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五次作业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20:29:0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组织行为学作业5答案

注:主观题结果只有38分(总分40分),若发现那条错了,请共享!——周建新 2011-11-27

一、单项选择题

1. 谈话法属于组织行为学的哪种研究方法?

A. 观察法B. 调查法C. 实验法D. 测验法

2. 具有高水平的专长,善于在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思维,引发灵感,活动成果突出而优异的人属于

A. 能力低下B. 一般能力C. 天才D. 才能

3. 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这种知觉属于

A. 知觉防御B. 晕轮效应C. 首因效应D. 定型效应

4. 当一个人在爱情问题上受到挫折后并未消沉,而是更加努力学习和工作,使工作做出了显著的成绩。这种行为反应是

A. 坚持原有目标的行为反应B. 升化的行为反应C. 反向的行为反应D. 放弃的行为反应

5. 当群体目标和组织目标协调一致时,凝聚力与生产率就会出现如下关系

A. 高凝聚力高生产率B. 高凝聚力低生产率C. 低凝聚力高生产率D. 低凝聚力低生产率

6. 在紧急情况下或与公司利益关系重大的问题上,冲突的处理方式是 A. 强制B. 开诚合作 C. 妥协D. 回避 7. 领导的连续流理论是( )提出的

A. 勒温B. 坦南鲍母和施密特C. 利克特 D. 豪斯和沙特尔 8. 帕森斯是从哪个角度来划分组织类型的?

A. 社会功能B. 成员受益程度C. 对成员的控制方式D. 成员人数 9. 下面哪一个不是组织的基本要素?

A. 人际关系B. 协作愿望C. 共同目标D. 信息沟通 10. 下面哪一项不是以任务和技术为中心的主要变革措施?

A. 工作再设计B. 目标管理C. 建立社会技术系统D. 建立规章制度 二、多项选择题

1.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包括 A. 调查法 B. 面试法 C. 实验法 D. 个案研究法 E. 观察法

2. 当出现认知不协调时,认知主体消除不协调的方法有 A. 改变行为 B. 改变态度

C. 引进新的认知元素

D. 不予理采

E. 重新进行角色定位

3. 麦克利兰的激励需求理论认为在人的生理需要得到基本基本满足后,还有以下需要 A. 成就需要 B. 生存需要 C. 安全需要 D. 权力需要 E. 归属需要

4. 人们在群体中可以获得的需要和满足有 A. 安全需要 B. 情感需要

C. 尊重和认同需要 D. 完成任务的需要

E. 实现组织目标的需要

5. 领导规范模式(领导参与理论)提出了选择领导方式的原则是 A. 信息的原则 B. 不接受型原则 C. 冲突的原则 D. 合理的原则 E. 目标合适的原则

6. 按何种心理机制占优势来划分,可把性格分为 A. 理智型 B. 内倾型 C. 情绪型 D. 意志型 E. 中间型

7. 一个合理化的领导班子应该具有的特征是 A. 梯形的年龄结构 B. 互补的知识结构 C. 配套的专业结构 D. 叠加的智能结构 E. 协调的气质结构

8. 组织文化的结构层次是什么? A. 物质层 B. 基础层 C. 制度层 D. 精神层 E. 心理层

9. 以任务和技术为中心的变革措施主要包括: A. 工作再设计 B. 目标管理

C. 建立社会技术系统 D. 建立规章制度 E. 分工

10. 柔性化表现为 A. 集权与分权的统一

B. 稳定和变革的统一 C. 集中和分散的统一 D. 传统和创新的统一 E. 领导和群众的统一 三、判断题

1. 群体行为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 错误 2. 黑胆汁占优势的属于胆汁质气质。 错误

3. 保健因素同工作内容有关,激励因素与工作环境有关。 错误 4. 敏感性训练是通过结构小组的相互作用改变行为的方法。 错误 5. 组织只是群体的总称,它不是管理的一种职能。 错误

四、简答题

1. 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研究和学习组织行为学有何重要意义?

答: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加强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改进管理工作和提高管理水平,对于培养和选拔各级管理人才,改进领导作风和提高领导水平,对于提高工作绩效,对于改进干群关系,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事业单位的活力和提高社会生产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

(3)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4)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 (5)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2. 什么是气质?气质差异有何作用?

答:气质,被定义为是一种心理活动的动力性特点。它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提到的“脾气”、“秉性”有很相似的内容。对个体的行为类型进行分析的工作,在人类社会早期就有记载。根据神经类型特点与心理动力性特点的结合,人们确定典型的气质的类型包括以下四种: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气质差异的应用的范围:人机关系;人际关系;思想教育,此外,要选拔和培训某些特殊专业的人员,也必须运用气质差异,以提高培训效果。应用的原则:气质绝对原则;气质互补原则;气质发展原则。 3. 群体决策有哪些方法?

答:群体决策的方法有: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提喻法(哥顿法);方案前提分析法;非交往型程序化决策术。

4. 人际交往应遵循哪些原则?如何改善人际交往?

答:人际交往的原则:平等原则;互利原则;信用原则;相容原则。改善人际关系的途径:在组织中,改善人际关系必须从领导和群众两个方面入手。 5. 什么是工作压力?怎样正确认识和正确对待工作压力?

答:所谓压力,是指人在对付那些自己认为很难对付的情况时,所产生的情绪上和身体上的异常反应。它是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内部状态,是焦虑、强烈的情绪和生理上的唤醒,以及挫折等各种情感和反应。压力在心理上产生的作用就是紧张。压力状态由两方面的因素构成:一个是威胁,也称“紧张刺激物”;另一个是由个体生理上可测量的变化和个体行为组成的反应。

组织行为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个人是否能够体验到工作压力,主要取决于知觉、经历、压力与工作绩效关系、人际关系等因素。这是因为每个人所具有这四个因素的情况不同,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