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中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8 9:16:4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况下,理论界为了探讨搞活国有企业的途径,提出了对国有企业实行多种经营方式。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可以分开,且对同一种所有制企业可以采用不同的经营方式,由此,国营企业 的概念所取代。同时,国有企业既可以采取国营的经营方式,也可以采取国有民营或国有承包经营方式,“民营”这一概念也就应运而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非国有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为了避免戴上私有经济的帽子,所有的非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企业就被统称为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

对于民营企业的概念我国目前有两种划分方法:第一是把非国有企业统称为民营企业。按照这种划分方法,一般把企业划分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第二是把非公有制企业统称为民营企业,包括个体企业、私营企业、三资企业等。在我国现阶段,民营企业包含范围十分广泛,有个体企业、私营企业、集体企业、三资企业、民办科技企业和国有民营企业。在本论文中将以民营企业中的个体和私营企业作为研究对象。

1.1.2 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经过了由阵痛到萌芽,再到曲折生存,直到今天的繁荣发展;也经历了政府和民众由排斥到困惑再到接受的心理历程。

第一阶段:从阵痛到萌芽

新中国成立到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确立了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制度。即便在这之后,民间仍然有些人出于生存本能, 自发地进行简单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出现了一些“地下工厂”和“地下商店”。20 世纪70 年代初中期,福建泉州、浙江温州等地出现了敢于“吃螃蟹”的第一批人。而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民营经济被当作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对象加以改造,用阶级斗争的残酷手段,予以无情打击、压制。

第二阶段:曲折生存

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了民营企业发展的转折点,理论上的拨乱反正以及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解放了人们长期被禁锢的思想,为启动民营经济发挥了极大的舆论效应。政策上相应作了重大调整,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另外,党和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冤假错案,对过去的小商小贩和民族资本家也落实了政策,一些地下经营者被无罪释放和平反昭雪,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来说也是一个松绑。由于以上原因, 在20世纪80年代,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迅速发展起来。随着改革向纵深发展, 社会上贫富分化现象加剧,人们思想上出现了动摇,对民营企业的发展产生了一些偏见性看法。1992 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成为民

3

营企业发展史上的另一个重要转折点,他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明确界定,这一切理论成果都为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划清了思想迷障,为其发展开拓出一条阳光大道。

第三阶段:快速发展

20世纪90 年代,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确立,伴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国民营企业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广阔空间和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指出,私营企业主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其中先进分子也可以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思想不但肯定了私营企业主的身份地位及其做出的贡献,而且从更宽泛的层面调动了私营企业主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国家和政府不仅从思想上引导广大人民加深对民营企业的认识,从政策上做相应的调整,更从法律上对民营企业的地位加以确认。1982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宪法》修正案的形式,使个体经济获得了合法的地位;1987 年,法律上承认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1997 年,以《宪法》的形式表明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切都为民营企业的发展确立了法律依据。

正是由于上述思想的、政策的和法律的前提条件,中国民营企业得到健康的发展,发展规模不断扩大。2001年,个体私营经济对GDP的贡献率为20.46%;到2001 年底,全国私营企业为202.85万户,从业人数2253万人,注册资本1.82万亿,产值为1.83亿。个体工商户为2433万户,从业人员4760.27万人,注册资金435.79亿元,产值为7320.01亿。①中国民营企业在经过20多年的发展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其在发展生产力、培植地方财源、扩大劳动就业、促进公有制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创造地区经济繁荣、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1.3 中国民营企业的特点

特殊的中国历史背景,造:既受鼓励又有约束的政府行为往往令民营企业无所适从。 从规模角度而言:中国的民营企业起步较晚,在社会偏见与政策准入等条件的约束下,多数还处于初创期,规模为中小型居就了我国民营企业独有的特点:

