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史考点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2 9:19:1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实行统治,建立神圣的国度。

除上述教义以外,犹太教义规定:男孩出生后第八日必须行割礼;男孩、女孩13岁时要到犹太会堂行成年礼;犹太人的食物分为洁净和不洁净,凡不洁净不得食用和接触;犹太教徒不得与未受割礼的外族人通婚;外族人要皈依犹太教必须接受割礼等。

犹太教的节日主要有逾越节、七七节、主棚节、普珥节、犹太新年等。

8、犹太教经典《旧约圣经》,它同时也是一部犹太民族的历史、文学作品,反映了丰富的有关政治、经济、法律、文艺、伦理道德及自然科学方面的情况,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9、古代波斯

大流士的《贝希斯顿铭文》是用古波斯语、古埃兰语和阿卡德语三种语言写成。古代波斯文明已经失落了两千余年,古波斯的楔形文字早已成为一种“死文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是相当陌生的。当时,于帝国境内还流行着一种阿拉美亚字母文字,阿拉美亚字母文字亦源于腓尼基字母,主要运用于商业和外交。楔形文字虽继续使用,但经过变动,更接近字母文字。 宗教:

波斯人信奉“琐罗亚斯德”教,因其创始人得名,中国称之为“祆教”。琐罗亚斯德(前628年-前551年),他出身于波斯帝国建立前的一个波斯游牧部落贵族骑士家庭,20岁时弃家隐居,30岁时受到神的启示,改革传统的多神教创立琐罗亚斯德教,但受到传统教祭司的迫害,直到42岁时,大夏的宰相娶他女儿为妻,将他引见国王,琐罗亚斯德教才在大夏迅速传播,77岁时他在一次战争中,在神庙中被杀身亡。

琐罗亚斯德教的基本教义是:认为世界上有善、恶二神,善神名为阿胡拉?马兹达,是光明、正义之神;恶神即安哥拉?曼纽,是黑暗、邪恶之神。二者始终处在斗争之中。该教要求人们站在善神一边,同恶神做斗争。因其崇拜光明,崇拜火,因此也被伊斯兰教信徒蔑称为“拜火教”。这是一个二元论的宗教。其宗教经典为《阿维斯塔》,意为“智慧、经典、谕令”,也叫“波斯古经”,主要记述琐罗亚斯德的生平以及教义。 在大流士时期,琐罗亚斯德教称为波斯帝国的国教。

琐罗亚斯德教认为火是阿胡拉·玛兹达最早创造出来的儿子,是象征神的绝对和至善,是“正义之眼”,所以庙中都有祭台点燃神火,最壮观的是在伊朗利用天然气修建的神庙,四方的神庙四角有四根连接天然气井的管道,在庙顶四角有四个日夜燃烧的火炬。日常点燃和保存神火要经过繁复的仪式。

琐罗亚斯德教认为火、水、土都是神圣的,不得玷污,所以教徒死后只得实行天葬,即放置特定的场所让兀鹰吃掉。

琐罗亚斯德教的传播:

琐罗亚斯德教在中东迅速传播,为居鲁士建立的波斯帝国和萨珊朝波斯的国教,但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后,经典被焚毁,后来阿拉伯人征服中东,琐罗亚斯德教受到伊斯兰教的排斥,被迫向东迁徙,部分进入印度,部分通过西域进入中国,当时西域各国都信仰琐罗亚斯德教,在中国受到当时南北朝时代的北方各国皇帝的支持,唐朝时也有许多祆祠以备“胡商祈福”,宋朝以后则演变成摩尼教。

中国历史上的摩尼教即明教,也叫未尼教、明尊教、是波斯人摩尼在公元3世纪所创立,当时大约相当于中国的魏晋时期。唐代摩尼教传入中国,以后逐渐发展起来。 10、埃及

一、宗教信仰及其演变 早期宗教演变:

宗教在古代埃及人的生活中意义重大,在埃及人的生活中占据着支配地位。埃及文明中的几乎每一个领域都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艺术多为表现其宗教内容;文字与哲学中充满了宗教的说教。古王国政府在很大

