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市政习题自己整理常见考点-地下工程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9:12:0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地下工程知识

井点布置应根据基坑平面形状与大小、地质和水文情况、工程性质、降水深度等而定。

当基坑(槽)宽度小于6m且降水深度不超过6m时,可采用单排井点,布置在地下水上游一侧; 当基坑(槽)宽度大于6m或土质不良,渗透系数较大时,宜采用双排井点,布置在基坑(槽)的两侧,当基坑面积较大时,宜采用环形井点。挖土运输设备出入道可不封闭,间距可达4m,一般留在地下水下游方向。降水深度可达12米。

基坑底为隔水层且层底作用有承压水时,应进行坑底突涌验算,必要时可采取水平封底隔渗或钻孔减压措施,保证坑底土层稳定。

场、拌浆站、料具间及机修间、两回路的变配电间等设施以及进出通道等。无水平运输设备

地质条件、地下水状况、施工方法、环境条件因素,地层超前预支护及预加固方法:a.超前小导管注浆加固,b.深孔注浆,c.管棚支护

暗挖隧道外常用的技术措施:(1)地表锚杆或地表注浆加固;(2)冻结法固结地层;(3)降低地下水位法。

基坑外加固的主要目的是止水,有时也可以减少主动土压力。

基坑内加固的主要目的:提高土体的强度和土体的侧向抗力,减少围护结构位移,保护基坑周边建筑物及地下管线;防止坑底土体隆起破坏;防止坑底土体渗流破坏;弥补围护墙体插入深度不足等。

基坑周围地层移动主要是由于围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和坑底土体隆起造成的。

盾构法修建的区间隧道衬砌有预制装配式衬砌、预制装配式衬砌和模筑钢筋混凝土整体式衬砌相结合的双层衬砌以及挤压混凝土整体式衬砌三大类。

盾构法施工现场的平面布置包括:盾构工作井、工作井防雨棚及防淹墙、垂直运输设备、管片堆场、管片防水处理 盾构法施工隧道具有以下优点:

(1)除竖井施工外,施工作业均在地下进行,既不影响地面交通,又可减少对附近居民的噪声和振动影响;

(2)盾构推进、出土、拼装衬砌等主要工序循环进行,易于施工管理,施工人员也较小;

(3)在一定附图范围内,隧道的施工费用不受覆土量多少影响,适宜于建造覆土较深的隧道;

(4)施工不受风雨等气候条件影响;

(5)当隧道穿过河底或其他建筑物时,不影响航运通行和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 (6)土方及衬砌施工安全、掘进速度快。

(7)在松软含水地层中修建埋深较大的长隧道往往具有技术和经济方面的优越性。 盾构法施工适用条件:

(1)除硬岩外的相对均质的地质条件。

(2)隧道应有足够的埋深,覆土深度不宜小于1D(洞径)。 (3)地面上必须有修建用于盾构始发、接收的工作井位置。

(4)隧道之间或隧道与其他建(构)筑物之间所夹土(岩)体加固处理的最小厚度为水平方向1.0m,竖直方向1.5m。

(5)从经济角度讲,连续的盾构施工长度不宜小于300m。 设施设置:(1)降水—水泵房(2)气压法—空压机房(3)泥水平衡—泥浆处理系统和泥浆池(4)土压—充电间

盾构地表沉降的控制措施包括:

(1}严格控制盾构正面土压力。盾构切口土压力将影响地表的变形,必须严格控制切口土压力,同时也必须严格控制与切口压力有关的施工参数(掘进速度、总推力、出土量等)。尽量减少土压力波动。

(2)严格控制盾构纠偏量。在确保盾构正面沉降控制良好的情况下,使盾构均匀、匀速推进施工,尽量缩短穿越建筑物的时间。

(3)严格控制同步注浆量和浆液质量。通过同步注浆及时充填建筑空隙,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土体变形。

(4)在新建隧道内进行壁后双液注浆。若穿越某些建筑物后,地表变形加大,则需在新建隧道内通过管片注浆孔进行壁后双注浆,范围在前后10环内,在新建隧道内的相应位置隔环注浆。

(5)采用多种隧道变形监测手段。采用多种隧道变形监测手段获取变形数据,输入盾构控制系统,指导盾构推进参数优化和调整。 洞口土体加固必要性 :

(1)盾构从始发工作井进入地层前,首先应拆除盾构掘进开挖洞体范围内的工作井围护结构,以便将盾构推人土层开始掘进;盾构到达接收工作井前,亦应先拆除盾构掘进开挖洞体范围内的工作井围护结构,以便隧道贯通、盾构进入接收工作井。

(2)由于拆除洞口围护结构会导致洞口土体失稳、地下水涌入、且盾构进入始发洞口开始掘进的一段距离内或到达接收洞口前的一段距离内难以建立起土压(土压平衡盾构)或泥水压(泥水平衡盾构)以平衡开挖面的土压和水压,因此拆除洞口围护结构前必须对洞口土体进行加固,通常在工作井施工过程中实施。

(3)在特定地质条件下(如富水软土地层),洞口围护结构可采用混凝土或纤维混凝土施作。盾构始发或接收施工时,可直接利用盾构刀具切除。

管片拼装顺序:一般从下部的标准(A)管片开始,依次左右两侧交替安装标准管片,然后拼装邻接(B)管片,最后安装楔形(K)管片。

土压盾构塑流化改良材料必须具有流动性、易与开挖土砂混合、不离析、无污染等特性。

开挖面的土压(泥水压)控制值,按地下水压(间隙水压)+土压+预备压设定。

地下铁道隧道工程的防水设计,应根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烈度、结构特点、施工方法和使用要求等因素进行,并应遵循“以防为主,刚柔结合,多道防线,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与其相适应的防水措施。

综合管廊:明挖法、盖挖法、盾构法、锚喷暗挖法

小导管注浆工艺:在砂卵石地层中宜采用渗入注浆法;在砂层中宜采用挤压、渗透注浆法;在黏土层中宜采用劈裂或电动硅化注浆法。

双向相邻管棚的搭接长度不小于3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