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4 5:48:3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乡村社会学》作业1—4(形成性考核)参考答案
作业1
题目:结合我国乡村家庭的实际,谈一谈我国城乡家庭功能的异同。
目的:这是一道理论联系实际题,让学生理清家庭功能理论的基本内容,在理清理论的同时。分析家庭功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加深对家庭功能理论的理解,同时发挥家庭功能在乡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应有作用。
要求:(1)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和研读第三章家庭的含义、结构、特点、功能,搞清家庭基本理论的内容;
(2)完整准确地阐述家庭功能的基本理论内容;
(3)联系实际时既可以逐条进行,也可以将所有理论阐述后进行; (4)字数不低于800字;
(5)作一次小型的家庭情况的调查(以一个自然村或行政村为单位)。 时间:学习第三章后做本作业(约第3周) 解题思路:
(1) 家庭的涵义、特点; (2) 乡村家庭的功能;
(3) 简要概述乡村家庭的发展趋势;
(4) 结合乡村家庭的特点,分析城乡家庭功能的多少、强弱。 答题提示:
1、答题前应采用访谈、问卷等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完成对一个自然村或行政村的家庭情况调查。以家庭为单位登记户主及其成员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受教育状况、婚姻状况、处所或职业以及与户主的关系等,记录每个家庭的人口数、经济收入及消费等情况,然后进行统计分析。
2、请学员按照解题思路去答题,答题时以理论要点结合相应的调查材料分层叙述。 3、答题所需要的理论要点如下,请学员自行整理形成800字以上的文字材料。 (一)家庭的涵义与特点(P.35/§3.2乡村初级社会群体/乡村家庭)
1、涵义:家庭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成员间有着共同的利害和亲密关系的群体。这些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包括: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婆媳关系、祖孙关系等。
2、特点:(1)家庭目标一致,内聚力强。在家庭中,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表现为很自然的一致。群体目标在众多场合下,能够变成个人的自觉行动。(2)家庭满足其成员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比任何一种群体都多。它具有经济功能、生物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休息和娱乐功能。(3)家庭是以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以爱为前提的。家庭的各种社会关系非常亲密,人们朝夕相处,彼此了解,极易产生感情,是维系家庭的一个必要条件。
(二)乡村家庭的特点与功能(P.36/§3.2乡村初级社会群体/乡村家庭)
1、特点:(1)乡村家庭每户人口较城镇为多。(2)乡村家庭与城镇家庭相比其功能较多,功能较强。如生产功能,赡养功能。(3)乡村家庭的经济功能不仅比城市家庭更多、
1
更强,而且也有其特点。如生产的极大分散性、生产过程的极度随机性、用工的不确定性、生产成效的难预料性和不稳定性、农业生产要求因地制宜地进行、主动灵活的决策。
2、功能:(1)经济功能。乡村家庭的经济功能通过生产生活资料,保证产品的分配和交换,满足了人们吃饭、穿衣、住房等基本需求。(2)生物功能。包括性生活的满足和生殖两个方面。(3)组织消费的功能。组织消费是任何形式的家庭都具有的功能,并且成为现代绝大多数城市社会家庭的主要功能之一。乡村家庭此功能也正在逐步增强。(3)抚育和赡养的功能。抚育是对子女生活上的供养和通过社会化对他们的教育。赡养是子女对父母生活上的供养和照顾。(4)休息和娱乐的功能。家庭是个人休息的场所,家庭娱乐对于儿童的社会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乡村家庭所具有的这些功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家庭的部分功能会外移,另一方面,新的家庭功能也会产生。
(三)乡村家庭的发展趋势(P.38—40/§3.2乡村初级社会群体/乡村家庭) 1、乡村家庭规模趋于小型化和外延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乡村家庭结构已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是核心家庭已占绝大多数,二是乡村家庭规模越来越小。从总的趋势来看家庭的规模是在变小。农民家庭结构的外延化,包括结构的离散趋势和延伸趋势两个方面。离散是指家庭成员为了家庭的利益,向外流动的现象日趋严重,家庭结构事实上处于松散状态。家庭结构的延伸趋势,是指家庭吸纳外部人口进入家庭共同生活。
