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精品20 1 7年教师招聘《小学心理学》复习提纲_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8 22:19:0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 识记: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科学。 2、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 学的诞生。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至今才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3、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心理—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其核心是思维 ,思维是人类心理发展高于动物的本质标志。认识过程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是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情感过程是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动力,意志过程对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具有调节作用。

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自我意识、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过程是个性心理形成的基础,而个性心理形成后又会影响心理过程。 4,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首先,有助于小学教师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并有效地组织教育教学工作。 其次,有助于小学教师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培养科学的世界观。 第二节 ? 识记:

1、人脑的结构:延脑、桥脑、中脑、间脑、小脑、大脑。

2、神经系统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机体的神经系统对刺激作出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3、反射可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固有的、不变的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易变的反射。它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4、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

5、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6、脑是心理的器官,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它的活动产生并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 ? 领会:

如何正确的认识人的心理?(科学的心理观或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 1、 2、 3、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具有客观的源泉。只有客观现实作用人脑,人脑才能产生心理。 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的最高境界是实事求是。

对心理的基本认识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相比较而言,社会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具有决定性。

4、 心理具有发展过程。对于每个人来说,心理发展的阶段是不可逾越的,不可以倒退的。比如动作思维到形象思

维再到抽象思维,也不可以倒退。 第三节 ? 识记: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

观察法是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是收集第一手才来哦的最直接的手段。 调查法(谈话法、问卷法、测验法、产品分析法)、

实验法是比较严格的客观的研究方法,氛围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第二章 小学儿童的注意、感觉和知觉

第一节 注意的概述

? 识记: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根据注意产生和维持有无预定目的以及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3、有意注意: 是指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还需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4、无意注意: 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5、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又不需太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6、注意不是独立心理过程,是一种心理状态。

7、注意时的外部表现:适应性运动;无关运动的停止;呼吸运动的变化。-----应用 ? 领会:

1、无意注意产生的条件:

(1)客观条件。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运动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 (2)主观条件。人对事物的需要、兴趣;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人的知识经验。 2、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1)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2)用坚强的意志排除干扰。 (3)把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4)培养间接兴趣。

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注意

? 识记:

1、注意品质包括广度、稳定性、转移和分配等四种。

小学儿童注意广度比较小,瞬间知觉二年级儿童能够清楚知觉圆点少于4个,五年级儿童在4-5个,成人能够达到8-9个。儿童的注意广度低于成人。

2、注意的分配:指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的时候,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3、实现注意分配的必要条件是:在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中,只能有一种是不熟悉的,其余应达到动作熟练,自动或半自动化程度。

注意分配能力在幼儿到小学二年级这个阶段发展较迅速。

4、注意的转移:指根据新任务,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对象上。

5、注意稳定性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分为广义(集中于一活动)的注意稳定性和狭义(集中于一事物)的注意稳定性。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有一特殊现象:注意的动摇或注意的起伏。

7-10岁儿童可以维持20分钟,10-12岁约为25分钟,12岁以上儿童可以维持30分钟。 注意稳定性在小学阶段有性别差异:女生高于男生。 ? 应用: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联系教育教学实际)

注意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必要前提,也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的重要条件。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根据注意的规律,组织好学生的注意,才能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课堂上怎样组织学生的注意 (一)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无意注意是由客观事物的特点和人的内部状态引起的,它既可以成为顺利进行教学的积极因素,又可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分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防止和排除那些分散学生注意的不利因素。充分利用教学的积极因素。 1、优化教学环境。为了尽量避免分散学生注意因素的出现,(1)学校应该在远离公路、铁路和闹市的地方。(2)教室要与音乐教室、操场有一定距离,使学生的学习环境尽可能安静。(3)教室内的布置要适当。(4)教师的穿着打扮要大众化。(5)教室要保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6)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上课不迟到,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

2、教学内容要丰富、新颖、系统、严密。(1)新颖、系统、严密的教学,容易引起和稳定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相反,内容贫乏、零乱,脱离实际的教学,学生不感兴趣,注意容易涣散。(2)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要适当,太难太深,太易太浅的内容都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3)教师的教学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新信息和新内容,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才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4)既不要生怕学生不懂,不厌其烦地重复,又不能超出学生接受水平,一味的赶进度,这些做法都无法使学生的注意保持在所学的内容上。

