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 22:09:3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第一中学2013届高三4月模拟考试语文
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第一中学2013届高三4月模拟考试语文
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2.请在选考题三(文学类文本)、四(实用类文本)中任选一题作答。 第卷 阅读题(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弱宋是人们对宋朝的普遍看法,如果我们看看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许情况会大不相同。 宋朝年财政收入最高曾达到16000万贯,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唐代后期约2000多万贯,明朝最多只有1500万两(一两白银约等一贯铜钱)。清朝咸丰年间岁入约为4000万两,远小于600年前的宋朝,而此时人口估计为宋朝的3倍。 这巨大的财政收入是对人民的严酷压榨吗?要知道,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没有爆发过全国性农民起义的大型王朝之一,可见宋代的老百姓生活得并不坏。那么庞大的财政收入从哪里来的呢?唐代中后期农业税约2000万贯。宋太宗时年收入约3000万贯,其中农业税占65%,工商税占35%。真宗时年收入约6000万贯,农业税占48%,工商税占52%。神宗时年收入7000万贯以上,农业税占30%,工商税占70%。农业税从唐至宋没有大的变化,而在宋代由于工商业极度繁荣,工商税收入突飞猛进,财政收入大增。
神宗时,构成国家财政收入主体的已经不再是农业,而是工商业了,农业社会开始向工商业社会悄悄迈进。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对大量小自耕农直接征收农业税一向是国家统治的基础,像宋朝这样的情况在中国封建社会实在是绝无仅有,直到清朝末年,工商税收入才再一次超过农业税。
在土地政策上,宋朝不抑兼并,这与中国其他封建王朝迥然不同。不抑兼并,使土地能够集约化经营,可腾出大量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宋朝成功地发展了工商业,吸收了大量农村劳动力。与此同时,政府对于灾害或战乱导致的阶级矛盾激化还有一个措施——长期坚持大量募兵,这也是宋朝农民起义较少的原因之一。这种做法的一个后遗症就是冗兵。庞大的军费和其他开支使得宋朝的财政开支也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就连那样庞大的财政收入有时都会有入不敷出的问题,以至于被讽刺为积贫。但是,这样的支出其实并不完全是军费开支,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移支付或者社会保障的性质,是政府在为国家由农业社会向工商业社会付出代价。
这样做的结果是,宋朝的经济尤其是工商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西方学者说当时一位欧洲君主的生活水平还比不上东京看城门的士兵。当时西方最繁华的城市威尼斯的商人马可??波罗来到仅仅是吸收了很少一点宋文明的元大都城时,感觉身处人间天堂。如果说中国历史上真的有过发展资本主义的时机的话,那一定是《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世界,而不是明朝苏州桥上那几个等着雇主的机工。
可是这刚刚萌生的嫩芽却被北方的寒风吹得无影无踪!试图用治理草原大漠的方式来统治中原的蒙古贵族,立刻就使宋朝社会向资本主义迈进的步伐戛然而止。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又将中国社会重新送回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之中去。 在中国历史上,不少采用抑兼并重本抑末等基本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进行强力干预的
王朝陷入了经济泥潭,反倒是不抑兼并,放任被看做是末节的工商业发展的宋朝取得了成功。这不正合了亚当??斯密的论断,看不见的手很多时候比看得见的手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吗?这无疑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选自《学习时报》,有删改) 根据原文,下列对宋朝经济的认识无误的一项是 ( )
A.宋朝财政收入大增,主要是由于工商业极度繁荣,可见,宋朝经济的发展与农业无关。 B.宋朝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释放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有利于当时工商业的发展。 C.宋朝的土地做到了集约化经营,农业发展迅速,与之相应的国家财政税收大幅度增加。
D.宋朝的经济水平世界领先,商品经济已经取代了简单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被称为积弱积贫的宋朝,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其实超过了此前的任何朝代。
