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美丽心灵”团队暑期社会实践总结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3 21:47:4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及环境学院“美丽心灵”团队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总结报告

时至今日,人们到底有没有采取有力的措施去防止惨剧的再次发生,一线员工的压力到底如何,这些都激起了我们对接下来的调查的极大好奇,希望我们能自己找到答案。

? 社会调查学习组:张泽中、王升曜、蒋耿爱

工作记录(From:张泽中)

研究人员主要由王升曜、蒋耿爱、张泽中三人组成。小组目的是完善暑期社会实践队调研计划并学习研究相关资料。

小组主要任务如下:1.帮助制定研究计划书,尤其是完成计划书中议题的确立,研究对象的概念化,找出关键变量并探索测量变量的方式;2.在心理资料小组的协助下,完成调查问卷以及深度访谈的设计工作;3.学习《社会研究方法(艾尔·巴比著)》以及《麦肯锡咨询方法》两本书并制作学习讲义,用科学知识武装团队。

研究资料学习方面,由王升曜学习其借阅校图书馆《麦肯锡咨询方法》一书,张泽中则负责学习《社会研究方法》(艾尔·巴比著)一书并制作讲义供大家学习,蒋耿爱则收集问卷制作的相关内容要求。

我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到,研究过程要使用变量语言,区分自变量与因变量,有归纳和演绎两种方法,以及对变量进行概念化、操作化和确定测量方法,定义又分为真实定义、名义定义、操作定义,了解到在科学研究中从一个术语的意义到测量要经过概念化、名义定义、操作定义、测量几个步骤。

在已有知识以及现有书本的基础下,我们将我们的研究问题(原初为心理问题)根据团队能力以及《2008年中国员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结果:“工作压力是引起员工苦恼的主要压力源”等等,进一步缩小范围并正式确定了议题:“关于企业员工工作压力及企业应对措施的调查与研究”,以探索性研究为主,满足团队的好奇心,并寻求对事物更深的了解,对已知的可能压力源进项检测,以探讨对议题进行细致研究的可行性。

首先,对议题中涉及的变量概念化,在查阅相关资料后,工作压力,即工作应激是指由工作或与工作直接有关的因素所造成的心理应激。一线青年员工被定义为在生产过程中,担任最基本、最重要岗位,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年龄在18-34岁的操作人员。劳动密集型企业被定义为生产过程中,相对于同行业或非同行业的其他企业需要大量劳动力的企业(比如纺织业、手工业、食品企业、日

11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及环境学院“美丽心灵”团队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总结报告

用百货等轻工企业以及一些服务性企业;并且,在新的物质技术上形成新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有“三来一补”: 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如:富士康等)。应对方式被描述为个体面对压力事件时所采用的认知调节和行为努力的策略和方法。(Cooper和Williams1998提出了支持型应对和控制型应对两种分类,支持型应对强调从他人那里获得相应的支持或借助兴趣和消遣进行放松,而控制型应对则关注用定计划、时间管理等理性的方式来解决压力问题)。

再者,我等查阅并认真研究了若干资料,包括《中小民营企业基层员工工作压力与工作满意度的实证研究》、《企业员工心理资本结构维度及其因果关系的初步验证》、《一般工作紧张问卷中文译本的信度和效度》、《企业女性外来务工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405名企业员工心理压力状况调查报告》、《中国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报告》等等文献,确定研究整体框架(如右图)。

而后,我们将人口统计变量适用部分(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工龄)作为背景变量,又考虑用一些可能显示出员工压力源的企业管理变量(组织结构、组织文化与气氛、工作负荷、工作环境、工作中的人际关系、角色认知、男女比例、年龄结构、薪酬结构等等)作为自变量考察对工作压力(因变量)的影响。

之后,我们根据所学书目,参考更多相关文献完成了概念化与操作化等等过程。至此,研究框架基本明晰,即对已设想的工作压力维度进行考察,在考察中发现新的维度,并根据维度来了解一线青年员工工作压力的应对方式。