3、教学方法要生动、活泼、灵活、多样,富有启发性。(1)教师要尽可能利用刺激物的特点来吸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2)讲授重点的地方要加强语气,适当重复,一边讲一边写黑板,以引起学生的注意。(3)把讲述、提问、

演示与学生看书、回答、做练习、做实验等各种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4)启发式教学是引起和保持学生注意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动脑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兴趣盎然。(5)正确而合理地运用直观教具也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6)教师讲话要生动、形象、有趣,每句话都应该让学生听清、听懂,声音的高低快慢要适度,要有抑扬顿挫的变化。(7)板书要整齐,字迹要工整。这样就容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二)有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学习是一种紧张艰苦和持久性的活动,会遇到困难和干扰,只依靠无意注意就难以完成学习任务。学生要搞

好学习,必须学习那些没有兴趣,但又必须学习的知识,这就得靠有意注意来引起和维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有意注意的规律去组织教学。 1、提高活动的目的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培养间接兴趣。(1)教学活动中要做到“教有方向”,“学有目标”。(2)对于那些学生没有直接兴趣的学科和教材,或者学习中遇到的新问题、新任务、新要求,更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向往和追求,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2、加强组织纪律教育,建立教学常规。(1)建立正常的教学常规,使学生养成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学习活动,这有利于增强学生有意注意的力量,从而减少注意的分散。(2)培养学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严格遵守纪律和作息制度,养成自觉组织和安排学习、休息和娱乐活动的习惯,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3、严密组织课堂教学。这是维持学生有意注意的一个重要条件。(1)教师讲授的内容和时间的安排必须严密紧骤,使教学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2)教师要善于面向全体学生,安排与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所有学生都积极投入紧张的学习活动,减少注意分散的机会,从而保证有意注意长时间地处于稳定的状态。

4、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

(三)两种注意交替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中单纯依靠无意注意,会使教学活动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首创性,学习的知识、杂乱无章,浅尝辄止,遇到困难和干扰,容易分散注意,半途而废。过分强调依靠有意注意,学生容易疲劳造成注意分散。因而必须交替使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在一堂课中,(1)上课开始时,学生的注意往往还停留在原来感兴趣的活动对象上,必须通过组织教学明确目的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2)接着通过教师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新内容发生兴趣,形成无意注意;(3)讲到重点、难点和关键时,又提醒学生加强有意注意;(4)在一段紧张努力学习之后,再适当的变换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转入无意注意;(5)下课前,学生注意容易涣散,在布置作业时又要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这样一堂课就能做到注意的松紧交替,有张有弛,不易疲劳,始终保持稳定持久的注意,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二、课堂上学生分心的控制措施

分心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在必要的时间内不能充分地指向和集中,或者完全离开当前指向和集中的事物而转移到无关的事物上去的心理状态。

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控制措施,消除分心。(1)超前控制。预先估计可能产生的分心情况和分心的学生,采取预防措施,“打预防针”,减少或消除分心的产生。(2)信号控制。教师发现学生分心情况,可采取举目凝视,变化表情动作,变化语调、语气,做出特定的手势或暂时停止讲课等暗示信号,向分心的学生示意,及时制止。这样做可以不中断正常教学过程。(3)邻近控制。教师一边讲课一边走近分心的学生并站在他的身旁,或轻拍其背或加重语气以提醒。(4)提问控制。教师发现有的学生不注意听课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指名不注意的学生起来回答,以达到控制分心的目的。(5)表扬(批评)控制。表扬专心听课的学生,使不注意听讲或违犯纪律的学生警觉,从而自我改正错误,,自动转入注意听课状态。当然,采取恰当的批评,指出违犯纪律和不注意听课的错误,控制分心,也是必要的。(6)偶发事件的处理。课堂上有时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如外界的干扰,学生的纠纷。教师应先稳定一下学生的情绪,然后提问“刚才讲到哪里了?”以此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所讲的

课题上来 第三节 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 识记:

1、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3、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发生的。它们共属于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

4、感觉的种类:根据感受器的不同,可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内部感觉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5、感觉的产生是分析器工作的结果。分析器是由感受器、传导神经和大脑皮层相应区域联合组成的神经机构。 6、知觉的种类:按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为分类标准,可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肤知觉。按知觉的对象为分类标准,可将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7、感觉适应: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