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新主题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8 0:36:5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新主题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以2000年为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经历了从改革经济学向发展经济学的嬗变。本文着重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主题转变的背景、原因,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新主题的内涵和核心内容,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新主题的主要特征、理论贡献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 新主题 改革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

经济学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和时代的烙印。从古典经济学到现代经济学,从凯恩斯主义到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新制度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深切地反映了经济学的这一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从斯大林经济学到过渡经济学(转轨经济学或改革经济学)、从计划经济学到市场经济学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以2000年为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又经历了从改革经济学向发展经济学的嬗变,包括中国经济发展从总量到结构的目标转换、从物本到人本的资源转换、从投资到消费的动力转换、从二元到三元的道路转换以及从开放到全球化的条件转换。上述主题转换主要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的新变化、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的新变化以及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国际化的新要求决定的。

一、2000年以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主题

改革开放至2000年以前,针对建国以来理论准备的不足和照搬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危害,以及对中国经济理论造成的迷茫和混乱,中国经济学界经过多次的激烈争论,逐步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商品经济理论、所有制理论、分配理论中的原则立场和基本观点,汲取了西方经济学中关于自由竞争、市场经济、混合所有制、按生产要素分配等方面的合理成分,批判地继承了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有益探索,最终认清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形成了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一套完整的关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体系。譬如,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体制转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及其改革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及其改革的理论、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等等。由此可见,2000年以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改革主题,主要是围绕着改革的目标模式、改革的内容、改革的方式、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改革的进程等主题展开的。因此,这一阶段的理论体系也可以称作改革经济学、过渡经济学或转轨经济学。改革经济学是20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过程中的精髓,也是中国整个经济思想史发展的高峰。

改革经济学的形成具有以下三个鲜明的特色和深远的意义:第一,紧扣改革开放的中心和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难点。比如,改革开放市场导向的基本思路和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这是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的多次经济改革都没有解决而必须解决的理论难点,对这些理论难点进行研究,并取得共识,有助于推进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第二,解决的焦点既是中国改革开放中的实际问题,又是社会主义在当代的难题。比如,社会主义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还是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的所有制结构及其实现形式,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及其实现形式,这是社会主义几十年来所没有解决的经济体制难题,通过争论和研究,基本上解决这些难点,无疑有助于把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转轨。第三,解决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难点,创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有助于实现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理论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转换。

二、2000年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主题的转变

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迈上了一个大台阶,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日益明显,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种形势下,《中共中央关于制定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第一次明确提出,“要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这是对改革与发展关系的新的定位。之后的提法基本沿用了这一思想,只是具体提法随着理论认识的深化更加科学。如“十一五”规划进一步提出了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十二五”规划则进一步明确,“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以上新的提法说明,在新时期,我国已经在理论认识和指导思想上,对改革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重新的定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主题已经由改革经济学转变为发展经济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主题之所以由改革经济学转变为发展经济学,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的新变化、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的新变化以及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国际化的新要求所决定的。

1、由改革经济学向发展经济学转变,是中国社会发展矛盾运动的内在要求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然而,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这一矛盾凸显的主要内容是不同的。由于新中国建立以来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践证明这一体制是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只有破除这一体制障碍,生产力才能得到解放和发展。因此,在改革开放初期,矛盾凸显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关系,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就规定了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改革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发展的任务日益凸显,如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经济发展水平

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生产力布局不够合理,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还很严重;人民生活水平还较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我国面临的发展任务十分艰巨。虽然这些任务的完成也需要相关领域的改革,但是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所以剩下的任务主要是如何通过已经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来解决这些日益突出的发展问题。因此,在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之后,或者说后改革开放时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对主要矛盾凸显的主要内容就不再是生产关系了,已经由生产关系转换为生产力,即由改革转变为发展了。4、从二元到三元: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转换

刘易斯等创立的二元经济理论一直被推崇为指导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的经典模式,但知识经济在全球的崛起和发展,对发达国家而言,将从工业化向信息化迈进,或者说向新现代化迈进;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则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并行发展。这意味着一场新的“产业革命”正在悄然爆发,它彻底否定了传统的工业化道路,也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长期以来指导发展中国家推进工业化的以刘易斯为代表的“二元经济理论”。因此,探讨和构建三元经济的发展理论框架,探寻工业化和信息化并行下的经济发展规律,是摆在我国乃至所有发展中国家经济学人面前的一个尖端性课题。

5、从开放到全球化:中国经济发展的条件转换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就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商品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贸易。因此,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将突破传统的一国范围而在全球范围内成为基础性的调节机制。这是新世纪发生的一场深刻的“制度革命”。它意味着:一国的经济发展必须从站在一国的平台上转向站在全球的平台上整合全球的资源和市场,将全球资源和市场为我所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遇到了本国资源和市场瓶颈的严重制约,而且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崛起,这种制约会趋于不断强化,并引发中国与其他国家利益冲突的加剧。中国绝不会因为本国资源和市场的制约而放弃崛起的,但中国的崛起又必须是和平的崛起。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必须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探寻中国超越已有的开放格局,跳出简单的对外贸易、利用外资等开放理念的制约,站在全球资源和市场平台上寻求中国经济的发展,实现从国家战略向全球战略升级的路径和政策措施。

【参考文献】

[1] 冈纳·缪尔达尔:亚洲的戏剧:南亚国家贫困问题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2] 杨永华:改革经济学:新时代的选择[J].学术月刊,2008(5).

[3] 黄泰岩:中国经济学的历史转型[J].经济学动态,2007(12).

[4] 杰拉尔德·迈耶、达德利·西尔斯:发展经济学的先驱[M].北京:经济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