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广东省梅州市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5 6:31:2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9.男性患病机会多于女性的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很可能在( ) A.常染色体上 B.X染色体上 C.Y染色体上 D.线粒体中 【考点】伴性遗传.

【分析】常见的几种遗传方式及特点: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①男患者多于女患者; ②男患者将至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交叉遗传).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①女性发病率多于男性;②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是患者.

(3)伴Y遗传:只在男性中发病.

(4)常染色体遗传时,与性别无关,男性与女性发病率相等.

【解答】解:根据题意:男性患病机会多于女性的隐性遗传病,由该病在遗传时与性别相关联,推测该病最可能为伴X隐性遗传,即致病基因很可能在X染色体上. 故选:B.

20.果蝇白眼为伴X隐性遗传,显性性状为红眼.在下列哪组杂交后代中,通过眼色就可直接判断子代果蝇的性别( )

A.白眼♀果蝇×白眼♂果蝇 B.杂合红眼♀果蝇×红眼♂果蝇 C.白眼♀果蝇×红眼♂果蝇 D.杂合红眼♀果蝇×白眼♂果蝇 【考点】伴性遗传.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果蝇眼色的遗传为伴X遗传,红眼对白眼为显性,设受A和a这对等位基因控制,则雌果蝇有:XAXA(红)、XAXa(红)、XaXa(白);雄果蝇有:XAY(红)、XaY(白).据此答题.

【解答】解:A、XaXa(白雌)×XaY(白雄)→XaXa(白雌)、XaY(白雄),所以不能通过颜色判断子代果蝇的性别,A错误;

B、XAXa(杂合红雌)×XAY(红雄)→XAXA(红雌)、XAXa(红雌)、XAY(红雄)、XaY(白雄),所以不能通过颜色判断子代果蝇的性别,B错误; C、XaXa(白雌)×XAY(红雄)→XAXa(红雌)、XaY(白雄),所以可以通过颜色判断子代果蝇的性别,C正确;

D、XAXa(杂合红雌)×XaY(白雄)→XAXa(红雌)、XaXa(白雌)、XAY(红雄)、XaY(白雄),因此不能通过颜色判断子代果蝇的性别,D错误. 故选:C.

21.鸟类的性别决定为ZW型.某种鸟类的眼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控制.甲、乙是两个纯合品种,均为红色眼.根据下列杂交结果,推测杂交1的亲本基因型是( )

A.甲为AAbb,乙为aaBB B.甲为AAZbZb,乙为aaZBW

C.甲为aaZBZB,乙为AAZbW D.甲为AAZbW,乙为aaZBZB 【考点】伴性遗传.

【分析】1、分析题干信息可知,鸟类的性别决定是ZW,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w,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且甲乙两个纯合亲本杂交,正交与反交的结果不同,因此该性状遗传有一对等位基因可能位于Z染色体上,是伴性遗传.

第16页(共25页)

2、解题思路,正推法,逐一分析选项,所得的结果与杂交1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判断.

A、A错误; 【解答】解:如果甲为AAbb,乙为aaBB,则杂交1与杂交2的结果应该相同,、

B、如果甲是AAZbZb,乙为aaZBW,杂交后代的基因型是AaZBZb、AaZbW,雌雄个体的表现型不同,B错误;

C、如果甲甲为aaZBZB,乙为AAZbW,杂交后代的基因型是AaZBZb、AaZBW,雌雄个体表现型相同,C正确;

D、杂交1中,甲是雄性,性染色组型是ZZ,乙是雌性,性染色体组型是ZW,因此甲的基因型不可能是

AAZbW,乙不可能为aaZBZB,D错误.

22.某研究人员模拟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进行了以下3个实验: ①S型菌的DNA+DNA酶与R型活菌混合﹣﹣注射入小鼠; ②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与R型活菌混合﹣﹣注射入小鼠;

③S型菌的DNA与高温加热后冷却的R型细菌混合﹣﹣注射入小鼠. 以上3个实验中小鼠存活的情况依次是( ) A.存活,存活,存活 B.存活,死亡,存活 C.死亡,死亡,存活 D.存活,死亡,死亡 【考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分析】1、S型细菌有多糖类的荚膜,有毒性,能使小鼠死亡;R型细菌没有多糖类的荚膜,无毒性,不能使小鼠死亡. 2、格里菲斯的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的实验证明“转化因子”是DNA,即S型细菌的DNA能将R型细菌转化成有毒性的S型细菌.

【解答】解:①S型菌的DNA+DNA酶,DNA被水解,失去了转化作用,对R型菌没有转化作用,R型菌无毒,注射入小鼠体内,小鼠存活;

②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无毒的R型细菌转化为有毒的S型细菌,导致小鼠死亡;

③高温加热后冷却的R型细菌被杀死,没有了R型活菌,加入S型菌的DNA后不能发生转化,小鼠存活; 故选:B.

23.为了证明DNA是遗传物质,有人想用含32P噬菌体进行侵染细菌的实验,关于此次实验的做法及分析正确的是( )

A.需用含有32P的培养基直接培养T2噬菌体

B.需用已被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已标记的大肠杆菌

C.若此次实验上清液中出现了大量放射性,原因可能是保温时间过长 D.离心的目的是让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和细菌分离 【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分析】1、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DNA;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第17页(共25页)

4、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分子,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中,DNA分子进入大肠杆菌,经离心后处于沉淀物中.由此可知上清液中不应该带有放射性,若测得上清液带有放射性,其原因可能是:(1)培养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的DNA还没有注入大肠杆菌内;(2)培养时间过长,噬菌体大量繁殖使部分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这样上清液就具有了少量放射性.

