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讲义-第4章1中心地理论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5 13:20:3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四章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 第一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一、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

德国经济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在1930年完成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于1933年出版了他的著作《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关于具有城市职能聚落的分布与发展规律的经济地理学研究》一书(中译本《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系统地阐述了这一对地理学尤其是对聚落地理学具有重大影响的中心地理论。

背景: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加速了经济活动集聚的进程。城市在整个社会经济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工业、交通的集中点,商业、贸易和服务行业的聚集点。

目的:探索“决定城市的数量、规模以及分布的规律”。

二、中心地理论的有关基本概念

(一)中心地、中心商品、中心地职能

中心商品(含服务):在少数的地点(中心地)生产、供给,而在多数的地点消费的商品。 中心地职能: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

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职能(中心地职能)的布局场所。 (二)中心性

中心性是指就中心地的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

中心性一般可用下式表示:

C=B1-B2

式中: C中心地的中心性; B1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的总量;

B2中心地供给中心地自身的中心商品的数量。

1

从上式可知,中心性即中心地供给自身中心商品后的剩余,也即从中心地供给其周围区域的中心商品的数量。

(三)补充区域(市场区域、中心地区域)

以中心地为中心的区域称为中心地的补充区域,也称市场区域或中心地区域。具体说,是中心地的周围从中心地接受中心商品供给的区域。

在中心地,中心商品有剩余,而在中心地的周围区域中心商品不足。中心地中心商品的剩余部分便用于补充周围区域的中心商品的不足部分,当两者(供给和需求)均衡时的区域范围也就成为补充区域的范围。 (四)货物的供给范围(商品服务范围)

货物的供给范围有上限与下限两种:

货物供给范围的上限(外侧界限)是由对中心商品的需求所限定的,为中心地的某种中心商品能够到达消费者手中的最大空间边界。从理论上说货物的供给范围上限为补充区域的边界。

货物供给范围的下限(内侧界限)是由中心商品的供给角度所规定的边界。中心地为供给某种中心商品而必须达到的该商品的最小限度的需要量,叫做门槛值或最小必要需求量。下限为中心地内该最小限度的消费者的空间范围。

一般来说,高级中心地的货物供给范围的上、下限都很大,而低级中心地的货物供给范围的上下限都很小。

(五)中心商品与中心地职能的等级

根据中心商品服务范围的大小可分为高级中心商品和低级中心商品。

高级中心商品是指商品服务范围的上限和下限都大的中心商品,比如高档消费品、名牌服装、宝石等;

低级中心商品则是商品服务范围的上限和下限都小的中心商品,比如,小百货、副食品、蔬菜等。

2

供给高级中心商品的中心地职能为高级中心地职能,反之为低级中心地职能。比如专营某名牌服装的专卖店和经营宝石的宝石店是高级中心地职能,而经营小百货的便民商店则是低级中心地职能。 (六)中心地的等级

具有高级中心地职能布局的中心地为高级中心地,反之为低级中心地。比如有宝石店的中心地是高级中心地,而仅有便民商店的中心地是低级中心地。低级中心地数量多,分布广,服务范围小,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档次低,种类也少。而高级中心地数量少,服务范围广,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种类也多。在二者之间还存在着一些中级中心地,其供应的商品和服务范围介于两者之间。

中心地的等级性表现在每个高级中心地都附属有几个中级中心地和更多的低级中心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基本在低级中心地就可满足,但如购买较高级的商品和寻求高档次的服务必须去中级中心地和高级中心地才能满足。不同规模等级的中心地之间的分布秩序和空间结构是中心地理论研究的中心课题。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最大特征之一是中心地的等级和中心职能是相互对应的。最低等级的中心地具有最低的中心职能,而比其高一级的中心地不仅具有自己固有的职能,也兼有最低中心地的中心职能,依次类推,最高级的中心地具备所有等级的中心职能。同时,同一等级的中心地以一定的间隔布局。 (七)经济距离

决定各级中心地商品和货物供给范围大小的重要因子是经济距离。

经济距离为用货币价值换算后的地理距离。它是主要由费用、时间、劳动力3要素所决定的距离,但消费者的行为也影响到经济距离的大小。因此,交通发达程度如何对于中心地的形成与发展意义重大。

三、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

克里斯塔勒认为中心地的空间分布形态,受市场因素、交通因素和行政因素的制约,形成不同的中心地系统空间模型,其中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的空间均衡是中心地系统的基础。

(一)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