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4 20:56:0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课时跟踪检测(六)
一、阅读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九江口作
[注]
王昌龄
漭漭江势阔,雨开浔阳秋。 驿门是高岸,望尽黄芦洲。 水与五溪合,心期万里游。 明时无弃才,谪去随孤舟。 鸷鸟立寒木,丈夫佩吴钩。 何当报君恩,却系单于头。
[注] 此诗是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赴任途中经江州九江口时所作。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漭漭”两句,借渺茫阔远的江面和绵绵秋雨营造了凄迷朦胧的意境,烘托了诗人远谪他乡的悲苦心境。
B.“驿门……万里游”四句,作者居高望远,思绪悠远。“望”“期”等词写出了作者对生活前景的深沉思考。
C.“明时”二句作者感叹自己被贬蛮荒之地,怀才不遇。“孤舟”暗示了其内心的孤独、悲苦。
D. “鸷鸟立寒木”一句既可能为诗人眼中所见实景,同时又在以物喻人,暗示了自己的才华和处境。
E.本诗为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何当”两句直接描绘了他奔赴边关、奋勇杀敌的战斗场景。
解析:选AE A项,整体分析错,描绘了九江水势浩淼、江面广阔的场景,气势雄浑,意境壮阔。E项,“直接描绘”说法错误,这两句不是直接描绘。
(2)吴钩是一种兵器,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也写到吴钩,“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请比较本诗和辛词在运用“吴钩”这一意象时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 参考答案:本诗抒发的情感是:即使被贬,但仍愿奔赴边塞,保家卫国,充满自信和豪气;辛词则抒发的是英雄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苦闷与悲愤。
2.阅读下面的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塞上听吹笛 高 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从军北征 李 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高诗前二句写的是实景,后两句写的是虚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
B.李诗的首句只七个字,就把地域、季节、气候一一交代清楚,有力地烘托出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
C.高诗写羌笛吹奏《梅花落》飘满关山,李诗则用“遍吹”两字写《行路难》的笛曲充满天山,都渲染了低沉悲壮的气氛。
D.高诗写征人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表达思乡之情;而李诗则通过写征人回首望月来表达思乡之情。
E.两首诗同为边塞征战诗,都抒发了征战边关的士兵在肃杀苦寒的边塞思亲怀乡的悲壮凄苦之情。
解析:选CE C项,“都渲染了低沉悲壮的气氛”错,高诗情调并不低沉悲壮;E项,“都抒发了征战边关的士兵在肃杀苦寒的边塞思亲怀乡的悲壮凄苦之情”错,高诗营构的是一种美妙阔远的意境,怀有一种盛唐人的豪情,感而不伤。
(2)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雪”和“月”,在诗中分别起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高诗描写了冰雪消融,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渲染出和平宁静的气氛;李诗描写了雪后的天山、荒漠的月夜,渲染行军道路的艰难,使人倍感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
3.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
岑 参 其 五
蕃军遥见汉家营,满谷连山遍哭声 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
其 六
暮雨旌旗湿未干,胡烟白草日光寒。 昨夜将军连晓战,蕃军只见马空鞍。
(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从“蕃军遥见汉家营”可以看出战前呈两军对垒的形势。从“暮雨旌旗湿未干”则可知战事告捷有赖雨夜偷袭的成功。
B.“满谷连山遍哭声”是夜袭时的实况,但诗人没有完全按实况的顺序安排,而是将这遍地哭声安排在描写两军对垒句前,这就产生了一种先夺其志(斗志)的效果。
C.“万箭千刀一夜杀”展现夜袭的激烈战斗场面,字里行间充满刀光剑影;句中连用“万、千、一”三个数字,深刻地描写了战争的激烈和厮杀的残酷无情。
D.结合第二首诗来看,“平明流血浸空城”表现战血和泪水相掺和,红成一片。在前句杀声哭声震天的描写后,出现这个红色恐怖画面,又产生了死一般沉寂的效果。
E.“暮雨旌旗湿未干”写战斗结束后天明时的情景,该句与“平明流血浸空城”,都以“湿”的场面显示出战事刚刚结束,杀气尚未全消。
解析:选BD B项,“在描写两军对垒句前”错误,应是“在描绘厮杀句前”;D项,“和泪水相掺和”错误,应是“和雨水相掺和”。
(2)这两首诗描写战争场景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第一首,正面描写战争。蕃军从梦中惊醒,已是杀声震天,战场一片哭声,血流成河。诗人通过对战争的直接描写,表现戍边将士的英雄气概。
第二首,侧面描写战争。诗人通过描写战斗结束后的天明时分,战场上失去主人的胡人战马“空鞍”,来暗示昨夜战斗的激烈,含蓄、内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