B.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普遍采用的是重本抑末的基本经济政策,但宋朝迥然不同。 C.宋朝财政收入一度出现入不敷出的问题,是由长期大量募兵带来巨大的军费开支所造成的。
D.文中提到的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宋朝城市繁荣昌盛的景象。 根据原文,下列对宋朝工商业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为工商业税收在宋朝经济收入中一直占居第一的位置,所以说,工商业是宋朝经济的基础。
B.宋代工商业税收促进财政收入大增,这使得工商业曾经一时成为宋代国家财政收入的主体。
C.从宋代来看,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家只要实行土地集约化经营就能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D.清朝末年工商税收入超过农业税,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清政府实行了土地集约化经营。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共19分)
贺,字长吉,郑王之孙也。七岁能辞章,名动京邑。韩愈、皇甫湜览其作,奇之而未信,曰:若是古人,吾曹或不知,是今人,岂有不识之理。遂相过其家,使赋诗。贺总角荷衣而出,欣然承命,旁若无人,援笔题曰《高轩过》。二公大惊,以所乘马命联镳而还,亲为束发。贺父名晋肃,不得举进士,公为著《讳辩》一篇。后官至太常寺奉礼郎。贺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旦日出,骑弱马,从平头小奴子,背古锦囊,遇有所得,书置囊里。凡诗不先命题,及暮归,太夫人使婢探囊中,见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上灯,与食,即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非大醉吊丧,率如此。贺诗稍尚奇诡,组织花草,片片成文,所得皆惊迈,绝去翰墨畦径,时无能效者。乐府诸诗,云韶众工,谐于律吕。尝叹曰:我年二十不得意,一生愁心,谢如梧叶矣。忽疾笃,恍惚昼见人绯衣驾赤虬腾下,持一版书,若太古雷文,曰:上帝新作白玉楼成,立召君作记也。贺叩头辞,谓母老病,其人曰:天上比人间差乐,不苦也。居顷之,窗中勃勃烟气,闻车声甚速,遂绝。死时才二十七,莫不怜之。李藩缀集其歌诗,因托贺表兄访所遗失,并加点窜,付以成本。弥年绝迹。乃诘之,曰:每恨其傲忽,其文已焚之矣。今存十之四五。杜牧为序者五卷,今传。孟子曰:其进锐者其退速。信然。贺天才俊拔,弱冠而有极名。天夺之速,岂吝也耶!若少假行年,涵养盛
德,观其才,不在古人下矣。今兹惜哉! (选自《唐才子传·李贺》)
【注】郑王:李亮,唐高祖李渊的从父,隋朝时任海州刺史,高祖武德初年封郑王。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贺总角荷衣而出,欣然承命,旁若无人 承:接受
B. 贺父名晋肃,不得举进士 举:推荐、选用 C. 孟子曰:其进锐者其退速。信然 信:果真、的确
D. 若少假行年,涵养盛德,观其才,不在古人下矣 假:授予、给予
5. 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李贺有才华的一组是( )(3分) 韩愈、皇甫湜览其作,奇之而未信 贺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 所得皆惊迈,绝云翰墨畦径,时无能效者
从平头小奴子,背古锦囊,遇有所得,书置囊里 每恨其傲忽,其文已焚之矣
上帝新作白玉楼成,立召君作记也 A. B. C. D.
6.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李贺是唐朝宗室后人,人长得纤瘦,手脚很长,但非常聪明,写字飞快,七岁时诗文便震动京城。
B. 韩愈、皇甫湜读了李贺的作品,不相信他只有七岁,直到李贺梳着总角发、穿着荷叶衣出来,他们才大惊。
C. 李贺写诗崇尚奇异的风格,完全摆脱了通常诗家的常规,当时无人能够仿效,其乐府诗常被谱成唱曲。
D. 详细记叙李贺充满传奇色彩的病死过程,是要借天妒英才的说法凸显李贺出类拔萃的天赋。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若是古人,吾曹或不知;是今人,岂有不识之理。(6分) 译文:
(2) 非大醉吊丧,率如此。(4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凤栖梧 王庭筠
衰柳疏疏苔满地。十二阑干,故国三千里。南去北来人老矣。短亭依旧残阳里。 紫蟹黄柑真解事。似倩西风,劝我归欤未。王粲登临寥落际。雁飞不断天连水。
注:王庭筠,金代书画名家,善诗文。官至翰林修撰,金章宗承安元年因赵秉文上书事被削职,降为郑州防御判官。语出唐代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抒发宫女离家别亲,禁锢深宫的痛苦之情。
8在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词,说说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有哪些。(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