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指南201111209(发送)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8 8:08:3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涵洞、通道

工。

4) 盖板涵的墙身施工应采用钢模,钢模数量必须满足施工需要,以确保墙身的混凝土外观满足设计要

求。

5) 盖板涵的盖板,分为预制安装和现浇两种施工方法。采用预制安装的,必须严格控制预制板的长度与

现场的沉降缝位置严格对应。现浇法的模板支架必须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沉降缝可采用泡沫板隔开,浇筑 时可“跳节”施工(图 11.2.2),基础、墙身、盖板沉降缝应在同一位置、上下顺直、贯通。

拆除支架。

图 11.2.2 盖板涵跳节施工示意图

6) 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必须及时养生,同时制作两组试块与其同条件养生,强度达到设计规范要求时方可 7) 盖板涵沉降缝的处理均应采用沥青麻絮填塞,必须塞满填实。

11.2.3 质量控制

工程质量应满足相关规范规定和设计要求,施工过程中,严禁采用溜槽输送混凝土。对于山区低洼施工地 段,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应采用汽车泵进行混凝土的输送,不得使用长溜槽。

11.3 箱涵、通道

11.3.1 施工工序(图 11.3.1)

11.3.2 施工要点

图 11.3.1 箱涵、通道施工工序

1) 基底开挖要求见 11.1.2 第(1)和第(5)条。

2) 在浇筑底板混凝土之前,应清除基底上的杂物,然后按要求立模板,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钢筋绑

扎过程中,必须注意防锈,钢筋腐蚀需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不合格材料必须替换,重新绑扎。

3) 底板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 70%后,方可在底板上立模浇筑侧板及顶板。

4) 箱涵、通道按沉降缝的位置可分成几个单元进行浇筑,以利于侧墙沉降缝处模板的加固,从而确保沉

降缝了顷直。

5) 箱涵、通道的侧墙及顶板模板架设支架应采用满堂式支架,一般采用门形支架或碗扣式支架搭设,以

保证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对于现浇模板拉杆,应采用 PVC 套管,拆模后拉杆应予以拔除。

6) 内模板的接缝应采用腻子处理,模板接缝应平整,以保证质量。

7) 沉降缝必须按图纸规定填塞嵌缝或采用经监理工程师批准的材料封缝。

8) 沉降缝处应加铺抗拉强度较高的卷材,如沥青玻璃纤维布或油毡。依据设计文件确定加铺的层数与宽

度。

9) 箱涵、通道混凝土顶板和侧板外表面,在填土前应涂刷沥青胶结材料或其他防水材料,以形成防水

层。

49

重庆市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指南

11.3.3 施工质量控制见 11.1.3。

11.4 倒虹吸

11.4.1 施工工序 (图 11.4.1)

11.4.2 施工要点

图 11.4.1 施工工序

1) 倒虹吸管施工与圆管涵的施工技术和工艺基本一致,但其处理重点在于管节之间的接缝处理。 2) 倒虹吸在填土覆盖前必须做灌水试验,符合要求后,方可填土。

11.4.3 质量控制

倒虹吸施工质量应满足《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规定的要求。

50

路基整修与路槽交接

12 路基整修与路槽交接

12.1 路堤整修

12.1.1 施工工序(图 12.1.1)

12.1.2 施工要点

图 12.1.1 路堤整修施工工序

1) 填土路堤应用机械刮土或补土的方法整修成型,配合压路机机械碾压。当铲下的土不足以填补凹陷

时,应采用与路基表面相同的土质填平夯实;石质路基表面应用石屑嵌缝紧密、平整,不得有坑槽和松石, 不得薄层贴补。

2) 测量放样,撒白灰标示出路堤两侧的超填宽度,路堤顶面纵横向坡面高程应采用埋砖法控制。整修坡

面需将超宽路基采用机械粗刷,人工刷坡到位。当坡面填土不足或边坡受雨水冲刷形成冲沟和坍塌缺口时, 应自下而上将边坡挖成台阶,分层填补、夯实,再按设计坡面刷坡。

3) 修整的路基表层厚度应在 150mm 以内,松散的或半埋的尺寸应大于 100mm 的石块,应从路基表面层

移走,并按规定填平压实。

4) 各种水沟的纵坡、断面尺寸应量测检查,并应满足设计要求;依据设计要求,对各种边沟的纵坡进行

检查,采用人工进行整修使沟底平整,排水通畅;边沟整修应挂线进行,如遇边沟缺损,不得用土贴补。

5) 排水沟及边沟断面、路堤边坡坡度等各表面应拍打密实、整齐、光滑。 6) 涵洞洞内清理及涵洞进出水口施工应完善,确保排水/顷畅。

7) 在路堑边沟和路堤拱形护坡处,每隔 70m 应设 20cm×20cm 的临时排水孔,排水孔底面低路床高程为

l0cm,在凹形竖曲线低处应增设临时排水孔。

8) 在路面施工前,应检查临时排水、永久排水设施是否设置且有效。 9) 路基修整完毕后,对堆弃路基范围内的废土料应予清除。

12.1.3 质量控制

工程质量应满足相关规范规定和设计要求,平面几何尺寸及线位高差的质量应满足《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 范》(JTG F10—2006)规定的要求。