2、乡村家庭关系趋于权威化和两重化。存在一个事实上的权威人物、核心人物。家庭权威人物的确立,主要是靠自然的辈份关系和传统伦理道德关系,一般称之为“家长”。家庭关系以“家长”为轴心,家长与权威合二为一。
乡村家庭关系两重化的特征有两种表现形式:(1)家庭关系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离与暂时中断。(2)由于临时性家庭成员的介入,导致家庭关系出现血缘亲属关系和非血缘亲属关系两种关系并存的现象。
两重化特征标志着乡村家庭关系较过去复杂多变。权威化与两重化是乡村家庭关系变化的两大趋势。两重化巩固了家庭关系的权威化。权威化若对家庭产生正效应,可进一步使家庭关系两重化,它们是乡村家庭关系变化的相辅相成的两个主侧面。
3、乡村家庭素质趋于现实化和层次化。现实化主要是指家庭素质的真实性和家庭活动过程 中得到应有的再现和家庭素质的实在性。乡村家庭素质的真实性、实生性的结果,是广大农民家庭成员的素质有了较明显的区分,具有了层次性特征。
4、乡村家庭功能趋于扩大化和效率化。乡村家庭变迁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它维持生存、发展的手段多种多样。我国乡村家庭功能扩大化并不仅仅是指家庭增加了经济功能,同时也包括其他功能在手段和作用上的扩大。(1)家庭拥有的生存、发展、享受的物质资料迅速增加。(2)家庭获得生存、发展、享受的物质资料与精神产品的时空领域大为扩展。
效率化是指乡村家庭发挥功能讲究时间性和追求效益的倾向。
扩大化和效率化是乡村家庭功能变化的数量特征与质量特征的两个方面。扩大化主要反映了功能变化的数量状态,效率化主要反映了功能变化的质量状态。
(四)乡村家庭和城市家庭功能的异同
2
1、首先指出家庭所具有的一般功能:经济功能,生物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休息和娱乐功能等。
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家庭功能发生了重要变化,主要表现为集体化时期家庭生产功能的丧失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生产功能 的恢复。但家庭仍较全面地承担着各种功能。但也有部分家庭由于其成员在乡镇机关或企业工作而不具有生产功能。
3、城市家庭有多种功能,但基本上不是生产单位或不具有生产功能。但也有不少数家庭由于其成员从事个体劳动而具有生产功能。
4、城乡家庭在各种功能的强弱程度上也有不同,如农村家庭有较强的赡养功能,而城市家庭的消费功能、娱乐功能要强一些。这与它们所基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有关。
5、另外,在农村,许多家庭具有宗教功能,在城市,部分家庭具有政治性的功能。
作业2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总计20分)
1、乡村社会学产生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C)(P.2/§1.1绪论/什么是乡村社会学)
A、中国 B、日本 C、美国 D、欧洲
2、被认为是中国乡村社会学诞生的标志一书是(C)(P.7/§1.2绪论/中国的乡村社会学)
A、《中国农村生活——一个社会学的研究》 B、《华南乡村生活》 C、《农村社会学》 D、《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 3、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来看,被认为是农村的标准范围(D)(P.16/§2.1乡村社会与乡村居民/乡村社会)
A、自然村 B、行政村 C、乡镇以下 D、县以下
4、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校医院医生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B)(P.27/§2.3乡村社会与乡村居民/乡村居民的社会化)
A、复式角色 B、角色从 C、实际角色 D、自致角色
5、人类群体生活主要是社会交往的结果,更具有(D)(P.32/§3.1乡村社会乡村初级社会群体/乡村社会群体)
A、自然性 B、直接性 C、互动性 D、社会性
6、由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A)(P.36/§3.2乡村社会乡村初级社会群体/乡村家庭)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7、认为工人来厂做工的仅仅是为了挣钱,因此通过多劳多得、物质刺激就能够激励工人勤奋,提高效率的理论是(B)(P.49/§4.1乡村社会组织/社会组织)
A、法约尔的管理理论 B、泰罗制
C、韦伯的科层制理论 D、行为科学和当代管理理论
8、乡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始于(A)(P.54/§4.2乡村社会组织/乡村经济组织) A、1977年 B、1978年 C、1979年 D、1980年
3
9、我国乡村城镇化的道路是(D)(P.73/§5.3乡村社区/乡村城镇化) A、严格控制大城市,重点发展中等城市哦,有选择发展小城市 B、适度发展大城市,合理发展小城市 C、大力发展各类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 D、以大中城市为龙头,以小城镇为主体
