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放纵的烂片现象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5 13:01:1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被放纵的烂片现象

中国电影产业迎来快速发展期,同时也进入问题凸显期。

你愿意掏钱去看一部烂片吗?这个本不会成为问题的问题,在当下,成为了一个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2012年《人再途之泰》上映时,尽管夹杂着被质疑为“烂片”的声音,但票房超过 12亿的豪气却让部分的质疑显得有些犹豫。紧接下来的《 101次求婚》《富春山居图》《不二神探》《私人订制》《小时代》系列等影片,却是吐槽声一片,让人感慨“没有最烂,只有更烂”,“有票房无品位”。 何为烂片?是演员差吗?存在两种情况,一是演员的知名度低,二是演员的演技一般。纵观上述影片,不乏明星、影帝,当然也有部分明星矫揉造作的演技不敢恭维,这与表演稚嫩是两回事。是投资少吗?《人再 途之泰》《不二神探》是中等投资,《富春山居图》据说超过 1亿元,投资不算少。这些影片在制作上都尽量讲究,《小时代》的场景甚至被批奢华。是剧本差吗?的确,观众批评予头指向的绝大多数是剧本――剧情拼凑虚假,人物苍白无力,特别是《小时代》。因此,好片和烂片的最大区别不在投资成本的高低或演员阵容的强弱,而在于需不需要观众动用心智。烂片的最鲜明标

志,是剧情过于单薄或故事逻辑混乱,经不起推敲。以此标准来评判《人再 途之泰》,虽然它无法提供观众更多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但是它具备起码的娱乐价值,类型化的故事让人能看得下去,也能笑得出来,归之于烂片队列冤枉了。 为什么会有烂片?是电影创作者有意拍摄吗?对于创作者来说,没有人故意去炮制一部烂片。所谓烂片也有它或多或少的优点,况且投资者都希望有商业回报。因此,对电影创作者来说,烂片的产出,有以下几种可能:

第一,轻视编剧。以为有大牌明星或者导演加盟就是票房的保障,花最少的成本、精力在剧本打磨上。著名编剧芦苇曾经为电影《白鹿原》写过剧本,“我是 2003年正式开始工作的,到了 2007年总共是七易其稿,期间走笔不停地一直在写它。 ”[1]然而,他精心创作的剧本却被弃之不用。姑且不论芦苇的剧本对原小说改编得是否成功,导演王全安亲自动手编剧,最终呈现的电影版本,是把具有史诗格局的小说《白鹿原》拍成一个女人与多个男人情欲关系的“田小娥传”。格局变小的原因,是因为原小说是一个戏核对应多个主题,但王全安把它改成了多个戏核、多个主题。戏核与主题不必都是集中的、凝聚的,但必有其一是集中的、凝聚的,要有一者能够把全剧凝结起来。如果两者都不集中、不凝聚,多个戏核,同时又多个主题,这个时候故事可能就会散。

“一个导演可以拿到一部伟大的电影剧本拍摄成为一部伟大的影片;他也可能拿到一部伟大的电影剧本而拍摄成为一部糟糕的影片;但是他绝不可能拿到一部糟糕的电影剧本而拍摄成为一部伟大的影片。 ”[2]当中国电影进入市场竞争时,首先进入竞争状态的就是电影剧本,但是在当前以导演为中心的电影创作体制下,编剧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报刊媒体、影院海报、后期出版的各种音像制品等,都忽略和有意抹掉编剧署名。观众往往知道电影的导演、演员,却不知道其编剧。振兴中国电影,牵涉的环节很多,编剧与导演若能各司其职,并顺畅沟通,中国电影的质量将大有提升。 第二,轻视观众。一旦一部影片热卖,马上就有一大批的跟风之作,还美其名曰“投观众所好”,中国的电影观众似乎前所未有地受到重视。然而“成也观众,败也观众”,观众的趣味或者说市场趋势是无法预测的,上一部打“青春怀旧”版的影片可能大卖,下一部依样画葫芦的影片可能颗粒无收。《失恋 33天》与《分手合约》在评价上的“冰火两重天”就是明证。同样标榜为“治愈系”浪漫爱情电影,女主演都是白百何,前者在用心地给观众讲一个接地气的故事,特别是台词讨巧;后者却误将“矫情”当“清新”,故事俗套、煽情过火,沦为一枚廉价的催泪弹。

这种对观众的轻视,不仅表现在草草炮制严重雷同的电影,以各种营销手段诱骗观众进影院,而且表现为创作者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