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4 4:05:4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
1. 最早的外科医生叫医句,形成外科的年代是汉代,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
外科贡献很大。
2. 华佗是我国历史最著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堪称外科鼻
祖。
3. 晋·龚庆宣撰写了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填空题)载有内治、外治处方140个,该书最早记载了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并指出破脓时,切口在下方。
4. 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论述病因病机的专著,对传染病病因病机的
认识。
5. 唐·孙思邈《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
6. 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补充和完善了判断外科疾病转归及预后的五善七恶学说。 7. 明·陈实功 →《外科正宗》 →正宗派 →“列证最详、论治最精”,重视脾胃
清·王维德 →《外科全生集》 →全生集 →阴阳辩证
清·高锦庭 →《疡科心得集》 →心得派 →“疡科实从内出论”引入三焦学说
8. 中医外科学的范围:①疮疡②乳房疾病③瘿④瘤、岩⑤皮肤及性传播疾病⑥肛门直肠疾
病⑦泌尿男性疾病⑧周围血管疾病⑨其他外科疾病
9. 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
疮疡:广义上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破溃的疮面。
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雍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内痈和外痈两大类。
外痈指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疽:疽者,阻也。指气血被邪毒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护场:“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所谓“护场”,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
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 五善:“善”就是好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善的症状,表示预后较好。“五善”包括心善
肝善、脾善、肺善、肾善。 七恶:“恶”就是坏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恶的症状,表示预后差。“七恶”包括心恶、
肝恶、脾恶、肺恶、肾恶、脏腑败坏、气血衰竭(脱证)。 顺证:“顺”就是正常的征象,但并不是指生理功能的正常情况,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
程中,按着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者,称为~ 逆证:“逆”就是反常的征象,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以顺序出现而出现不良的
症状者称为~
善证与恶证多指全身的表现;顺证与逆证多指局部表现。 10. 疖<3cm 疖:表皮
横向 痈3~9cm 纵向 痈:发于皮肉之间
发>9cm 疽:发于肌肉、骨间,最深 11.外科疾病的发生,大致有①外感六淫②情志内伤③饮食不节④外来伤害⑤老伤虚损⑥感受特殊之毒⑦痰凝瘀血 (选择题)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①邪正盛衰②气血凝滞③经络阻塞④脏腑失和 大题 缓急 急 缓 深浅 浅 深 皮色 红赤 紫暗暗红或不变 皮温 灼热 不热 疮疡肿势 高起 不高或平滑 肿胀范围 局部根束 不局限,根散漫 溃疡肉芽 红活润泽 苍白紫暗 硬度 适中溃后消 阳 阴 坚如岩或软如糖 .
.
阳 阴 疼痛 剧痛 不痛 脓液 粘厚 稀薄 病程 短 长 预后 易消易溃易敛 难消难溃难敛 全身 寒热,便秘,溃后消,舌红苔黄脉弦数洪大 潮热,盗汗,神疲,溃后更甚,舌淡胖苔少,脉细软小无力 手太阳:黄柏、藁本 手阳明:升麻、石膏、葛根 手少阳:柴胡,连翘,地骨皮,青皮,附子 足太阳:羌活 足阳明:白芷、升麻、石膏 足少阳:柴胡、青皮
