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视角下的语体仿拟与语篇的信息表达-精选文档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9/22 6:39:5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修辞视角下的语体仿拟与语篇的信息表达

中国修辞学思想源远流长,汉语修辞学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1949年前发表的修辞学论著主要有胡光炜《中国修辞学史略》(1923)、[日]岛村抱月《修辞学底变迁》(1932)、宫延璋《刘知几史通之修辞学》(1934)等几篇文章。另外,陈望道《修辞学发凡》(1996)对汉语修辞学贡献颇大。西方修辞学的创始人亚里士多德,在其论著《修辞学》当中对修辞学作了著名且系统的分析。修辞学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包含众多。 本文拟从信息的概念切入,分析语体仿拟这种修辞在语篇当中如何进行信息表达。在语篇构建过程中,这种修辞对于语篇的审美张力与动因起到重要作用。进而发现语篇结构规律,为语体仿拟提供一套修辞视域中的解释框架和设计思路。 一、语体仿拟

(一)仿拟的基本概念

在现实生活中,仿拟这种修辞格被广泛地运用于广告,新闻,电视以及文学作品中。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将仿拟定义为:“为了滑稽嘲弄而故意仿拟特种既成形式的,名叫仿拟格。仿拟有两种:第一是拟句,全拟既成的句法;第二是仿调,只拟既成的腔调”。(陈望道,1997:109)随着修辞学的发展以及人们知识领域和视野的拓宽,人们对仿拟辞格的研究在不断深入。

(二)语体仿拟的特点

对于仿拟的特点,不同的学者也有不同的分析和归纳,其中武占坤先生的论文《仿拟》对这一辞格的研究是较为深入和详尽的。他分别从“功能”“格式”“语体”和“形成”四方面对仿拟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出于本文的需要,仅介绍仿拟格式上的特点:“‘本体’(被仿效者)和‘仿体’(仿效者),粘连性地出现在同一上下文或同一语段中,靠彼此间相互衬托,相互对照,来显示这一言语现象的仿拟性,从而实现一定的辞效。如果本体不出现,只有仿体出现,这是一种‘变式’。在这里,本体就相当于“底文”(hypotexte),即某个特定群体的读者所熟谙的成语,谚语,名人名言,常见词,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等;而仿体则是“超文”(hypertexte),即效仿或模仿底文造出的文字。在仿拟中,底文和超文之间存在的语音,语义,句法,风格等等方面的联系称为互文性联系。对于具体的语料,后文中将从语篇的角度进行分析,因此此处不再过多进行语料的分析。 二、语体仿拟的语篇信息表达 (一)仿拟文体信息单位的构成

信息结构是把语言组织成“信息单位”(information unit)是结构。信息单位是信息交流的基本成分。Price对信息结构的分类:新信息+可推知信息+已知信息。这就是说,在每个信息单位中,都必须有一个新信息,没有新信息的单位是不完整的,也往往是不能成立的。而已知信息则是可以取舍的。

我们来看语体仿拟当中的一类常见现象,即对司空见惯的文学名句、诗文的仿拟:

1、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生存还是毁灭,这真是个问题。)出自《哈姆雷特》,表达一种犹豫的心态。 仿拟例子:

(1)To buy or not to buy, that is a question. (2)To go or not to go, that is a question. (3)To lie or not to lie, that is question. No pain, no gain.(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表达一种条件。) 仿拟例子:

(1)No sweat, no sweet. (2)No water, no life. (3)No trees, no life.

对于“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大家都早已耳熟能详。因此,人们仿拟这种句式,创造出新的意思。我们假设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这句话为已知的信息,那么,在仿拟的句子当中,划波浪线的词语为新信息,信息结构就是“旧信息+新信息+可推知信息”这种典型模式。从这个角度来看,在这种小句当中,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在意义合理的基础上,不断的进行嵌套。所达到的效果,可以是诙谐幽默,也可以是使语篇更显张力。 同样,No pain, no gain也是如此,我们读了(1)(2)(3)句的仿拟以后会发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