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职业教育比较与借鉴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6 7:03:5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中德职业教育比较与借鉴

郭 靖

比较教育研究 中国电力教育

2009年1月下 总第129期

摘要:德国职业学校“双元制”办学模式实际上就是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具有鲜明的特色和重要的意义。借鉴“双元制”办学模式可以促进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协调、健康发展。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中职学校;办学启示

2008 年5 月,笔者参加了由中国教育部和德国政府共同举办的在德国萨克森- 安哈尔特州的州府马格德堡市马格德堡应用技术大学进行的职业学校师资培训合作项目的学习,在德国42 天的学习中,学习了教学法,参观了德国的一些职业学校和企业。同时,系统学习了职教专业教学论知识,了解了当今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尤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切身感受到了德国的职业教育的优势,受益匪浅。

一、对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认识

德国的职业教育是由双元制、全日制、短期培训组成。双元制是它的基础。整个职业教育强调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由于经济的情况和各专业的特点,所有学生不可能都成为双元制下的学生,全日制必然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他的全日制与中国现有的职业教育机制相类似,主要是一些没有通过企业考核录用的初中毕业生,他们在职业学校接受全日式的学习,学校也有较好的实验、实训条件。全日制学生不享受政府补贴。在专业设置上,全日制与双元制也有比较明显的区别,技术含量高的专业一定为双元制,如机电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数控等工程类专业。而全日制所涉及的专业多为技术含量低的,如保姆、文秘、烹饪、售货员等服务性专业。这样的职业教育机制,无疑体现了它的实用性、针对性。无论是从学生的质量还是从专业培养的必然要求看,这种机制都充分有效地利用了社会资源。从笔者的角度来看这种多元的职业教育机制,它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分层教育,而这种分层来源于社会、学生自身的参与,不是学校用一张试卷来决定的。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情况,不难看到我们也曾经有过“双元制”的影子。70 年代末80 年代初,我国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都办有职业技术学校,课程设置中理论和实践的内容比例是比较合适的,在企业中,有指定的师傅带教,学生享有一定的经济补贴。但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些企业不再重视职业教育,而政府又没能及时地理顺和建立相应的职业教育体制,致使原来稚嫩的“中国式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近两年来,我国政府相当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正在积极地构建适应我国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同时,也增大了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但如何建立合理的管理社会实训培训中心的良性机制,却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否则,它将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二、对德国职业学校教师的认识

教师的质量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之一。如何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各国教育部门不断探索的问题。德国对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教育体系,笔者认为确实体现了教师的专业

1

化和标准化。首先,教师的门槛高,教师相当我国的公务员。在德国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经过本专业的大学学习5 年,由于要求严格,大多数学生完成大学学业需要6 ~7 年,之后参加国家对教师资格认定的第一次考试(大学毕业证),合格者将进入第二阶段的学习,学制2 年。在这2 年中,学生将进入企业和学校学习,每周24 学时实践课程的学习在企业中进行,其余12 学时教育理论的学习在职业学校中进行。通过2 年在企业、学校交替的实践学习,学生再一次参加国家对教师资格认定的第二次考试,合格者将获得教师任职资格(相当于我国的教师资格证书),从事职业学校教师工作。这样的体制对将来教师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和教育能力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避免了专业课教师没有实践经验的缺陷。其次,教师的继续教育紧跟科技的发展。当今世界,科技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职业学校的教师应该及时了解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德国的做法是通过假期让教师经常深入企业参观、了解先进的科技在生产中的应用;进入大学听讲座,了解本专业应用技术的发展趋势,确保职业教师专业知识的新鲜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能合理地处理教材的重点、难点,同时,也确保了学生对本专业发展动态的了解,提高学生就业的适应性。而我国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是:职业学校的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的人,很多人没有在企业工作或实习的经历,教师自身就缺乏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而政府的人事制度和教育部门的协调作用并没有为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创造应有的环境,因此,教了近20 年专业课的教师没有踏进企业大门的大有人在,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师又如何能培养出高技能的产业工人呢?

三、德国职业学校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的分析

近年来,我国中职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一直是困扰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难题。作为有着多年班主任工作管理经历的笔者来讲,这次德国之行,还了解了德国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诚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对人的行为、意识的要求是不同的,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对人类共性化的东西进行借鉴性的了解和思考,还是必要的。

