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聊天行为的法律规制研究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4 1:02:1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网络聊天行为的法律规制研究

作者:曹铁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5年第16期

摘 要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多媒体社交软件随着互联网不断发展,网络聊天衍生出许多违法行为。紧随着一系列由网络聊天为载体的违法案件更是影响着广大群众的生活和国家的稳定。何为网络聊天违法行为?它的违法与合法的界限到底在哪里?什么样的网络聊天行为会构成犯罪?法律对于网络聊天行为要怎样进行规制?等一系列的问题引发了公众的广泛讨论。对此我们将在本论文中进行归纳和总结。

关键词 网络聊天 违法行为 网络裸聊 网络谣言 作者简介:曹铁,南京理工大学,研究方向:法学。

中图分类号:D9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6-062-02 一、两种以网络聊天为载体的典型违法行为 (一)“网络裸聊”

那么何为“网络裸聊”,我们一般将其定义为:一种凭借网络平台(聊天软件)并依靠摄像头,向其他不特定群体暴露自己裸体的行为。下面我们将对网络裸聊行为的构成要件来进行解析。

1.网络裸聊能否视为聚众淫乱罪。这个争论的焦点在于何为“淫乱”。一般而言聚众淫乱被认为是发生于自然空间中的聚众淫乱行为,而网络聊天发生的空间却是虚拟存在的。我们可以看到聚众淫乱罪其对象仅能够发生在自然空间内。对于网络这种虚拟空间能否满足聚众淫乱罪的构成要件,我认为是存在争议的。若持有将网络聊天行为定性为聚众淫乱罪的概念,则可以类推出同时又网络强奸,网络杀人等众多罪名,因此该观点是不妥当的。

2.如何定性网络裸聊行为。简单的认定网络裸聊行为是犯罪或者是无罪都是不合理的。《刑法》第365条的内容规定了组织淫秽表演罪的以下主要表现形式:(1)组织者组织多人为不特定多人进行淫秽表演的;(2)组织多人一对一为他人进行淫秽表演的。可以看到在犯罪主体可以是一个人或少数人同时面对不特定多数人进行裸体表演,也可以是独立的一个人面对另一个人进行裸体表演。那么也就是说组织淫秽表演罪追究的就应当是组织者的刑事责任,相反被组织的个人则不应承担刑事责任。综上认定该罪名的重要一步就在于其主体是不是“组织者”。但是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无组织者,双方自愿进行网络视频裸聊,从构成要件来看,双方自愿的限于两人间的视频裸聊没有对社会道德风尚造成侵犯,而且没有涉及到损害第三者的利益的情形,那我们可以认为该行为不成立犯罪。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 “网络谣言”

各国学者对谣言的定义各有不同,通常我们认为的谣言就是缺乏事实依据的言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做出的定义相对更贴近我们的理解:“谣言是一个与当时事件相关联的命题,是为了使人相信,一般以口传媒介的方式在人们之间的流传,但是却缺乏具体的资料以证实其确切性”。

谣言的危害性无法准确界定,无论何种危害程度的谣言,一经传播,尤其是出现在网上,小到可能损害某个人的名誉,大到可能破坏社会秩序。为了防止这种情形,我国建立完善关于网络谣言的法律体系势在必行。

(三)我国关于网络谣言法律规制方面的缺陷 我国在网络谣言方面的法律主要存在以下两点缺陷:

第一,违法人承担的法律责任太轻。对于通过造谣、诽谤、侮辱等方式损害他人利益、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行为,我国《刑法》均有规定,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很显然《刑法》中对于发布没有事实依据的有危害性言论的人的制裁并不严重。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2011年福岛核电站事件期间,“抢盐风波”的始作俑者被行政拘留10天,处罚金500元;2010年山西“地震谣言”使得百万人上街避难,五名造谣者中,最低行政拘留5天,最高的行政拘留10天罚款500元;2011年盐城响水乡“爆炸谣言”引发了群众大规模出逃,其间造成了多起车祸,四人死亡多人受伤,四名编造传播虚假恐怖消息的人分别被刑事拘留和行政拘留等。结合案件中对于网络谣言事件的处理方式来看,我国法律对于网络谣言的惩处力度不大,法律威慑不强,并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这类事件在社会中层出不穷。

第二,受害人难以维权。网络作为一个虚拟空间,在网络聊天中,陌生网友之间一般不会透露彼此真实的个人信息。因此在发生侵权事件后,由于网络聊天的匿名性,被侵权人无法获得侵权人的真实身份,导致公安机关不受理案件,被侵权人无人可诉。 二、网络聊天法律规制的必要性

言论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但是自由需要在合理的范围内才能称得上自由,孟德斯鸠说“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同样也会有这样的权利。”网络聊天亦是如此,人们在网络上的表达应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一)对公民权利的侵犯

在网络环境中,大多数人都是以匿名的方式存在的,而网民的个人信息,一般都处于保密状态或者是虚假的。那么当人们在网上产生了某种联系,就会有很大可能将个人信息传递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去,这其实就已经给自己的个人权利保障埋下了隐患。比如有人会窃取网友的财产,或者盗用网友的个人信息进行诈骗等。还有更典型的网络侵权行为是“人肉搜索”,这一行为的初衷虽然是好的,意在将应当受到社会谴责的人公之于众,借助舆论的力量维护公平正义,但是由于法律对网络规制的局限性,“人肉搜索”这一行为开始偏离初衷,波及到了其他公民,使很多人的个人权利受到侵犯。 (二)对司法权威的影响

社会舆论的影响力我们是有目共睹的,现如今关心时事的人群数量庞大,每一起司法案件都会引起广泛关注,那么当人们在网络上对司法裁判随意评判,传播错误的司法价值观,妄图挑战中国的司法权威,便会给司法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甚至破坏司法的威信、动摇法律的威严。

三、网络聊天行为难以规制的原因 (一)网络聊天立法尚不完善

由于我国互联网的发展时间不长,且网民数量众多,对网络环境的规制和发达国家相比难度更大。虽然我国已经对网络有了很多规定,但是一旦发生网络侵权,被侵权人的合法权益依然很难得到保障。问题主要出在以下方面:

第一,虽然我国对网络规制的办法和条例颁布了很多,但是很零散,不同位阶的法规在应用时还会发成冲突,所以我国缺少一部核心法律将这些零散法规整合以完全发挥出法律应有的威力。

第二,我国对网络的监管工作多是由政府执行,而政府和公民的交流太少,以至于在制定网络规制的法律法规时,无法考虑到公民的利益,便也无法使制定的法律法规在网络监管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三,受限于我国的国情,法律对公民自由的认可程度和发达国家相比依然有不小差距,法律的实际开放程度与网络环境的自由程度不相符,造成网络言论缺乏有效的法律规制也是不可避免的了。

(二)网络言论监管困难

由于网络环境与现实生活的不同,我国以往制定的法律对媒体的监管无法涉及监管的灰色地带。网络言论监管的难点来自于三方面:一是承载网络聊天行为的平台数量大,聊天信息数量巨大。二是网络言论的真实性分辨困难,监管人员工作难度较大。三是网络言论违法行为取证难度高。网络作为虚拟空间信息的流动性及即时更新性使得证据不易保存。 (三)公民的网络法律素质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