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2017年中考生物真题试题含答案 精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 19:31:0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菏译市二〇一七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20分)

说明:本大题包括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你选择的选項代号(ABCD)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1、含羞草的叶子如遇到触动,会立即合拢起来,触动的力量越大,合得越快,整个过程在几秒钟就完成,这种现象体现的生物的基本特征是 A.生物能够完成反射活动 C .生物具有新陈代谢现象

B.生物具有应激性 D.生物能够生长和发育

2、下图中图甲是一组目镜标有5 ×和10 ×字样,物镜标有10 ×和40 ×子样的镜头。图乙是在图甲中选用的一组能放大50倍的镜头组合所观察到的保卫细胞图像,欲将图乙视野中处于下方的保卫细胞移至视野中央放大200倍观察,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

将装片向下方移动,直下方的保卫细胞位于视野正中央 B. 目镜不需要换,转动转换器将物镜换成镜头 ③ C. 将显微镜的光圈调小,反光镜调成平面镜

D. 换成高倍物镜后,如果视野模糊,应调节细准焦螺旋

3、骨髓移植能够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是因为健康人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能不断产生新的血细胞(如图),这一过程称为细胞的( )

A. 细胞分裂 B. 细胞分化 C. 细胞生长 D. 细胞癌变 4、下列有关苔藓植物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多为单细胞个体 B、根具有吸水功能 C、依靠孢子繁殖 D、适应陆地生活能力强

1

5、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步骤可概括如下:①将盆栽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②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上下两面遮盖起来(如右下图)置于阳光下照射;③一段时间后,摘下叶片进行脱色、漂洗、滴加碘液,关于该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步骤①的目的是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B. 脱色的方法是将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 C. 滴加碘液后,可观察到未遮光部分变成蓝色 D. 该实验能证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6、若将图中草鱼、青蛙、蜥蜴分为一类,则分类的依据是

A、体内有脊柱 B、用肺呼吸 C、生活在水中 D、体温恒定 7、鹦鹉是人们喜爱的一种观赏动物,下列关于鹦鹉的说法,错误的是 A.鹦鹉学舌属于后天性行为

B.鹦鹉的生殖方式是卵生

C鹦鹉的呼吸方式是双重呼吸 D. 鹦鹉的主要遗传物质是DNA 8.有关下列几幅图的表述,错误的是

A、五种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质 B、甲乙细胞中都有线粒体 C、丁类生物都营寄生生活 D、生物戊可用于酿酒、制作馒头 9、如图表示人体血液流经血管a、b、c时,血液含氧量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与a相比,c管壁厚,弹性大

B. b是身体各部分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 C. a中的血液是动脉血 D. c可能是肺静脉

10、激素在人体内的含量极少,但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下列由激素分泌不足而引起的疾病的选项是

2

①夜盲症 ②糖尿病 ③巨人症 ④呆小症 ⑤先天性愚型病 ⑥侏儒症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⑥ D、②⑤⑥ 11、如图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各项叙述,错误的是 A、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 B、神经冲动传导的途径是1→2→3→4→5 C、如2受到严重损伤,则无法形成感受 D、该反射弧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 12、下列与血液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成熟的血细胞没有细胞核

B、白细胞具有吞噬病菌,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C、血浆能够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D、贫血是指血浆中蛋白含量过少或红细绝数量过少 13、右图是桃花部分结构示息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桃花是两性花

B.[4 ]花粉管内有两个精子,桃花的受精方式属于双受精 C.[2]将来发育成种皮

D.[6]受精后形成受精卵,将来发育成胚 14、下列属于种子萌发条件的是

①充足的光照 ②适宜的温度 ③肥沃的土壤 ④具有生命活力的胚 ⑤充足的空气 A.②④⑤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②④

15、下列关于植物生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通过无性生殖产生的后代,能够保持亲代的优良性状 B.通过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有双亲的遗传特性 C.果树的扦插,.农作物的播种都属于有性生殖

D.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能够短时间内大批量地培育出植物新个体 16、下列有关人体的生殖和发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男性的睾丸能产生精子和分泌激素 B、女性的子宮是受精和胚胎发育的场所 C、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取营养物质和氧气 D、出现笫二性症与性激素有关

17、下列有关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证据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