德国职业学校中,对学生的管理主要是以教育为主。对学生没有行政处理,只有心理辅导、社工帮教。学生的仪容仪表没有具体的要求,唯一的是不能有纳粹意识的倾向行为和标志。对影响课堂教学的学生,教师有权请他离开教室。学校主要关心的是学生的暴力行为和心理问题。对双元制学生的管教,学校只起了解、反馈、劝说教育学生的责任,只有企业有处理的权利;对于全日制学生的处理权则归校方,但对最严重的违纪行为的处理就是让其转学。在考察中,我们看到的是:校园中学生的衣着有的稀奇古怪,有的装饰品挂到了眉毛上,教室外,三五成群的学生吸着香烟,然而在教室、实验室内学生却是认真而有序的。学生的学业成绩决定他们接受不同学制的教育。中学毕业成绩好,品行较好的学生多数可以被企业招收,接受双元制的职业培训教育,学制3 年半,在开始的半年中,企业和学生之间还要进行双向选择。中学毕业但没有被企业招收的,成为全日制的职业学校学生。中学没有毕业的学生将在职业学校接受为期一年的职业基础教育准备。一年结束时,再参加中学毕业考试拿中学毕业证,之后进入正式的职业学校学习。无论哪种学生最终都将接受德国工商行业协会组织的考试认证,获取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对3 次没有通过德国行业协会考试的学生,将终生不能获得该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而应该改行,重修其他专业。

这些职业学校的学生在行为举止、文明程度方面是属于德国社会年轻人的中下层次,这也是中、德两国共有的特点,但由于德国民众总体文明素养较高,加之我们了解、观察只是片面,总体印象德国职业学校学生的行为还并没有让人大失所望。比较学生管理方法,中、德两国确实有较大的差异。我国管理工作的重点主要是放在学生表面的行为规范和仪容仪表 上,对学生头发、衣着、首饰、吸烟等行为都强调规范统一,但由于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标新

2

立异和逆反心理的作用,这种管理常常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也使得学生的教育工作表面化。 仔细比较中、德两国16 ~25 岁人群的仪容仪表、行为举止,我们发现,原来我们苦心管理的事情,其实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增长和步入社会,他们会自然进行调整,逐步规范。而对学生这方面的教育,关键是整个社会环境的文明程度的提高,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笔者考虑:我们的教育部门是否有必要将学生的仪容仪表纳入职业学校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班主任是否更应该将教育的重点转移到人与人心灵的沟通上来。

四、双元制给职业学校的启示

1.坚持培养目标的职业性、专业培养的适应性和教学过程中的训练性

云南楚雄民族中等专业学校上学期以来就以培养技能为中心制定教学计划,强调职业的针对性,大力进行教学改革,注重实践,突出技能、技巧和职业道德,理论联系实践,把实训作为达成培养目标的重要标志之一。通过教学,使所培养的学生具有双重优势:既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学生毕业必须取得“多证书”(专业成绩合格证和技术等级证书)。在校期间,除专业课外,计算机是重要的必修课,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运用自如。具体就是:

(1)分层教学,学生合理选择专业。我校现有在校生3000多人,30 多个教学班。这些学生大多数基础较差,我们要以“因材施教”的态度及方法来教育他们,使其成才。

部分学生进校成绩较好,分数接近甚至超过中考分数线,但因为种种原因未能上高中。这些学生学习认真、思维敏捷,学校办有对口高职班和三校生班,就鼓励他们重塑信心,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多方面锻炼他们的能力,使他们能圆大学梦,同时毕业后也可以直接由学校推荐就业。

有些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理想,但他们或思想品德端正,或乐于与人交往,或动手能力较强,或做事认真仔细……对这些同学,我们就不只拿成绩来衡量他们,有针对性地进行第二课堂活动,使他们在某些方面的特长得以发挥,鼓励其扬长避短,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以上两类学生,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为他们提供一些展示自己的舞台,使他们成为学校各个方面的优秀分子,成为全校学生的榜样。这样其他学生会觉得,他们也是普普通通的学生,他们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从而达到激励全体学生的目的。

还有一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不仅学习成绩不理想,而且还有一些不良习惯,成为班级、学校的“问题学生”。对这些学生我们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鼓励他们,使他们能有一技之长。很多学生对数学和英语厌学,我们就根据专业的需要和用工单位的实际情况不同对待。如数控专业的数学,我们就从初中开始补起,重点加强立体几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立体感以适应专业学习的需要。有的专业则自编校本教材,本着基础课“够用”原则教授简单知识。英语课主要教授英语口语和英语会话,让学生逐步感兴趣,学习结束时有一定的成就感。

分层教学还有一层含义是分专业教学。学生入校选专业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或仅考虑就业前景,或仅听介绍人推荐就选择专业,这样在之后的学习中会出现不适应现象。针对此种状况,学校采取在学生入学一个月,学生对学校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专业有了一定的认识后,由学生按照自己的特点、喜好来选择专业,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潜力,提高学习兴趣,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2)以精少实用为原则,进行课程的合理设置。发达国家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看上去都非常简洁和浅显,但都贯穿着以技能培养为主线,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理念。国外成功的职教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研究。通常而言,课程编制包括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内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