10、决定生活方式的最主要因素是(A)(P.80/§6.1乡村生活方式/乡村生活方式概述) A、生产方式 B、自然环境 C、科学技术 D、社会制度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总计15分。多选、少选不得分)
1、乡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ABCD)(P.3/§1.1绪论/什么是乡村社会学) A、乡村居民的社会生活 B、乡村社会关系 C、乡村社会结构 D、乡村社会变迁 E、乡村社会发展史
2、文化的特征包括(ABCDE)(P.18/§2.1乡村社会与乡村居民/乡村社会) A、人类共同生活的产物 B、全体成员共同享有 C、后天学得而非天生 D、是社会遗产 E、具有多样性
3、社会群体的特征包括(ABCDE)(P.32/§3.1乡村初级社会群体/乡村社会群体) A、交往的社会性 B、交往的规范性 C、归属感 D、交往活动的经常性 E、交往的持续性
4、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乡村经济组织发展的历史阶段有(ABCD)(P.52—53/§4.2乡村社会组织/乡村经济组织)
A、互助组 B、初级社 C、高级社 D、人民公社 E、乡镇企业 5、社区的构成要素包括(ABCDE)(P.64—65/§5.1乡村社区/社区概述) A、共同生活的人群 B、一定的地域 C、一定的生产和生活设施 D、一定的管理机构 E、社区文化(和一定的社区意识) 三、名词解释:(20分)
1.乡村建设运动——(P.8/§1.2绪论/中国的乡村社会学)
乡村建设运动是20世纪20-30年代由知识分子倡导并参加的、以建设和复兴中国农村和解决农村问题为主旨的社会改良运动。
其中最有名的是梁漱溟领导的山东乡村建设运动和晏阳初领导的华北平民教育运动。 2.基本社会化——(P.24/§2.3/乡村社会与乡村居民/乡村居民的社会化)
基本社会化是一个人从出生到他成为一个基本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从人的生理、心理发展进程来看是从婴儿到青年的成长过程,是从一个生物体(完全的生物人)变为社会生物体(社会人)的过程。
3.社会群体——(P.32/§3.1/乡村初级社会群体/乡村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特定的相互关系连接在一起的共同体。
4
4.家长制——(P.48/§4.1/乡村社会组织/社会组织)
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个人效忠、服从和依赖基础上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无疑不适应工业社会或现代社会的要求,于是逐渐被其他管理方式所取代。
5.恩格尔系数——(P.86/§6.3/乡村生活方式/乡村生活方式发展的目标和主要途径) 恩格尔系数是指在人们的生活消费总支出中,用于饮食方面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比例越小,生活质量越高;比例越大,生活质量越低。
四、简答题:(30分)
1.乡村、农业、农民的关系?(7分)
答题要点:(P.1—2/§1.1/绪论/什么是乡村社会学)
(1)农业是一个内涵不断变化的概念,传统农业即指农田种植业,这里是从劳动内容而不是劳动方式来使用传统这一概念的。实际上,从行业的角度来讲,农业并不局限于农田种植业,而是还包括林、牧、副、渔业。
(2)农民是从事农业、以农为生的劳动者,传统社会有士、农、工、商的职业分类方法。农民的涵义也是广义的。
(3)农村则是由众多农民家庭聚居而成的社会。它有与城市不同的经济类型、居住形态和生活方式。
农民被看作农村社会活动的主体,农业是农民谋求生存和进行交往的手段。农村是农民及其家庭成员从事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的场所,是他们从事共同生活的社区。
2.社会化的基本内容?(8分)
答题要点:(P.25—26/§2.3/乡村社会与乡村居民/乡村居民的社会化) (1)教导生活技能和谋生手段
个人生存能力包括两部分:基本生活技能和谋生手段。前者指直接运用物质资料以维持自己生命的能力和方法。后者则指获取自己生存所需物质资料的能力,即通过劳动而获取物质生活条件的方法和手段。
(2)学习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也叫社会行为规范,它是人们在共同生活或活动中形成的指导其行为的规则。 一个人要真正成为社会的一员,必须学习这些先于自己而存在的行为规范,社会也有责任教导人们习得社会规范,以实现社会秩序与和谐。
(3)确定人生目标
人生目标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上一代和社会教育的结果。它是家庭和社会有意识的教育和引导、社会文化的熏陶及个人人生经验较长时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4)培养社会角色
个人社会化的全部内容的总和是培养合格的社会角色人选,这也是个人社会的目标。 3.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8分)
答题要点:(P.47—48/§4.1/乡村社会组织/社会组织)
(1)一定数量的成员。这是任何一个社会组织能够建立和存在的基本条件。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