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复习讲义定稿)汇编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6 15:58:2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二章

0学生指导

第一节 心理学基础知识

1879年威廉·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成为全世界心理学学生的“圣地”,标志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学(英文名称Psychology)的正式定义是:关于个体的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的研究。

桑代克:使教育心理学从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智商是智力年龄被生理年龄被生理年龄相除而得出的商数。智商的计算公式如下:IQ=MA÷C.A×100,智商表示人的聪明程度.智商越高,表示越聪明。 生理年龄指的是儿童出生后的实际年龄、智力年龄或心理年龄是根据智力测量测出的年龄。

通常人们对智力水平高低进行下列分类:智商140以上者称为天才,智商120-140为最优秀,100、110、120为优秀,90-100为常才,80-90为次正常,70-80为临界正常,60-70为轻度智力落后,50-60为愚鲁,20-25为痴鲁,25以下为白痴。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结构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

情感过程---情感、情绪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小学生主要表现为理想、信念、价值观)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二、认知过程 (一)感觉 1、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一种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知的起点,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是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通常,感受性是通过感觉阈限来测量,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感觉阈限越大,感受能力越差。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是指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2)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又称最小可觉差。 在感觉上,能察觉出两个同类别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3、感觉的特性

(1)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嗅觉:“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温度觉:手放在温水里,开始觉得热,慢慢就不觉得热了。

视觉: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现象。如从光照的室外走入电影院,或夜晚由明亮的室内走到室外等。

1

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现象。

(2)感觉对比

①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同时对比。

马赫带现象:明暗相邻的边界上,看起来亮处更亮,暗处更暗。 绿叶陪衬下的红花看起来更红了。

②继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继时对比。

如,吃完苦药后再吃糖觉得更甜

从冷水里出来后再到稍热一点的水里觉得热水更热了。 (3)感觉后象

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感觉后象,也叫感觉后效。 电灯灭了,你眼睛里还会看到亮着的灯泡的形状; 声音停止后,你耳朵里还有这个声音的余音在

感觉后象分为:正后象和负后象,正负后象可以相互转换,后象的持续时间与刺激的强度成正比。

(4)感觉的相互补偿

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补偿。如盲人的听觉灵敏。

(5)联觉

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如红色看起来觉得温暖等。

(二)知觉 1、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知觉是各种感觉

器官协同活动的结果,并受人的知识经验和态度的制约。

2、知觉的种类 (1)空间知觉

(2)时间知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3)运动知觉

真动知觉:是指观察者处于静止状态时,物体的实际运动连续刺激视网膜所产生的物体在运动的知觉。

似动知觉:是指实际不动的静止之物,很快地相继刺激视网膜所产生的物体在运动的知觉。

诱动知觉:是指实际不懂的静止之物因周围其他物体的运动而看上去在运动的知觉。 自主运动知觉:是指缺乏外在参照物的情况下,把静止的对象视为运动的一种幻觉。 (4)错觉和幻觉

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不正确的知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 幻觉是在没有外界刺激物的情况下出现的虚幻知觉。 3、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理解性 (2)知觉的选择性

2

是指人们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①刺激物的绝对强度 ②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 ③对象的活动性

④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 (3)知觉的整体性

是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一个整体的过程。

(4)知觉的恒常性

是指人的直觉映像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

(三)注意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也是人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的重要心理条件。

2、注意的分类 (1)无意注意

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无意注意无需意志努力,所以在工作、学习中可以减少脑力的消耗,避免身心过度疲劳。但这种注意是自发产生的,人们不可能通过它获得系统的知识和完成艰巨的任务。

(2)有意注意

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这种注意显示了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常常交替发生,一些简单的不重要的活动只需要无意注意,而对于复杂的重要的活动则必须要有意注意的参与。

(3)有意后注意

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这种注意兼有两种注意的部分特点,是一种高级状态的注意,它是从事创造性劳动的必要条件。

3、注意的转移与分散

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注意的分散:分散则离开了当前的任务。 4、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活动。 影响注意分配的因素:

①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至少有一种应是高度熟练的 ②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 (四)记忆 1、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也可以说是人脑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过程。

2、记忆的分类

记忆按保持时间可分为: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