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马哲考试题型资料(问题+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7:42:0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 如何理解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和区别?

答:第一、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最大共性的哲学范畴,体现了个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相对和绝对、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对立统一。 第二、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研究的是物质的具体形态、结构和属性,而哲学的物质概念揭示的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即客观实在性。不管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所揭示的物质的具体形态、结构和属性如何千变万化,但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范畴所揭示的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一物质的共同本质,在任何时候、任何地主都是不变的。

第三、哲学的物质概念根源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但又高于它,并给它以指导。 2.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

3.怎样正确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掌握这一原理有何重大意义?答:第一、世界的具体物质形态无限多样。这是客观世界各种不同物质运动规律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二、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一切发展、变化和过程都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因在物质世界本身。世界是物质运动的多样性的统一。 第三、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在于:(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坚持彻底唯物主义,批判宗教迷信、唯心论、二元论和机械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集中体现了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规律性;“求”就是探求和研究。实事求是,就是要求我们尊重客观现实,尊重客观规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3)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也是我们正确运用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方法的重要前提。物质世界既是统一的又是多样的,即多样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在一切工作中,既要坚持基本原则的集中统一,又要做到方式方法的灵活多样。 4.我们办事情、考虑问题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答: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原则的理论基础。既然物质世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世界,从运动、变化、发展着的客观实际出发,努力探索和尊重客观规律。

5.怎样正确理解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答: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发展的需要造成危害的发展。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必须协调发展。一方面,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类活动改造的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另一方面,要在正确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必须坚持实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才能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贯彻实施,从而处理和解决好我国经济与社会、当前近期发展与未来长远发展的关系。 6. 如何理解世界观在人的认识过程中的体现?

7.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总之,认识的产生、发展、检验和归宿,,认识过程的每一环节都依赖于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第二、理论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理论一旦形成,便具有指导人们实践的功能。其中,正确的认识和理论可以指导实践采取正确的方法,从而使实践获得成功;错误的认识和理论会引导实践采取错误的方法,从而导致实践失败。

第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认识和实践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中实践和认识的每一次循环,都使认识达到更高的程度。 8.为什么说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怎样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教材198-199页)

9.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运用这一原理说明:目前,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2)必须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教材194-195页)

答:1.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对矛盾中,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决定作用。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这是因为:

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建立起来的。任何一个社会历史时期的生产方式,都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其内容,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则是生产力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形式。 第二, 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规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处在不断运动、变

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并以生产工具的变化和发展为发端。与生产力相比,生产关系具有相对稳定性。一种生产关系一经形成,就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的形式,这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但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又不是凝固不变的,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引起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当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就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就会为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

2.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决定作用、支配作用,即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规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生产关系又不是消极被动的,它对生产力有着能动的反作用,表现为: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时候,它就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合的时候,它就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3.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最大特点,是二者既基本适应,但又不完全适应。一方面,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基本适应的,具有极大的优越性,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也有不相适应的一面,这就会同生产力的发展发生矛盾,这种矛盾可以通过改革,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内容和形式。所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有着与资本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不同的特点。

10.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这一原理有何现实意义?(教材208-213页) 答: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和显著特征。这在于,第一,通过运用科学原理进行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科学技术能够物化为先进的劳动工具。第二,将科学运用于生产过程,能够极大地提高劳动对象的质量,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第三,通过科学的学习和教育的途径,科学技术能够转化为劳动者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第四,将科学运用于生产的组织和管理,能够极大地提高企业管理和经济管理的水平。

⑵在当代,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越来越大,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表述科学技术与生产的关系的公式已由科学—技术—生产转化为科学→技术→生产。科学技术的进步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正是根据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中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科学是生产力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⑶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引起了社会生活的一系列深刻变化,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从而

使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大力地贯彻和实施 11.怎样理解矛盾及其基本属性?(教材77页) 答: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不同方面之间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同一的关系。对立和同一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即对立和同一。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 第一、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双方相互吸引和相互联结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和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

第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矛盾的同一性是包含着差别和对立的具体的同一,没有斗争性 就没有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是寓于同一性之中的斗争性,同一性为斗争性提供场所和条件,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辩证法要求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同一。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把握对立的辩证的思维方法,不断解决矛盾。割裂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只承认同一性,否认斗争性,在政治上会导致“右”的错误;而只讲斗争性不讲同一,在政治上会导致“左”的错误。

第二、这一原理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我们党在历史上建立的统一战线,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在改革开放中实行“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一国两制”的方针,都是矛盾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应用。

第三、善于发现和利用矛盾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从统一中发现和利用对立,从对立中发现和利用统一,可以促使事物的发展向有利于我们的方向转化。

12、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指导意义。(教材83-84页)

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它也可概括为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第一,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是相互对立的。一般、共性只是同类个别事物的共同本质,这种共性、一般不可能包含个性、个别的全部内容和所有方面,一般只包含了个性、个别的某一方面、某些特点,任何事物的个性都比共性丰富。

第二,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又是同一的,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个性包含着共性,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个性一定与共性想联结而存在; 另一方面,共性就存在于个性之中,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共性、一般、普遍也只能通过个性、别、特殊才能显示出来。

第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区分是相对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教条主义夸大普遍性,经验主义夸大特殊性,它们各执一端,都是错误的。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在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13、如何理解矛盾分析方法和系统分析方法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14.说明事物发展中的内因和外因之间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的意义。

答:内因即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它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所以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指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可以促进或阻碍事物内部因素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加速或延缓事物变化的进程,但不能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它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