程度上是神权政治,帝国时代大量物质财富被用来修建奢侈豪华的陵墓和勾画资费巨大的宗教体系。 古埃及人同样经历了从多神教过渡到一神教的历史阶段。开始,每个地区或城市都有其本地的神,这当然是地方保护神的体现。后来,由于整个国家趋于统一,宗教上也逐渐融合。所有保护神合并为伟大的太阳神——拉神。

拉(Ra,有时拼作Re或Rah,也称作Atum阿托姆)是古埃及赫里奥波里斯的太阳神。拉的象征是一轮金色的圆盘,或是一个中间带有一个点的圆圈的符号.

从第五王朝开始,他被与底比斯神阿蒙结合在一起,成为埃及神系中最重要的神。十多个世纪以来,拉一直是埃及的最高神。直到埃赫那吞(即阿蒙霍特普四世)的宗教改革。

拉神崇拜至较晚时期,随着管理政府的底比斯主神的名字而称为阿蒙神。 体现自然繁殖力的诸神合而为尼罗河神俄赛利斯神。

在整个埃及历史上,拉神和俄赛利斯神这两种主宰宇宙的伟大力量相互交替,占据至尊地位,其它神明显出于从属地位。

在古王国时期,对太阳拉神的崇拜是其宗教体系的主流,主要作用是保护国家和整个民族永存不灭。法老是该信仰在地上的神的代表,通过他的统治来维持拉神的统治。但拉神不仅仅是一个保护神,他还是公道、正义、诚实和维持普天下道德规范的神。他在精神上或物质上都不给任何个人以保佑和恩赐。

法老是古代埃及最高统治者称谓,这个词的原意是“大房子”,直到新王国时期,它才成为国王的同义语。法老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宗教上都具有凌驾一切的神威。

在埃及,更多的埃及人,特别是下层民众敬奉的是俄赛利斯神(奥西里斯神)。

奥西里斯(Osiris)原是埃及的法老,在一次酒宴上,被自己的弟弟赛托阴谋装进了箱子里,扔进尼罗河。他的妻子伊西斯找到箱子,并使他复活,但赛思再次发现了他,将他分尸成48块,扔到了埃及的各个角落,伊西斯再次找到他的尸骸,并拼在一起。但此时他已经无法在人间复活了,便成了地界的主宰和死亡判官。 相传,奥西里斯生前是一个开明的国王,教百姓农耕、手艺和法律。死后则成为地界主宰和死亡判官。他还是复活、降雨和植物之神。因此亦被称为“丰饶之神”,是文明的赐予者,冥界之王。执行人死后是否可得到永生的审判。

在埃及宗教中,奥西里斯以一个留着胡须、手持连枷及象征至高无上权力的权杖、头戴王冠的木乃伊形象出现。头戴象征上埃及的白色王冠,王冠周围插满了红色羽毛。他的皮肤为绿色,代表着植物——他在做国王时教会了埃及人耕作。虽然他是冥界之神,但他并不是魔鬼或黑暗之神。相反,他象征着埃及人所相信的死后可以永世荣耀的希望。

奥西里斯神话传说的结局是:其遗腹子荷拉斯后来成为勇士,并手刃仇人赛托,为父报仇。

实际上,奥西里斯的死亡与复活生动体现了秋天尼罗河水的涨落和春天河水的到来。奥西里斯神的死亡与复活,他对臣民的关怀,妻儿的忠诚,激起了普通埃及人的强烈情感。他们认为人笃信神明就能长生不灭,善总能战胜邪恶。人能够死而复活的观念造就了埃及宗教向往永恒的特点。最后荷拉斯战胜赛托,则预示着邪不压正,善必克恶。

埃及人的来世观念表现为必须千方百计地防止死者阳间的遗体消失,他们不仅要将尸体制作成木乃伊,而且富人死后还要留下大量资财,让别人给他们的木乃伊准备食物和其它生活必需品。

