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词义衍生的感受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12:01:3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对词义演变衍生几种途径的感受

浅读了《组合同化:词义衍生的一种途径》/《论词的相因生义>>后,我对词义的演变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正如黄增寿先生的所说:

汉语词义演变的主要方式是引申,可是我们常常发现,某些词 义的变化找不到其引申变化的理据,此时必须将词义的演变放到 词义在变化上的互相促动、类推等作用下进行考察。 蒋绍愚先生的《论词的\相因生义\》〔']便是第一篇系统阐述词义相关变化的论文。词义的相关变化除了聚合因素起作用外,组合因素也有重要

的作用。与蒋文同时或稍后的论文常常是将组合因素和聚合因素 放在一起来论述的。另外,为使问题更加清楚明了,将论述分成聚合 因素和组合因素两个方面,分别以\词的相因生义\与\组合感染\为题。

一、词的相因生义

1.蒋绍愚\相因生义\说:\词原来只和B词的一个义位Bl

相通,由于类推作用,A词又取得了B词的另一个义位几,甚至取 得了B这个字的假借意义B2,0;(zJ另外,词义相因生义不仅可以是 自然发生的,也可以是人为规定的(如避讳);同义词之间有,反义 词之间也有:\词原来具有和B词的一个义位B,相反的意义,由 于类推作用,A词又产生了和B词的另一个义位残相反的意 义。,,£3〕

2.孙雍长\词义渗透\说:\与'引申'不同,'渗透'则是在两个 (甚至两个以上)语词之间所发生的意义的流转变化,它并不与词 的本义直接发生事理联系。\闭

3.许嘉璐\同步引申\说:\一个词意义延伸的过程常常'扩

散'到与之相关的词身上,带动后者也沿着相类似的线路引申。我 们把词义的这种伴随性演变称为'同步引申\

蒋文和孙文都是将相因生义(或词义渗透,下同)相对于词义 引申提出来的,相因生义与词义引申具有完全不同的特性。通常 讲词义引申,是指原义和引申义之间有一定的事理关系,变化有理 可循,而相因生义的\理\必须到相关的词身上去寻找。例如,\字\有\饰\义很难解释,孙文说,\字\与\文\同义,\文\有\饰\义,故 \字',有\饰\义。[6]再如,孟浩然《夏日与崔二十一同集卫明府宅》 诗:\言避一时暑,池亭五月开\,其中的\言\有\为\义,与\言\的其 他意义很难联系得上。蒋文的解释是:\言\与\谓\同有\说\义, \谓\可通\为\,所以\言\也通\为\。

比较起来说,蒋、孙的\相因生义\有点难以把握,因为按照他 们的标准,必须要证明一个词的某些义项的来源不是引申,这常常 是很困难的,也会把\相因生义\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内。许文界定 的范围就宽多了,即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词在意义上有共同点,则 往往有相同的引申过程,这可以涵盖\相因生义\的内容。当然这 样做有两个缺点,一是可能混淆\相因生义\与引申的区别;二是有

例外,如\世\因避李世民讳改为\代\,\世\有\辈\义,\代\也有 \辈\义〔9]。

二、词义的组合感染

首先明确指出组合因素在词义演变中起作用的是孙文〔10]:因 语法结合关系而发生词义渗透。举的例子是\以、所\经常结合成 \所以\固定结构,随着这种语法结构的大量使用,\所\的指代义渗 透到\以\的涵义范围,所以\以\也有\所\义,如《庄子·天下》\皆有 以养\,言\皆有所养\。伍铁平先生也指出组合因素与聚合因素一 样在词义的相关演变中起作用,本节标题就取自伍文[川。专门论 述此类问题的文章主要有两篇。

1.张博的《组合同化-词义延伸的一种途径》[121。张文主 要探讨了组合同化的方向、组合同化的深层原因及相关问题。组 合同化的方向性论及偏正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并列结构的 组合同化方向,组合同化的深层原因可以归结为同义连用在古汉 语、特别是上古汉语双音节组合中的强势地位。文章还认为组合 同化有过程,也有未完成形态。

