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环境中的雕塑与环境和谐关系案例分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3 18:01:2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公共环境中的雕塑与环境和谐关系案例分析

作者:姚建平 袁泉

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07期

【摘 要】当今人们对公共环境中的雕塑越来越关注,在观赏公共环境中的雕塑时,寻求更多的是心灵和环境和谐的共鸣。如何让雕塑融入所处环境不脱节不突兀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内容,主要从雕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雕塑与人文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进行分析,阐述公共环境中雕塑与环境和谐的重要性。 【关键词】公共环境;雕塑;和谐关系

中图分类号:J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7-0170-01

公共环境中的雕塑能否与环境相和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笔者认为主要还是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影响又是相辅相成的。 一、雕塑与自然环境的案例分析

这里提到的环境包括雕塑所安置的环境和所处地区的自然环境。雕塑须与所安置的环境紧密结合,突出所处环境的重点,同时考虑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对于所处环境,首先要明确这里是做什么的。比如一个创意文化街的雕塑和一个城市儿童公园中的雕塑肯定是不一样的。作为文化的构成部分,城市雕塑艺术代表了这个城市,这个地区的文化水准和精神风貌。一些城市中的优秀城雕作品以永久性的可视形象使每个进入所在环境的人都沉浸在浓重的文化氛围之中,感受到城市艺术气息和城市的脉搏。比如台湾台北的《河马雕像》,2004年台北市立动物园打造出深受群众喜爱的河马广场。南方多潮湿闷热,所以雕塑的材质不会选用木质材料,公园里的雕塑多为石材、水泥或青铜材质。河马广场的特色在于将地面当成水面,地面由长方形的小水泥砖块排列组合而成,在阳光下看去似乎水波粼粼,因此只看得见河马上半部的身体。有些河马张大嘴打呵欠,有些头碰头在亲密地说些悄悄话,有些正帮同伴清理身上卫生,还有一只正要慢慢潜入水底,呈现了一幅河马水中游、互相嬉戏的画面。另外,因为只做了河马的上半部分,这就有利于人们就近观察,方便孩子在雕塑上攀爬和嬉戏而不会产生危险。公园的氛围是要努力让人感觉亲切温暖、轻松愉悦和自然。河马雕塑和实物同等大小,在阳光下栩栩如生。雕塑的材质是光滑的青铜搭配亚光的水泥材质,主体河马打磨成外表圆滑的造型,两种材质完美和谐地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物质,让人感觉非常温柔和愉悦。周围还有许多木质或白色塑料的休闲椅,供人休憩。四周环绕的嫩绿草地,远处墨绿色的山丘,湛蓝的天结合得那么完美,更体现了所处环境的自然、静谧、闲适。所以说公共环境中的雕塑与自然环境相辅相成,互相影响。

二、雕塑与人文环境的案例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人文环境主要对应的是所在地区的地域文化和人们的感受。人文环境对公共环境中的雕塑有着很大的影响力。而公共环境中的雕塑又是当地文化的集中表达和体现。公共环境中的雕塑在设置修建的时候也要考虑所处的地方来往的人群,考虑大多数人的接受程度,考虑周围人群都是什么年龄段的人,不同的受教育程度等等。公共环境中的雕塑也是当地地域环境的突出体现,比如美国的女艺术家Page Bradley的《扩张》雕塑作品。

Page Bradley在阐释这个作品时写道:“从我们出生的一刻起,世界就好像为我们设定了一个刚好容纳我们的空间:社会保险号码、性别、种族甚至是智商的高低。我觉得人生往往被这些东西所限定,而非由内在的自己所决定。如果我们超越了这些框架,我们是否还能认识自己?如果不被任何所限,我们是否还会存在扩张,可能吗? ”

纽约是坐拥大纽约都会区的核心地带,是一座世界级国际化大都市,也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中心,是美国人口最多的城市。《扩张》这尊雕塑竖立在哈德孙河旁,梯形灯塔把人举升到一个高度,如同自由女神像一样,用女性作为了代表,盘腿而坐像印度的瑜伽,又像中国的入禅,仰面吸收日月之精华,冥想入定。自南北战争以后、尤其是现代,一批被称之为“现实主义”的雕塑家们与过去的传统彻底决裂,以新的、自由的风格和个性阐述对于公共视觉艺术的理解。他们作品的一个特点就是接近普通人的生活和思想,塑造大众形象。从这一实例可以看出,公共环境中的雕塑已经超出美化城市环境的视觉艺术范畴,它几乎成为人们一种精神思想的表达。笔者认为这尊雕塑深刻反映了当地的人文环境,是地域文化的代表作之一。 在时代发展的今天,公共环境中的雕塑需要理清多种因素并加以融合协调,辩证处理其中的关系。既依附于“环境”,又需从“环境”中表现出个性化的环境艺术特征,它们和谐相处又相辅相成。只有不“人云亦云”盲目设置雕塑,切实考虑到多种环境问题,才能使公共环境中的雕塑发挥应有的作用,才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邵靖.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13.

[2]赵慧宁,赵军.城市雕塑与城市空间环境设计[J].城市发展研究,2006,(02):12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