奥西里斯神话广泛流传,连法老都深信不疑。他们宣称法老有神的帮助,因此活着是统治者,死后还是统

治者。谁要是反对法老,那么,他活着时会受到惩罚,死后也不能顺利通过奥西里斯的阴间审判。

此后,每一个埃及法老死后,都要把奥西里斯的神话表演一番。第一步是举行寻尸仪式。第二点是举行洁身仪式,即把尸体解剖,取出内脏和骨髓,制成干尸“木乃伊”。具体方法是,先把尸体浸在一种防腐液里,溶去油脂,洗掉表皮。70天后,把尸体取出晾干。在腔内填入香料,外面涂上树胶,以免尸体接触空气和细菌,然后用布把尸体严密包裹起来。这样,经久不腐的“木乃伊”就制成了。第三步是诵念咒法,为“木乃伊”开眼、开鼻、开耳、开口,把食物塞进它的嘴里。据说,这样就能像活人一样呼吸、说话、吃饭了。最后是埋葬仪式,把“木乃伊”装入石棺,送进他们生前为自己经营的“永恒住所”——坟墓里去。

古埃及人又意识到,人的复活只能在阴间,而不是在人间。因而,尸体同灵魂的重新组合,也不能使人重新回到人世,而只能生活在地下深宫。作为统治者的奴隶主为了满足自己死后生活的需要,不惜动用国家所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建造坟墓,金字塔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出现的。坟墓里还必须摆放各式各样生前的生活用品,便于死者享用。

随着宗教的发展成熟,人们开始相信,人生前的行为会在死后会受到评判。冥神会通过观察死者的心脏知道其一生的德行。凡是通过评判制度检验的死者都可以进入天上乐园。而生前为非作歹的坏蛋、小人则要被打入万劫不复的黑暗冷宫,终身终世忍受饥寒,永远也见不到拉神的光芒。 二、阿赫那顿改革 背景:

新王国建立不久,埃及的宗教就衰落了。它的伦理意义大部分遭到毁灭,迷信与巫术占据了优势。埃及宗教的堕落直接导致了埃赫那吞的改革。

阿蒙霍特普四世的名字:

像古埃及的所有法老一样,阿蒙霍特普四世拥有多个名字。实际上,新王国的法老们使用5个名字。对于阿蒙霍特普四世,更特殊的是他还出于政治目的改过一次名字。

阿蒙霍特普四世的真名(出生时的名字,即拉名,以太阳神拉的儿子名义取的名字)是阿蒙霍特普,意为“阿蒙的仆人”。阿蒙是底比斯,后来也是整个埃及的主神的名字。

阿蒙是一位埃及主神的希腊化名字,拼作“Amon”,起初,他仅是底比斯的地方神祗。后来,底比斯的第十七王朝赶走了喜克索人,阿蒙作为皇家城市的神祗被重新突出出来。到第十八王朝,阿蒙才开始成为埃及普遍承认的神,排挤着埃及的其他神祇,甚至走出埃及成为宇宙之神。法老们把自己的一切胜利都归功于阿蒙,并在阿蒙的神庙上耗费着财富和劳力。

太阳神拉(Ra)的名字有时会与阿蒙的名字结合起来,特别是在他作为“众神之王”的时候。在埃及,天堂的统治权属于太阳神,而阿蒙就是最高神,因此从逻辑上说,阿蒙就是拉。阿蒙被称作“王座与两陆之王”,或者更骄傲地称作“众神之王”。

在阿蒙霍特普四世进行宗教改革之后,为了表示与阿蒙信仰的决裂和对阿顿信仰的支持,他改变了自己的拉名。新的名字明显表示出阿顿崇拜的意思:“埃赫那吞”(Akhenaten),字面意思为“阿吞的仆人”或“阿吞光辉的灵魂”。

