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3课《纪念白求恩》教案(新人教版).doc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9 10:29:4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3课《纪念白求恩》教案(新

人教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继续学习默读,教导学生阅读时做到眼到手到,学会圈点勾画,如画出课文重点词语、句子;

2、学会归纳各段内容要点,把握各段落之间的关联; 3、学习本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写法; 4、学习对比手法,理解其作用; 5、初步掌握议论文的三要素。

(二)过程与方法: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会归纳各段内容要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共产主义精神,引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写法。 教学难点

运用对比的方法,体会对比的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制作。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臧( zāng )克家在《有的人》中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白求恩正是那样一种虽然死了,却永远活在人们心头的人,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同志在白求恩逝世一个月后为了纪念白求恩的写下这篇文章,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白求恩到底有什么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大家学习,为什么会令世人敬佩。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字词障碍。

1、 提前布置预习生字词,写上拼音,在文中标出字词; 2、 课堂检查,讲解较难理解的字词; 3、 了解写作背景,所写人物的生平事迹; 4、 初步了解议论文三要素。

三、粗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意。 1、阅读训练。

(1) 快速地默读课文,画出文章的重点词语或句子; (2) 听录音范读,感受朗读的感情;

2、题目解说:“纪念白求恩”交代了文章记述的主要对象—白求恩;而“纪念”二字,则点明写作目的。通过题目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白求恩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要纪念他?根据此问题来阅读课文。

3、 感知思路,理解层次。

思考:

(1) 白求恩为什么值得赞扬?

(2) 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品质?全文共四段,各段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3) 讨论、交流找出各段的中心句,并归纳各段要点。 中心句:

第一段:“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第二段:“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第三段:“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 第四段:“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归纳各段要点如下:(每一段即为一个部分) 第一部分: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部分: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部分:赞扬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部分: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文章前三段都是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在第四段并号召全党向他学习这种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4、学习第一部分

思考问题,讨论交流。

(1)这段文字分几层写的?各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分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至“不幸以身殉职”):高度概括白求恩同志的主要事迹。

第二层(从“一个外国人”至“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高度概括白求恩的思想和行动,点明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三层(从“列宁主义认为”至结束):引用马列主义观点论述白求恩同志具有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2)文章开头对白求恩同志的介绍包含哪些内容?有于么作用?

他是资本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一员;年岁已大,壮心不已;肩负重担,奔赴前线;以身殉职,重于泰山。

扣住国际主义的原则概述白求恩同志的简历,是对逝者的追忆,也是论述白求恩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事实依据。

(3)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身上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么?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4)国际主义精神是包含在共产主义精神中的,文中为什么并列提出? 并列提出是为了强调。

(5)引用 “列宁主义认为”一段话的作用是什么?

是为了突出白求恩同志这一精神的重要意义。作者在这里引用马列主义的观 点作为自己立

论的根据,这是运用论证法中的“引证法”,论述白求恩同志是伟大的国际 主义战士。

四、小结。

纵观全文,结构上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形式。文章概述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不寻常经历,高度评价了他的国际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以及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共产主义精神,并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他的这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