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基坑工程专项施工方案编制指南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2/23 4:08:3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深基坑工程专项施工方案编制指南

第一章 工程概况

介绍工程概况时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节 工程地点、工程规模、总建筑面积、地下室建筑面积、结构类型、层数、总高度,对群体建筑尚应介绍各单位工程的建筑面积、结构类型和层数,自然地面标高、基底埋深、坑底土层类型、工程桩类型等。

第二节 工程建设各方主体,包括工程建设、设计、监理、勘察、围护设计、施工总承包(如有专业分包单位时应明确专业分包单位名称、分包范围和内容)等单位的具体名称。

第三节 具体施工条件,包括场地的“三通一平”、目前工程形象进度等。

第四节 工程周边环境条件,包括用地红线、周边道路、管线(电力、电信、水、煤气等,应注明管径、电压及埋深等基本参数)、周边建筑物、构筑物、河道等情况;上述环境应说明距离坑边和距离,并在总平面图上进行标注。

第五节 工程场地标高、工程基础埋深标高以及±0.00标高相对于黄海高程的标高,挖土深度(当有不同挖土深度时,应标注所涉及范围及深度、单位工程编号)。

第二章 编制依据

应列明工程设计(含图纸会审纪要)、勘察、围护方案设计(含设计方案的专家论证意见及论证后的设计修改意见)等单位提供的设计施工图纸和相关的国家、部、省、市标准、规范规程、文件后及编号以及企业内部管理体系标准、程序性文件等。

第三章 工程场地地质条件

土方开挖所涉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汇总表、地下分布及地下水补充源、地下水对结构的影响、基础(坑底)所土层的情况,不良地质条件分

析。应附工程地质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典型地质剖面图。

第四章 围护结构设计概况

第一节 围护结构选定类型、具体参数(如钻孔灌注桩、入土深度、桩径、砼强度等级、配筋情况;如止水帷幕、支撑、围檩、传力带、换撑等设计工况;如土钉支护的土钉类型、长度、直径、倾角、水平布置垂直布置的间距、土面坡率、护坡砼厚度、强度等级等);应附基坑及支撑平面布置图和相关剖面图及节点详图;支护设计时地面荷载取值、变形报警值等。

第二节 局部深坑(坑中坑)挖土的支护措施,并附剖面图; 第三节 降排水措施(包括地表水和坑内外降水)、降水设备类型及止水帷幕类型,降水设备的平面布置、埋深情况,附平面布置图和相关剖面图。

第四节 介绍设计论证意见和设计论证后修改意见(附设计论证、专家签名复印件和设计修改意见复印件)。

第五章 施工部署

第一节 明确管理目标、管理体系及项目班子配置情况(包括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质量、安全及其他专业人员配设,应落实具体姓名和联系方式);

第二节 施工进度安排,主要介绍施工进度计划(可以网络图或横道图反映),总体施工顺序、施工流水段划分,具体各阶段进度安排(包括围护结构施工阶段、土方工程分段分层厚度划分及范围等)。

第三节 施工准备,包括施工机械、材料、设备的配置、各阶段劳动力配置、垂直与水平运输设备类型及数量、挖土机、土方运输车辆的选配等);用表格形式表达选用的机械设备,明确机械设备的名称、规格、数量及进退时间;

第四节 总平面布置,包括临时设施布置、加工操作棚布置、运输道路、施工、生活用水、电管网布置、塔吊位置、泵车停放位置、散装水泥

罐布置安排、基坑周边安全防护及人员上下基坑通道的布置等;

第五节 施工用电专项方案及塔吊基础专项方案(简介);

第六节 基坑施工的特点、施工中应注意的重点及施工难点和危险源的分析及其相应对策措施。

第六章 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

第一节 围护结构施工方案的介绍(如围护桩、钢格构柱、土钉支护、止水帷幕施工支撑、压顶梁、围檀、传力带、拆换撑凿桩、支撑拆除等),围护结构的类型、施工工艺、流程以及相关技术参数和施工方法、质量验收要求。

第二节 土方开挖及回填方案,包括各阶段挖土流程,分层分段施工方案(段层具体划分、土方量的具体数量等)、坑中坑的挖土方法、出土口的布置、运土坡道布置、坡率、挖掘机、运输车辆作业流程、行走路线及停车位置的安排。上述内容一般应以平面图和局部剖面图进一步说明。

第三节 基坑降、排水施工方法,参照设计降排水要求,具体落实降、排水的措施,包括地表水、坑中水的排水沟、集水井布置,剖面尺寸、设置数量、深井或轻型井点施工及技术措施,降水的控制要求及排水流向。

第四节 降水设施的拆除和封堵时间安排及具体措施。

第七章 基坑工程监测

1、工程监测分专业监测(具有相关资质)、施工企业自行监测和特别监测(含特种管线、周边河道水位、重要建筑物等)三方面;

2、专业监测单位及监测内容(含周边建筑物、构筑物、道路沉降裂缝、道路下各种管线的位移、沉降、地下水位变化、支撑轴力变化等);

3、列明监测点的布置(附监测点平面布置图)和监测警戒值; 4、监测数据的记录收集、分析、管理的具体安排和措施以及信息反馈的要求;

5、施工单位自行安排的日常监测内容、监测布置和措施;责任人和监测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