阿蒙霍特普四世在其在位的第一年引入了对太阳神阿顿的崇拜,从而宣告了埃及历史上一场意义非常的宗

教改革的开始。阿吞原本是一个古老但不甚重要的埃及神祇,现在被法老提高到了最显赫的地位。阿顿崇拜的早期阶段是以阿吞为最高神,但同时不否认其他神灵的神性的“单一主神教”式宗教,与传统的埃及宗教并无冲突;但后期阶段,阿吞就明显显示出原始一神教的色彩了。

阿吞的字面意思是指太阳光轮本身。在古埃及的神话体系里,最重要的太阳神是拉,他是古王国时期的主神。拉后来与象征法老家族王权的荷鲁斯以及在随着底比斯崛起为埃及首都,而地位急剧上升的底比斯地方神阿蒙合并。这种合并相当突兀,但却为古埃及人所接受。阿蒙霍特普四世简化了这个体系,通过宣称可以看见的太阳形象本身是唯一的神,他创造了已知的世界上第一种一神教。

在宗教改革的最初阶段阿蒙霍特普四世仅仅将阿顿描述为一个类似于阿蒙-拉的“最高神祗”,以使这种新信仰更接近于埃及的传统宗教形式。但是在统治的第9年他开始宣布阿吞不仅仅是最高的神,而是唯一的神。这使法老本人,成为人民与神交流的唯一中介,从而排除了在底比斯的阿蒙祭司。不仅如此,埃赫那吞下令破坏埃及全国的阿蒙神庙。在埃及其它神庙里所崇拜的众多神明也受到打击。

阿蒙霍特普四世在其在位的第5年开始建造一座新首都——埃赫塔顿(意为阿吞的视线)。在同一年他正式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埃赫那吞,作为他的新崇拜的证据。此后不久他就把埃及几乎所有的宗教活动都集中到埃赫塔顿,尽管城市本身似乎还未完工。埃赫那吞为阿吞在埃及各地建造了许多宏大的神庙,包括一座位于卡纳克的神庙,那里原本主要祭祀阿蒙。

阿蒙霍特普四世为什么要推行如此剧烈的宗教改革,是研究者一直探究的课题。较为可信的是,法老希望通过贬低阿蒙神的地位来打击底比斯的阿蒙祭司阶层。这样一来,他的宗教改革实际是一场政治斗争。法老想要集中权力,以遏制自新王国建立以来权势日益强大的祭司集团与王室分庭抗礼的倾向。

埃赫那吞的改革虽然最终失败了,但是意义却是深远而重大的。埃赫那吞宣称阿吞是唯一存在的神,不仅是埃及的神,而且也是全世界的神。他把这个神设想为人类利益的永恒创造者和维护者,设想其是唯一以慈善之心关注一切创造物的天父。这种一神教的思想,是古代社会进入帝国阶段在宗教观念上的反映,有利于形成一种超越地区和民族传统习俗局限的文化形态。以后的犹太教进一步发展了一神教思想,其最初的渊源当与埃及的埃赫那吞有关。 11、印度 一、哈拉巴文化

20世纪初,人们根本不知道历史上有过哈拉巴文化,古代印度文明还被认为是从公元前1000年代后期吠陀时代开始的。1921年,英国考古学家约翰·马歇尔在印度河上游哈拉巴发现了古城遗址。1922年,考古队成员拉·本纳吉在印度河下游摩亨佐·达罗意外地发现了雅利安人到来以前的遗物。考古队将发掘情况汇总起来,出版了五本考古发掘报告。

由于这一文化遗址首先是在印度哈拉巴地区发掘出来的,所以通常称为“哈拉巴文化”;又由于这类遗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称为“印度河文明”。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

哈拉巴文化是古代印度青铜时代的文化,它代表了一种城市文明。它以南部的摩亨佐·达罗城和北部的哈拉巴为中心。从已经发掘的城市遗址来看,城市的规划和建筑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如摩亨佐·达罗城,面积达260公顷,全城划分为12个街区,有整齐宽阔的街道和良好的排水系统,有的住宅精美宽敞,开始迈入文明的门槛。

目前,在印度河流域已发现大小城镇遗址250余处。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占地面积从西至东横跨155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