从政策背景来看多。

从所属行业来看:中国的民营企业多集中在第三产业以及新兴的、高科技产业中。

《浙江民营企业家研究》课题组. 浙江民营企业家问题研究[J]. 嘉兴学院学报,2001,7(5):25-27

4

这一方面是由于一些传统行业早已为广大国有大中型企业所挤占,甚至垄断,少有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是进入这些非传统行业的政策、资金、规模经济等壁垒较低,且竞争环境相对较为宽松,比较适宜小型企业生存。

从企业体制来看:民营企业由于一般规模较小,运转灵活,且拥有产权,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同时作为新生的产物,较能接受新的思路,少有僵化陈腐的治理方式。

从观念角度而言:由于中国的民营企业多集中于竞争性行业,最早接受竞争的熏陶,因此思想观念上较国营企业更接近于市场经济;同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缺少政府各方面支持的民营企业就更必须在观念上具有超前意识,这样才有可能在严酷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从业主角度而言:民营企业家们多数白手起家,通过自我摸索,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急剧扩张,沉重的管理压力使业主们面临着进一步自我发展的严峻挑战。

尽管中国的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这样那样的偏见与冷遇,但其发展势头强劲,且成功者辈出。目前,已涌现出一批相当优秀的民营企业,如:联想、四通立方、阿尔派等,他们的发展规模正在不断扩大,且往往在同行业中已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1.2 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概念

1.2.1 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及其职能

人力资源管理(HRM)就是根据企业战略目标,通过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选拔、绩效考评、薪酬管理、员工激励、人才培训和开发等一系列手段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最终达到企业发展目标的一种管理行为。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整体系统,由各个人力资源管理环节子系统构成,各子系统相反依赖,相互影响,如(A)图所示相互作用关系图。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首先要制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和人力资源计划。在人力资源管理计划的指导下,接下来的工作是从事工作分析,制定工作描述和工作说明书。根据工作分析,企业要招聘员工并且配置员工。在配置员工,利用人力资源的过程中,企业必须注意规划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并且把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与组织的发展相匹配,形成互为动力的综合发展途径。在企业与员工互相匹配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地相互沟通,解决冲突,消除两者共同发展的障碍,保证过程的顺利进行。当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到一定的阶段,就必须对多层次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估考核,纠正他们工作中的失误,肯定他们工作中的成

5

绩,并就员工下一阶段的工作达成上下级的共识,以便员工形成下一轮的工作计划。在

绩效评估以后,要对员工进行激励。包括薪酬方面的激励、福利方面的激励和精神等其他方面的精髓。对绩效评估中表现出来的优秀员工,尤其要加大激励的力度。对表现出来的具有这种那种缺陷的员工,对于企业今后发展需要的员工,企业要进行培训,帮助员工提高知识水平,增进技能水平,使他们在今后的企业经营活动中能适应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的需要。最后,根据人力资源系统的整个动作情况,企业要修正或者重新制订自身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计划,为企业下一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再次奠定基础。

图A:人力资源职能相互关系图

1.2.2 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人力资源管理的历史虽然不长,但人事管理的思想却源远流长。从时间上看,从

18世纪末开始的工业革命,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这一时期被称为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人事管理让位于人力资源管理。 (一)人事管理阶段

人事管理阶段又可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科学管理阶段、工业心理学阶段、人际关系管理阶段。 1.科学管理阶段 :20世纪初,以弗里得里克?泰勒等为代表,开创了科学管理理论学派,并推动了科学管理实践在美国的大规模推广和开展。泰勒提出了“计件工资制”和“计时工资制”,提出了实行劳动定额管理。1911年泰勒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这本著作奠定了科学管理理论的基础,因而被西方管理学界称为“科学管理之父”。2.工业心理学阶段 :以德国心理学家雨果·芒斯特伯格等为代表的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推动了人事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进程。雨果·芒斯特伯格于1913年出版的《心理学与工业效率》标志着工业心理学的诞生。 3.人际关系管理阶段 :1929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率领一个研究小组到美国西屋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了长达九年的霍桑实验,真正揭开了对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研究的序幕。 (二)人力资源管理阶段

人力资源管理阶段又可分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提出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两个阶段。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