯来人的宗教中心。
约前935年,希伯来人国家分裂为以色列王国和犹太王国。
公元前722年,以色列被亚述所灭,仍然保持希伯来人文化和宗教传统的犹太国的希伯来人则开始被称为犹太人,其宗教也开始被称为犹太教。 犹太教
犹太教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神教,其信仰对象称耶和华,教徒敬奉他为宇宙中独一无二的真神。他们相信耶和华一定会惩治恶人,拯救犹太人。
犹太教的教义根据的是《希伯来圣经》(基督教圣经中的《旧约全书》,)包括《律法书》5卷,《先知书》8卷,《圣文集》11卷三大部分,总计24卷,因此它们也被称为《二十四史书》,还有从2世纪到6世纪编撰的口传法律体系,称塔木德,是仅次于希伯来圣经的第二经典。 犹太教的基本教义:
信仰宇宙独一真神耶和华,他创造并主宰宇宙万物; 犹太人是先祖亚伯拉罕与耶和华立约的选民;
犹太人必须恪守耶和华通过摩西所传的十条诫命和其他法律;
世界末期将有弥赛亚(救世主)来拯救犹太人,新的大卫将重建以色列于耶路撒冷,用正义、公正和真理
实行统治,建立神圣的国度。
除上述教义以外,犹太教义规定:男孩出生后第八日必须行割礼;男孩、女孩13岁时要到犹太会堂行成年礼;犹太人的食物分为洁净和不洁净,凡不洁净不得食用和接触;犹太教徒不得与未受割礼的外族人通婚;外族人要皈依犹太教必须接受割礼等。
犹太教的节日主要有逾越节、七七节、主棚节、普珥节、犹太新年等。
8、犹太教经典《旧约圣经》,它同时也是一部犹太民族的历史、文学作品,反映了丰富的有关政治、经济、法律、文艺、伦理道德及自然科学方面的情况,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9、古代波斯
大流士的《贝希斯顿铭文》是用古波斯语、古埃兰语和阿卡德语三种语言写成。古代波斯文明已经失落了两千余年,古波斯的楔形文字早已成为一种“死文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是相当陌生的。当时,于帝国境内还流行着一种阿拉美亚字母文字,阿拉美亚字母文字亦源于腓尼基字母,主要运用于商业和外交。楔形文字虽继续使用,但经过变动,更接近字母文字。 宗教:
波斯人信奉“琐罗亚斯德”教,因其创始人得名,中国称之为“祆教”。琐罗亚斯德(前628年-前551年),他出身于波斯帝国建立前的一个波斯游牧部落贵族骑士家庭,20岁时弃家隐居,30岁时受到神的启示,改革传统的多神教创立琐罗亚斯德教,但受到传统教祭司的迫害,直到42岁时,大夏的宰相娶他女儿为妻,将他引见国王,琐罗亚斯德教才在大夏迅速传播,77岁时他在一次战争中,在神庙中被杀身亡。
琐罗亚斯德教的基本教义是:认为世界上有善、恶二神,善神名为阿胡拉?马兹达,是光明、正义之神;恶神即安哥拉?曼纽,是黑暗、邪恶之神。二者始终处在斗争之中。该教要求人们站在善神一边,同恶神做斗争。因其崇拜光明,崇拜火,因此也被伊斯兰教信徒蔑称为“拜火教”。这是一个二元论的宗教。其宗教经典为《阿维斯塔》,意为“智慧、经典、谕令”,也叫“波斯古经”,主要记述琐罗亚斯德的生平以及教义。 在大流士时期,琐罗亚斯德教称为波斯帝国的国教。
琐罗亚斯德教认为火是阿胡拉·玛兹达最早创造出来的儿子,是象征神的绝对和至善,是“正义之眼”,所以庙中都有祭台点燃神火,最壮观的是在伊朗利用天然气修建的神庙,四方的神庙四角有四根连接天然气井的管道,在庙顶四角有四个日夜燃烧的火炬。日常点燃和保存神火要经过繁复的仪式。
琐罗亚斯德教认为火、水、土都是神圣的,不得玷污,所以教徒死后只得实行天葬,即放置特定的场所让兀鹰吃掉。
琐罗亚斯德教的传播:
琐罗亚斯德教在中东迅速传播,为居鲁士建立的波斯帝国和萨珊朝波斯的国教,但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后,经典被焚毁,后来阿拉伯人征服中东,琐罗亚斯德教受到伊斯兰教的排斥,被迫向东迁徙,部分进入印度,部分通过西域进入中国,当时西域各国都信仰琐罗亚斯德教,在中国受到当时南北朝时代的北方各国皇帝的支持,唐朝时也有许多祆祠以备“胡商祈福”,宋朝以后则演变成摩尼教。
中国历史上的摩尼教即明教,也叫未尼教、明尊教、是波斯人摩尼在公元3世纪所创立,当时大约相当于中国的魏晋时期。唐代摩尼教传入中国,以后逐渐发展起来。 10、埃及
一、宗教信仰及其演变 早期宗教演变:
宗教在古代埃及人的生活中意义重大,在埃及人的生活中占据着支配地位。埃及文明中的几乎每一个领域都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艺术多为表现其宗教内容;文字与哲学中充满了宗教的说教。古王国政府在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