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汇总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 23:32:4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名词解释

城市:指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且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城镇:比镇或镇大,且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称为城镇。

城市地理学: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的形成发展,组合分布,空间结构,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3、规模经济:某一生产企业,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致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4、积聚经济: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5. 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集聚和乡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的过程。即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具体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和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由中心城区向城市外围边缘地区迁移的过程。 逆城市化: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 再城市化:在逆城市化发展到某一程度后,由于城市更新等措施,城市中心再次吸引大量人口迁入,中央区域人口数量回升。

6、城市职能: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或承担的分工。

7、城市性质: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8、 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例。

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大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全国人口的大部分,且在全国的政治 经济 社会 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9、位序-规模法: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的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城市金字塔:把全国或者区域内的城市按照城市规模进行等级划分,则会发现城市规模和城市数量呈负相关关系,即城市等级越高,城市规模越大,城市数量越少,反之,越多。把这种关系用图表表示出来,就形成了城市金字塔。

10、生长极理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地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以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点就是具有成长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法国地理学家布德维尔把增长极同极化空间,城镇联系起来,使得增长极有了具体的地理位置,增长极的极一般位于城镇或其附近的中心区域。

11、城镇体系: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29.自上而下型城市化:是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具体地表现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兴工矿业城市产生两个方面。 30.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集)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31.积极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

32.消极型城市化:与积极型城市化相反,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也称假城市化或过度城市化。

1

33.景观型城市化:是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因为这种城市化直接创造市区,所以也称直接城市化。

34.职能型城市化:是当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的是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这种城市化表现了地域进化的潜在意识,步从外观上直接创造密集的市区景观,所以也称间接城市化。

35.外延型城市化:如果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这种扩展方式称之为外延型城市化。

36.飞地型城市化:如果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则称为飞地型城市化。

37.向心型城市化: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以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公司的总部、银行、报社等脑力劳动机关,都有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的特性,这就是向心型城市化,也称集中型城市化。

38.离心型城市化:与向城市中心集聚的部门相反,有些城市设施和部门则有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这被称之为离心型城市化,也称扩散型城市化。

39.大都市区:是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40.中心县:简单地说即中心城市所在的县或至少有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化地区里的县。

41.大都市带: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42.基本/非基本比率(B/N):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

市带县体制:为了发挥城市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的作用,设立地级市,各种人力,资源条件集中,加速地级市经济发展,进而带动周边县发展的一种体制。

如何评价市带县体制?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市管县”体制缺少法律依据。宪法规定,我国地方政府管理层次为“三级”,在省与县之间没有“中间层次”。

二是“市管县”体制增加了层次,加大了行政管理成本,降低了行政效率。

三是市管县体制下城市的经济辐射作用普遍存在“小马拉大车”的现象。市管县的主要目的是以中心城市的优势地位拉动所辖县的经济发展,但是,并非所有的市都能起到这一作用。 四是城市虚化现象严重。市管县体制虽然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但也造成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另一个后果,那就是广域型城市的大量出现。

五是“市管县”体制虽然表面上解决了原来的地市矛盾,但实际却出现了更为尖锐的市县、区县之间的矛盾。市侵害“县”及农村地区的利益,形成所谓“市压县”、“市卡县”、“市挤县”、“市吃县”或“市刮县”的现象,严重影响束缚了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1、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 ①正统的城市化类型, –

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

的地域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 ②

假城市化、过度城市化:

2

– 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

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也就是说,可能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这种情况被称之为假城市化(Pseudo—Urbanisation),如非洲一些国家。 – 另外有些发展中国家,如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人口地域集中和城市型景观

地域推进的速度很快,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却缺少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叫做过度城市化(Hyper Urbanization,或 Over—Urbanization)。

③ 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这又可

以分为两种情况:

郊区城市化(Suburbanization)、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 :

2、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的异同;

城市职能:只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域中的所起的作用,或承担的分工

城市性质: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者地域中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色和发展方向。

联系:

– ①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

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 ②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

区别:

– 城市性质并不等同于城市职能。

– ①城市职能分析一般利用城市的现状资料,得到的是现状职能,城市性质一

般是表示城市规划期里希望达到的目标或方向;

– ②城市职能可能有好几个,职能强度和影响的范围各不相同,而城市性质关

注的是最主要、最本质的职能;

– ③城市职能是客观存在的,可能合理,也可能不合理,而城市性质在认识客

观存在的前提下,揉进了人的主观意念,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