【解答】解:A、T2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在培养基上独立生存,A错误; B、需用已被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B错误;

C、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并随着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若此次实验上清液中出现了大量放射性,原因可能是保温时间过长,导致子代噬菌体释放并离心到上清液中,C正确;

D、搅拌的目的是让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和细菌分开,而离心的目的是让较轻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分布在上清液,而较重的细菌分布在沉淀物中,D错误; 故选:C.

24.图为DNA分子结构示意图,对该图的描述正确的是( )

A.DNA分子中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代表了遗传信息 B.④的名称是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C.②和③相间排列,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D.在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相邻的碱基是通过氢键连接的 【考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DNA分子结构示意图,其中①是脱氧核糖、②是含氮碱基、③是磷酸、④表示胞嘧啶脱氧核苷酸、⑤、⑥、⑦、⑧都表示含氮碱基(⑤是腺嘌呤、⑥是鸟嘌呤、⑦是胞嘧啶、⑧是胸腺嘧啶)、⑨是氢键.

【解答】解:A、DNA分子中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碱基序列)代表了遗传信息,A正确;

B、分析题图可知,①是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上的磷酸,不是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的磷酸,因此①②③不能组成一个脱氧核苷酸,B错误;

C、①脱氧核糖和③磷酸的交替排列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C错误; D、一条单链中相邻的碱基是通过脱氧核糖一磷酸一脱氧核糖连接的,D错误. 故选:A.

第18页(共25页)

25.将大肠杆菌在含有15N标记的培养液中培养后,再转移到含有14N的普通培养液中培养,8小时后提取DNA进行分析,得出含15N的DNA分子占总DNA分子的比例为

,则大

肠杆菌的细胞周期是( )

A.2小时 B.5小时 C.1.6小时 D.1小时

【考点】DNA分子的复制;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由于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始终存在于子代的两个DNA分子中,因此含15N的DNA占总DNA的比例为

,则DNA分

子复制5次,由此可得大肠杆菌的分裂周期为1.6小时.

【解答】解:根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可知,含15N的DNA分子有2个,占总DNA分子的比例为

,则一个DNA分子经复制后得到32个DNA分子,即DNA分子复制了5

次.由于复制5次共耗时8小时,所以大肠杆菌的细胞分裂周期是8÷5=1.6小时.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6小题,共50分)

26.图1为某二倍体哺乳动物某器官细胞分裂图,图2为不同时期核中DNA含量变化曲线图.

(1)若将图1中的图象按图2的分裂顺序排列,则其正确的顺序为 丙甲丁乙 ,图1中发生在图2曲线gh过程的图象为 甲、丁 .

(2)图1的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有 甲、丙、丁 ,丁细胞中染色体的互换区段内同一位点上的基因 不一定相同 (填“相同”、“不相同”或“不一定相同”),该互换导致染色单体上的 基因重组 .

(3)图1中乙细胞处于 减数第二次 分裂 后 期,分裂后产生的子细胞称为 精细胞 .

(4)依据图1图象判断该器官为 睾丸 ,判断的理由是 该器官既存在有丝分裂又存在减数分裂,并且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质均等分配,所以判断该器官为雄性动物的性腺. .

第19页(共25页)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

【分析】据图1染色体特点可知,甲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丙有丝分裂后期,丁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图2为DNA变化曲线,据特点可知,ae为有丝分裂时期,ei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ik为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 【解答】解:(1)据图1染色体特点可知,甲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丙有丝分裂后期,丁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故其正确的顺序为丙甲丁乙,图2曲线gh过程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故图1中发生在图2曲线gh过程的图象为甲、丁.

(2)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均具有同源染色体,故图1的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有甲、丙、丁,据图示可知,丁细胞中染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故互换区段内同一位点上的基因不一定相同.

(3)图1中乙细胞无同源染色体,且姐妹染色单体已分开,故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分裂期,分裂后产生的子细胞称为精细胞.

(4)依据图1图象判断该器官为睾丸,判断的理由是该器官既存在有丝分裂又存在减数分裂,并且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质均等分配,所以判断该器官为雄性动物的性腺. 故答案为:

(1)丙甲丁乙 甲、丁

(2)甲、丙、丁 不一定相同 基因重组 (3)减数第二次 后 精细胞

(4)睾丸 该器官既存在有丝分裂又存在减数分裂,并且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质均等分配,所以判断该器官为雄性动物的性腺

27.豌豆豆荚的饱满和不饱满是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D、d的控制,下列是几组杂交试验的结果.

子代 杂交组合 亲本的表现类型 饱满 不饱满 0 799 一 不饱满×不饱满 631 202 二 饱满×饱满 302 298 三 饱满×不饱满 根据以上杂交试验结果,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杂交组合 二 可判断出豌豆豆荚的饱满和不饱满中,显性性状是 饱满 . (2)杂交组合二亲本的遗传因子的组成分别是 Dd 、 Dd ,其子代饱满豆荚豌豆中杂合子的比例为

(3)杂交组合三 的子代饱满豆荚豌豆中杂合子占 100% .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判断一对相对性状的显性和隐性关系,可用杂交法和自交法(只能用于植物): 杂交法就是用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若子代只表现一种性状,则子代表现出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自交法就是让具有相同性状的个体杂交,若子代出现性状分离,则亲本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解答】解:(1)根据杂交组合二:饱满×饱满→631饱满+202不饱满≈3:1,饱满与饱满杂交后代出现了不饱满,所以不饱满为隐性性状,饱满为显性性状.

(2)由于杂交组合二的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所以亲本的遗传因子的组成分别是Dd和Dd,其子代饱满豆荚豌豆(1DD和2Dd)中杂合子的比例为.

第20页(共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