手太阴:桂枝,升麻,白芷,葱白 手厥阴:柴胡,丹皮 手少阴:黄连、细辛 足太阴:升麻、苍术、白芍 足厥阴:柴胡,青皮,川芎,吴茱萸 足少阴:独活,知母,细辛 13. 大小,位置 形态 规则 质地 中等 活动度 活动 界限 清楚 疼痛 初期不疼,后期因张力或压迫神经痛 良性 不一 恶性 不规则 硬如岩 固定不移 不清楚 14.用药过敏的表现:①大量分泌物增多②伤口周围红或出现小水泡③痒 15.辨脓:宜稠不宜稀,宜明不宜污,宜腥不宜臭。
16.上消化道出血,一般呈柏油样黑便,为远血;直肠、肛门的便血,血色鲜红,为近血。
尿血:一般无痛,以肿瘤多见。血淋:有痛,以结石、炎症多见。 17.肿疡期→脓疡期→溃疡期 18.内治法三个总则:①消法②托法③补法(填空题) 内治法德具体治法:解表,通里,清热,温通,祛痰,理湿,行气,和营,内托,补益,调胃
19.外治法是运用药物、手术、物理方法或配合一定的器械等,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某部或病变部位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外治法的药物疗法常用的有:①膏药②油膏③箍围药④草药⑤掺药
膏药:是将药物与油类煎熬或捣匀成膏的制剂,现称硬膏。油膏:阳证:金黄膏;阴证:
生肌玉红膏、回阳玉龙膏
箍围药:古称敷贴,是药粉和液体调制成的糊剂,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多用
于疮疡初期,促其消散。
掺药:将各种不同的药物研称粉末,根据制方规律,并按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用时掺布
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的部位,谓之掺药,古称散剂,现称粉剂。 ①消散药:内消散;②提脓祛腐药:升丹;③腐蚀药和平胬药:白降丹、三品一条枪;④祛腐生肌药:阴证:回阳生肌散;阳证:月白珍珠散、拔毒生肌散;⑤生肌收口药:生肌散;⑥止血药:桃花散;⑦清热收涩药:青黛散、三石散;⑧酊剂:复方土槿皮散;⑨洗剂:三黄洗剂
20.手术疗法:常用的方法有切开法、烙法、砭镰法、挑治法、挂线法、结扎法等 切开法:适用于成脓期。
脓成:皮薄、光亮、应指、中软
切口的选择:选择脓腔最低最薄弱处进刀,一般疮疡宜循经直切,免伤血络。乳房部应以
乳头为中心放射状切开(填空题),免伤乳络,乳晕部位弧形切开。肛旁脓肿,以肛管为中心,作放射状切开。
.
.
21.总结 肿疡期 内治法 消 热:五味消毒饮 寒:阳和汤 湿:三妙汤加减 外治法 脓疡期 托 溃疡期 补 邪盛正不衰:透脓散 气:四君子汤 邪盛正衰:托里消毒散 气血:八珍汤 (选择题) 血:四物汤 早期:提脓祛腐为主,五虎丹、祛腐散、红升丹 后期:生肌长皮为主,生肌橡皮膏为主(选择题) 阳:金黄膏 切开或火针排脓 阴:阳和解凝膏 半阴半阳:冲和膏
1. 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病,包括急性和慢性2大类。
定义 疖 指发生在肌肤或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暑季、小儿 痈 指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发 指病变范围较痈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臀部—臀痈(选择题) 皮肤疏松部位 初起无头,红肿,蔓延成片,中央明显,四周较淡,边界不清,灼热疼痛,>9cm 分类 好发 局部特点 预后 有头疖、无头疖、疖病 可发生于体表任何部位 色红、灼热、根浅突起、发病迅速,宜肿,宜脓,宜范围在3cm左右,肿势敛,7天左右成脓,伴发局限 热,口渴、恶寒,6~9cm 出脓即愈 不会损伤筋骨,不会内陷 3~5日坏死,腐烂,全身症状明显 2.(名解)疔:一种发病于颜面、手足,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好发:颜面、手足。 发病特点:发病急,肿胀甚,疼痛剧,初起有脓头,根
深而硬,多伴有全身症状。 预后:颜面容易走黄。
手足部疔疮。 蛇眼疔→甲沟炎; 蛇头疔→化脓性指头炎; 蛇腹疔→化脓性腱鞘炎
托盘疔→掌中间隙感染; 足底疔→足底皮下脓肿; 红丝疔→急性淋巴管炎 3.对疽发背必以候数为期,七日成形,二候成脓,三候脱腐,四候生肌。 有头疽(名解) 无头疽 是发生于骨与关节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的统称,相当于西医的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 10岁以下的儿童,多见于四肢长骨,以胫骨多见 初起无头,发于定处,漫肿,皮色不变,疼痛彻骨,难消,难溃,难敛,起病急而重 定义 是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痈 好发 项后、背部等皮肤厚韧之处,多见中老年人及消渴病人 局部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溃特点 烂后状如莲蓬、蜂窝,溃后多脓出不畅,故易向深部及四周扩散,>10cm 预后 易发生内陷
.
易造成关节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