2.徐之明《试论词义\组合同化\应遵循的原则》[137。徐文提 出了\组合同化\的历史性原则和社会性原则。所谓历史性原则, 即被同化词新义位的产生必须晚于相关组合的存在时间。例如, 要论证\箕\的\踞\义是因为\箕踞\组合的长期使用,首先必须论 证\箕踞\组合早于\箕\有\踞\义产生之前。所谓社会性原则,即 促使被同化词新义位的产生的相关组合要有相当的使用频率。例 如,要论证\习\有\学\义是因为\学习\的组合同化作用,必须要论 证\学习\组合有较高的使用频率,罕见的用法是不可能引发组合 同化的。另外,徐文还对张文的一些用例进行了辨析和驳难。 本文认为,张文对\组合同化\的深层原因的探讨是非常正确 的,即\组合同化\源于同义连用在古汉语特别是上古汉语双音节 组合中的强势地位。但是,张文从有限的例子中得出组合同化的 方向性的结论并不可靠。首先,张文明确指出并列结构中两要素 的语义同化没有明确方向;述补结构中的同化现象只有\睡觉\一 例,且这一例受到徐文的质疑。偏正结构和述宾结构能说明组合 同化方向的只有\箕踞\、\审问\、\拼胀\、\知道\、\学习\五个,其 中\审问\、\知道\、\学习\作为用例又受到徐文的质疑。张文组合 同化方向的基本结论是,被同化者总是组合中的被支配因素,其实 这未尝没有反例,例如:

祖惭,乃呵之,衡更熟视之曰:\死奋!云等道?\《后汉 书·称衡传》)

314用等称才学,往往见叹誉?(应球《百一诗》)

前句李贤注:\死公,骂言也。等道,犹今言何勿语也。\俞正燮 《癸巳类稿》卷七:\所云是何等说道。以宋语录例之,乃所说成甚 言语也。\柳士镇先生《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等'字用如疑问代 词源于词义之间的相互影响。由于'何等'长期用作疑问代词,此 期(指中古)'等'字已经丧失'等辈'的实义,逐渐染有疑问代词的

性质,以致单用'等'字也可以表示疑问。99 [141\等\在\何等\组合中

处于偏正结构中心语的地位,它却被其定语修饰语\何\同化了。 再如:

吾贫,缘获给使乎?(吴康僧会《六度集经》卷二) 昔为王孙,今为奴碑,缘坐王膝乎?(同上)

蔡镜浩先生说:\缘'为疑问代词,是缘何之省缩,犹为什么, 凭什么,从哪里之意。\〔151\缘\在\缘何\组合中是述宾结构的支配 性要素,却为被支配要素\何\同化。 三、余论

词义变化的原因、过程及结果往往是非常复杂的,相因生义和 组合同化只是其中的两种情形而已。从举证上看,有一定外在标 志的例子比较令人信服,例如\言\有\为\义,\谓\通\为\是词义变 化的桥梁;\夏\感染了\屋\义而增加了表义偏旁作\厦\。从词义 的形成过程看,有几篇论文都强调相因生义与组合同化必须得到 社会的认可,不能是个人的语言使用行为。但事实正是那些个人 或少数人使用的、后来也没有被社会所接受的例子更能使人相信 相因生义与组合同化的存在。例如,\肤\本指\皮肤\,因\肤色\常

用等称才学,往往见叹誉?(应球《百一诗》)

前句李贤注:\死公,骂言也。等道,犹今言何勿语也。\俞正燮 《癸巳类稿》卷七:\所云是何等说道。以宋语录例之,乃所说成甚 言语也。\柳士镇先生《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等'字用如疑问代 词源于词义之间的相互影响。由于'何等'长期用作疑问代词,此 期(指中古)'等'字已经丧失'等辈'的实义,逐渐染有疑问代词的

性质,以致单用'等'字也可以表示疑问。99 [141\等\在\何等\组合中 处于偏正结构中心语的地位,它却被其定语修饰语\何\同化了。 再如:

吾贫,缘获给使乎?(吴康僧会《六度集经》卷二) 昔为王孙,今为奴碑,缘坐王膝乎?(同上)

蔡镜浩先生说:\缘'为疑问代词,是缘何之省缩,犹为什么, 凭什么,从哪里之意。\〔151\缘\在\缘何\组合中是述宾结构的支配 性要素,却为被支配要素\何\同化。

正如张博先生所说的:\组合同化\是传统词义引申理论所不能涵盖的词义衍生现象。这种词义衍生源自词语的组合关系。\组合同化\与\聚合同化\在同化的条件、同化源存在的范围、同化的结果等方面都不相同。组合同化是有方向的,制约同化方向的是组合体中两要素的语义地位。组合同化的深层原因是上古汉语同义连用在双音节组合中的强势地位。组合体中语义同化的实现是有过程的,有些语义同化在过程中中断,只在语言中留下了它的未实现形态。 中国语文1999年第2期(总第26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