初期的个人感悟总的来说要由“什么都不懂”到“懵懂”,稍微懂一点了,就应该按照自己的理解管他对与不对,无所顾忌的去做。

下面就是对于研究测量工具设计的相关工作记录。

主要,由企业资料及联系组采取非介入性方法,利用互联网收集相关企业资料,尽可能完善变量;由心理资料组利用互联网,收集心理资料,如员工调查报告,并收集相关问卷以及访谈内容。

本小组则一方面,查找并研究工作压力及测量的相关资料;另一方面,制作问卷及访谈。起初,设想制作针对企业员工和管理层的问卷与访谈,共四份。后

12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及环境学院“美丽心灵”团队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总结报告

因多种原因,仅制作针对管理层的访谈以及企业员工的问卷与访谈,共三份。

起初,蒋耿爱设计了两份问卷,主要涉及了人口统计变量以及部分企业管理变量,以此为设计思路进行设计并查阅相关资料。

在工作压力测量的工具中,最有代表性、最常用的是Cooper(1988)的职业压力调查表OSI(Occupational Stress Indicator)。OSI建立在工作压力的交互作用模型的基础上,认为压力结果是压力源和一系列缓冲变量交互作用的结果。这与我们研究的初步设想框架基本符合。基于研究情境的不同,根据一线青年员工的特点,我们对这份量表的维度进行了学习并总结补充概括为:工作负荷,工作环境、职业发展、人际关系、工作家庭平衡、角色认知、组织结构与气氛、员工自身原因。

我在网络上找了个问卷制作的网站来简化制作过程,提升制作效率,并且方便测试;并参考了诸多关于企业员工满意度的问卷进行问题筛选,以完善问卷尽可能的提高问卷质量。

有资料表明,工作压力因素不仅仅是工作压力源,还包括员工对工作压力源的认知程度。我们设计的问卷希望能得到关于“一线青年员工在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工作压力”方面已感知到的和未感知到的工作压力源。

在访谈方面,一份针对企业管理层访谈,希望获得更多关于企业管理方面的资料(如,年龄组成结构),并了解企业管理层对一线员工工作压力源的认知及相应措施;另一份针对一线员工的访谈,希望了解企业一线员工对于工作压力源的认知程度的同时,主要了解一线员工对于工作压力的应对方面的自我措施。 ? 企业资料整理组:韩仲䶮、张悦纯

工作记录(From:张悦纯)

在本实践队开展社会实践之前,我们展开了为期10天(7月8号到18号)的准备工作。队内分工明确,分为心理问题资料组集组、企业资料整理组、社会调查学习组以及后勤组,而我与韩仲䶮负责企业资料的收集整合。

首先,我们让队内成员搜罗下各自可以提供的企业渠道,这需要动用到各方的人脉。队员们积极配合,通过向亲戚朋友等资源寻找了一些可能进行调查研究的企业,分别有武汉神龙集团、武汉探矿机械厂、南车集团、上海昆山太昌精密电子有限公司、昆山彩虹公司、深圳某家电子组装公司、东莞手机组装企业。同时,我们试图通过联系华科在武汉、上海、深圳的校友,提供更多、更便捷的企

13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及环境学院“美丽心灵”团队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总结报告

业渠道,希望能得到他们的支持与帮助。

接着,我们在网上展开了资料收集工作,由于工作量比较大,信息比较多,在工作了一阵后,我与韩决定分工。由我负责企业资料搜集,而他负责联系校友。于是,在我们各自明确了方向之后,我开始对几个有希望展开调查的企业进行初步了解,我搜索他们的官方网,了解企业的简介,包括企业所属的行业背景、发展态势等;了解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理念、对员工的要求等;受一份数据的启发,我想到可以上“前程无忧”、“智联网”等类似的招聘网站,了解企业对一线员工的薪酬待遇以及员工的升迁机会等。同时,我还到各企业BBS上看员工对企业的反映,到新闻网看各企业的有关新闻,适当地摘录对调查研究有用的信息。

