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学习指导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30 15:28:0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中国的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学习指导

一、单元基本内容概述

本单元从国土整治概念入手,分析国土整治的主要内容及利用现代“3S”技术支持国土整治工作。从大纲要求看, 知识要求:理解中国国土整治的必要性、主要内容及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了解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能力要求:举例说明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认识中国国土整治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本单元的重点:

(1)我国国土整治工作的背景和这种背景下进行的全国范围内的一些跨流域的国土整治工作。

(2)国土整治的目的。

(3)各区域根据不同条件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

难点:

(1)区域发展与国土整治的关系。 (2)现代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作用。

疑点:

(1)我国国土资源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2)国土整治的目的是什么。国土整治为什么要因地制宜。

二、单元知识结构

三、重点难点知识分析 1.理解国土及国土整治概念

国土的概念:国土(国土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国土是指国家管辖范围内的全部资源的总和,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通常所说的是狭义的国土,主要指国家管辖范围内的自然资源(如土地、水、生物、矿产、海洋和气候资源等)。也包括人口、劳动力等社会资源。

国土整治的概念:国土整治是为全国或国内某个区域的国土资源拟定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的规划,提出实施此规划的措施和步骤,制定相应的政策,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国土管理的工作。

我国开展国土整治的大背景 自然条件方面:

其一是国土辽阔,地域差异显著,各地区地理环境、历史发展、民族构成、生产基础等方面各不相同。

其二是在国土利用方面:

①自然资源总量多,但人均拥有量少,耕地、森林、草场等后备资源不足;

②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之间严重失调,导致资源破坏和环境恶化、人地关系紧张。 在社会经济条件方面:

经济发展较快,但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科技发展水平较低。

国土整治的基本原则是:

我国国土整治必须因地制宜,分层次有步骤地进行。其目的是可持续发展。 国土整治,是为某区域的国土资源拟定开发、治理、利用、保护规划,提出措施和步骤,制定相应的政策,并进行国土管理,其中,治理又可分为要素治理和综合治理两种情况,对自然条件欠佳的地区,如红壤、盐碱地等,可以进行要素治理;对人类活动破坏严重的地区(过垦、过牧),如黄土高原和荒漠化地区,则应综合治理,开发也可分为适度开发与深度开发两种,各地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均要适度,必须注意保护环境。深度开发主要指优势资源的深加工、增加附加值等。

2.理解国土整治与社会经济发展及区域发展的关系 (1)国土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国土资源是立国之本,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国土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导致经济开发的多样性、开发程度和利用率比较低的特点。

(2)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因地制宜地进行国土整治能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国土整治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对某一区域进行国土整治的最终目的。

我国部分区域性的国土整治措施与区域发展重点如下表:

区域条件 资源优势 农林资源丰富,农业发展条件好 农业资源丰富 主要限制性因素 洪、涝、旱、盐碱、风沙 生态环境脆弱 水土流失 国土整治措施与区域发展重点 开发农林资源,大力发展商品农业 中低产田的治理 农业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 水土流失的治理 区域 东北地区 黄淮海平原 南方低山丘陵区 黄土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