12.2 路堑整修

12.2.1 施工工序(图 12.2.1)

51

重庆市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指南

12.2.2 施工要点

图 12.2.1 路堑整修施工工序

1) 土质路基路床应用人工或机械刮土或补土的方法整修成形。深路堑边坡整修应按设计要求的坡度,自

上而下进行刷坡,不得在边坡上以土贴补。坚石和次坚石,可使用炮眼法、裸露药包法爆破清刷边坡,同时 清除边坡上的危石、松石。

2) 在整修加固坡面时,应预留加固位置。当边坡受雨水冲刷形成小冲沟时,应将原边坡挖成台阶,分层

填补、夯实。如填补的厚度很小(10~20cm),而又是非边坡加固地段时,可用种草整修的方法,以种植土填 补。

3) 各种排水沟的坡度、断面尺寸应满足设计要求。

4) 路堑边沟施工完成后,应对碎落台进行填土整平,按设计要求进行绿化。

5) 土质路基表面到设计高程后应采用平地机或推土机刮平,铲下的土不足以填补凹陷时,应采用与路基

表面相同的土填平夯实。石质路基表面应采用石屑嵌缝紧密、平整,不得有坑槽和松石。

6) 路堑边坡如出现过量超挖,应用浆砌片石填补超挖坑槽。 7) 路基修整完毕后,对堆弃路基范围内的废土料应予清除。

12.2.3 质量控制

路堑整修的平面几何尺寸及线位高差的质量要求同路堤整修,工程质量应满足相关规范规定和设计要求。

12.3 路槽移交

12.3.1 路面施工单位进场后,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应督促路基施工单位及时进行路基核验,并向路面施工 单位移交核验合格的路槽,所移交的连续路槽的长度宜不小于 4km。

12.3.2 所移交的路基段落内的路槽、边坡防护、桥涵、隧道、绿化以及附属工程均应全部完成。

12.3.3 路槽移交须在路基施工单位自检合格,监理单位复核无误及质检部门抽检合格后进行,应由监理单 位、路基和路面施工单位、业主四方代表参加签字确认。移交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按规范和设计要求处理到 位。

12.3.4 应按《公路工程质量验收评定标准》(JTG F80/1~2004)所规定的检查项目、方法、频率和设计要求对 路基土建工程进行核验,对主线渐变段、主线弯桥、互通区匝道等特殊路段的外形尺寸和高程、台背回填质 量、路基路面排水系统的衔接、伸缩缝预埋钢筋及搭板、过渡段等进行重点检查。

52

路基监测与观测

13 路基监测与观测

13.1 一般规定

13.1.1 路基施工期的动态控制标准可参照《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执行。

13.1.2 软土地基、路堑边坡、滑坡、高填方路堤开工建设,应同时开展动态监测工作。监测成果数据应定 期上报施工、监理、设计和业主单位备案,以配合动态设计、动态施工方案指导施工。

13.1.3 预应力锚固工程张拉锁定应根据设计和规范要求进行一定比例锚孔预应力值的监测,并应定期上报 业主等相关单位备案。

13.2 软基工程观测

13.2.1 监测目的

1) 监控整个施工过程中路基的稳定性,控制填土速率。 2) 推测工后沉降,确定开始铺筑路面的时间。

3) 了解在新增荷载的作用下,路基下卧土层附加应力的变化情况。 4) 了解复合地基的力学与变形性状。

13.2.2 监测内容和方法

沉降与稳定监测、观测的适用方法和范围见表 13.2.1。

表 13.2.1 监测范围表

观测项目 地表沉降

仪表名称 地表型沉降计(沉降盘)

观测目的 用于沉降管理;根据测定数据调整填土速率;预测沉降趋势,确定 等载预压卸载时间;提供施工期间沉降土方量的计算依据 用于稳定管理;检测地表水平位移及隆起情况,以确保路堤施工的 安全与稳定 地下水平位移计(测斜管) 用于稳定管理与研究;用作掌握分层位移量,推定土体剪切破坏的 位置,在软土指标较差、填土较高、填方路基在施工过程中易失稳 时采用

地表水平位移及隆起量 地表水平位移桩(位移边桩)

地下土体分层水平位移量

13.2.3 观测点的设置如图 13.2.1 所示。观测点的位置、数量、频率及埋设按设计或合同文件的要求。 13.2.4 在施工期间,应严格按设计或合同文件要求,同步进行沉降和稳定的跟踪观测。对观测资料应及时 进行收集整理和汇总分析,以指导施工和提供相关单位作为评估依据。

图 13.2.1 软基处理沉降盘、测斜管、位移观测标志的埋设

13.3 路堑边坡或滑坡监测

13.3.1 监测内容和方法

沉降与稳定监测、观测的适用方法和范围工程质量应满足相关规范规定和设计要求。 13.3.2 观测点的位置、数量、频率及埋设应符合设计或合同文件要求。

13.3.3 在施工期间,应严格按设计或合同文件要求同步进行沉降和稳定的跟踪观测。在观测过程中,如出 现异常情况,应立即进行检查,处理完毕后,方能继续观测。对观测资料应及时进行收集整理和汇总分析, 以指导施工和提供给相关单位作为评估依据。

13.3.4 预应力锚固工程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