最后,当我准备与队内成员分享我的成果时,却收到上海两家企业去不成,改成造访昆山富士康的消息。于是,我在那晚熬夜查资料后,第二天一大早又起来补充关于昆山富士康企业的资料。通过对初步得到的资料进行筛选与整理,最后才有了“企业资料库”的文件。内容虽然有点多(因为怕遗漏了有利于研究的任何信息),不过条理还算清晰,希望对调查表制定组以及以后的研究有所帮助。

我感觉个人就像是一个零部件,而团队就像是一台机器,只有我们各自的零部件都组装好了,做周到了,才能保证机器的正常运转;也只有我们把自己的零部件做精致了,团队才能真正地把研究做成功!

4.1.4第二次分工

在前期的资料的收集与学习的基础上,我们在7月18日进行了第二次会议。这一次工作真正到了企业调查的准备阶段。我们的工作主要是调查问卷的设计和访谈提纲的编写。此次工作,对内同样进行了分工合作。 ? 问卷设计组:张泽中、王升曜、张悦纯、蒋耿爱

工作记录(From:王升曜)

在此次针对劳动密集型企业一线青年员工心理压力的暑期社会实践调查中,考虑到被调查者信息收集的难易程度、数据的真实性、统计分析及对深层信息挖掘的可行性,我们决定将调查问卷作为调研结果的主要数据来源。在前期社会研究方法的学习准备阶段结束后我们又开始了调查问卷的设计工作,问卷的最后出炉经历了组内查找资料定初稿、在全体成员讨论收集意见、最终定稿三个阶段。

一、组内查找资料定初稿

这个阶段我们的计划是针对员工和员工设计两份不同的问卷。

14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及环境学院“美丽心灵”团队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总结报告

针对员工的问卷设计思路是第一部分测量其心理压力,第二部分采集个人信息。

对于此次调研的灵魂部分——压力测量,我们查找了大量资料,在别人已经设计使用了的问卷基础上进行改进,主要是根据一份企业员工压力源量表进行设计,这份量表针对造成员工心理压力的七个压力源(工作负荷、工作环境、职业发展、人际关系、工作家庭平衡、角色认知、组织结构与气氛)的不同表现方面设计了五十六个问 题来衡量员工心理压力,显然这对于我们的调查问卷过于细致了,经过反复斟酌筛选出了其中的30道题,此时我们仍感觉问题太多,被调查者没有耐心填完。最后以每个压力源设计2个左右的问题为原则通过整合将第一部分精炼为13道题。

在假设员工的压力在不同年龄、性别、收入、文化程度的人群中存在差异的前提下我们针对这四个方面设计问题采集信息,其中年龄一项,作为针对青年员工的调查,选择出生在六十年代及以前的将作为废卷处理;其中文化程度一题是的选项设置是大专及以下、本科、 硕士及以上三个选项。此外员工眼中所在单位对其心理压力的关注度设置为第五题。

经过商讨,我们又将婚姻状况及在职时间纳入个人信息的采集范围,考虑到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员工流动性将在职时间选项设置为三个月以内、一年以内、三年以内、五年以内、十年以内、十年以上 ;考虑到不同行业对文化程度要求差异较大,此题的选项细化为初中及以下、高中或中专、大专、本科及以上;消费水平的地区差异较大,收入满意度可比性较低,将此题删除;所在单位对员工压力关注度一题对调查的意义不大也做删除处理。

针对管理层的问卷目的是了解其对员工压力程度的评估、员工压力对企业产生的负面影响、管理层眼中员工的压力源主次、员工释放压力渠道及参与程度,针对每一个方面各设一题。

在进一步讨论中,由于接触的管理层人员数量不多,数据处理量不大,加之此类问题可在访谈中获得答案,此问卷作废。

二、全体成员讨论征集意见及最终定稿

在组内将问卷反复修改后,这份还比较稚嫩的问卷被交到了全体暑期社会实践队成员面前接受指正,由于每组的都主要忙于各自负责的工作大家对我们的设计思路还不很了解,在经过诠释后大家都相当踊跃地提出意见,主要有以下几点: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