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名人典故分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30 13:00:0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贵阳名人典故篇

1、高廷瑶——清代断案高手 闹市区 铜塑像

乌当区新添寨步行商业街,热闹的德克士前,一尊人物塑像站立在此,正面对着新添大道的车水马龙,背后是安宁祥和的休憩区。

这尊塑像人物身穿清代官服,头戴顶戴花翎,手捋长须,神态安详,浓眉大眼,一脸正气。从人物脚下石墩刻字上可以看出,这尊塑像为高廷瑶。铜像由贵州省雕塑院李钢院长创作,人物生平由著名军旅书法家肖茂光将军书。

从罗登宜《嘉道循吏—— 高廷瑶》一文中,或许能提供答案:“(高)七年(公元1802年),选授安徽庐州通判,调凤阳通判,升凤阳同知、平乐知府。后调广东肇庆、广州府,署肇罗道。”不仅“简历”不错,高廷瑶为官观念先进,重视民众,刚正不阿,安抚苗民起义、以和平方式平息时态;为民请命免除赋税宿州赈灾、安徽休宁县分期遣散棚民数十万等等,都是其为官期间所立功劳。

“简历”漂亮,有自己一套为官为人之道,让高廷瑶成为当时官场有作为的“父母官”,被誉为“嘉、道间循吏冠。”

明察秋毫 判案高手

为官时做实事,不是高廷瑶被后世提起时唯一的关键词,让人对他其人产生兴趣的是:在刑侦技术手段落后的古代,他却是某一程度上的“福尔摩斯”,从细微处洞察事情真相,从常情常理出发还人以清白,以事实为依据是非分明,公正判案,明察秋毫。在高廷瑶留给后世的《宦游纪略》中就记录了不少他曾经办理的案件,时隔两百年,这些案件如今读来,对于侦探小说迷们来说,也是十分精彩的悬疑小说。

道光七年,高廷瑶辞职还乡,筹集资金建立北衙学院,热心地方教育事业;而他《历官信谳录》和《宦游纪略》两本书,不仅记录个人为官所见,对于所反映的清代中后期官场和社会现状,也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在20世纪30年代,高家人不少参加革命或支持革命,在时代变化中继续着新的故事。

2、马士英——“历史欠他个清白”

据历史资料,马士英(约1591~1646),字瑶草,贵州贵阳人,明末凤阳总督;南明弘光朝内阁首辅。“万历四十四年,与怀宁阮大铖同中会试。崇祯三年,迁山西阳和道副使。五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拥立福王朱由崧登基。”

这样一位“简历漂亮”甚至影响了一时历史走向的人物,留下的相关遗迹不多。

据2014年9月5日《贵州政协报》上李峰发表《贵阳马士英及其家族之兴衰》一文中提到,如今(马家留下的遗迹)在贵阳有踪可觅的只有贵阳城内“马家巷”和贵阳城北郊外的白云区“马家寺”。另,也有贵州学者指出,“马士英的花园宅邸,就在现在的马家巷。过去的马家巷是条专门前往马府的死胡同,马家巷也因此而得名。现在的马家巷,马府早已雨打风吹去,巷子被打通,一头连着毓秀路,一头连着黔灵西路。”(出自涂云林《老云岩的老故事 历史长河中的那些牛人》)

积极抗清壮烈殉国

马士英之所以“牛”,不止在于其“简历”漂亮,更在于他所在的时代是个风云变幻以至于真假莫辨的特殊历史时期,这种特殊性,甚至造成了马士英留在历史上的形象完全不一致。

《明史·卷308·马士英传》称其“为人贪鄙无远略,复引用大铖,日事报复,招权罔利,以迄于亡”。孔尚任《桃花扇》中的马士英更是活脱脱奸臣形象。

然而,顾诚《南明史》则评价“马士英固然不是救时之相,但把他列入《明史》奸臣传似乎过重。至于把他同阮大铖挂在一起称之为“阉祸”更是无中生有。”在《南明史》中描写到:清实录记载,顺治三年六月二十日,:浙闽总督张存任疏报:副将张国勋等进剿太湖逆贼,擒获伪大学士马士英、长兴伯吴日生、主事倪曼青。捷闻,令斩士英,其有功将士,所司察叙”。

在目前可查的历史资料中,马士英恪守明臣之职,积极抗清,清方档案证明,马士英曾经多次参加渡钱塘江攻余杭、富阳以及会攻杭州之役(见顾诚《南明史》),后被清军剥皮而死(1646年六月浙东兵败,马士英逃入四明山削发为僧,被俘就义)。对于南明来说,实属壮烈殉国。

“有气节”“更爷们”?

马士英之死,被当时他的政治对头东林党讽为“生怀瑶死怀草”,并在该党降清人士主导修撰的《明史》和其他野史中将马士英形象“抹黑”。然而,在咨询丰富的今天,不少网友也在各类贴吧中为其“喊冤”,甚至不少网贴以“痛惜”“历史阴谋”等为题,来分析曾经马士英为何“被黑”。

“马士英遍历封疆,对实务颇有才干。虽然不是什么奇才,但在明末士大夫们普遍无能的情况下,还是相当优异的。事实上,正是因为马士英的合格尽职,所以江南一直是未受农民起义军威胁过的世外桃源。”“他就算不是好人,也比批评他的人更爷们。”“与钱谦益等降清的东林党人相比,马士英至少还保存了一点基本的气节。”(涂云林语)在这些网贴中常见这样的评价。

而对马士英的另一评价,因时代更近也更具有参考价值。南明弘光两朝李清曾有《三垣笔记》卷下《弘光》,其中说:马辅士英初亦有意为君子,实廷臣激之走险。当其出刘入阮时,赋诗曰:“苏蕙才名千古绝,阳台歌舞世无多。若使同房不相妒,也应快杀窦连波。”以此诗喻明当时马士英处在重大选择时的无奈心态。

时间难以倒流,真相是否就弥散在历史中。关于马士英,贵阳人鲜有知晓,只有马家巷依然寂静自处。

历史典故、传说故事

1、“贵阳”名称由来

元、明两朝,贵阳称为贵州。这是古代治城最通常的命名。明成化初年,史料中开始出现“贵阳”的记载,但直到隆庆三年(1569年)三月丁未,程番府迁入贵州城的第二年,才正式更名贵阳。古代以阳、阴为地名者甚多,如江阴、洛阳等,不胜枚举。因(贵州)治城在贵山之阳而得名的说法是最可靠的。

2、贵阳的简称“筑”

最普通的说法,是因贵阳地区盛产竹子盛产竹得名。近代史家柴晓莲先生认为,贵筑县原称“贵竹”,“贵

筑”是由“贵竹”演变而来。明朝时,地方志中还有关于贵州产竹的记载。至清末、民国初年,文人还有以“贵竹”人自称者。王阳明有“贵竹路从峰顶入,夜郎人自日边来”的诗句。

3、贵阳的“关”

贵阳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明代,为了防范土著民族动乱及屯垦兵民潜逃回乡,在贵阳周边多设有关

隘。贵阳现有关隘遗址共15处,它们是:

(1)新添关,在今油榨街附近;

(2)图云关,在今油榨街东端森林公园内,原为通黔南、黔东南必经之路; (3)鸦关(又称老鸦关),在今贵阳市北面黔灵镇境内,可通四川; (4)凤凰关(又名大鹏关、大关)在今野鸭乡大关村境内; (5)蔡家关(响水关)在今贵州工学院校园内; (6)打铁关,在今花区黔陶乡打铁寨村;

(7)白沙关,为古代通修文的要道,在今白云区艳山红乡刘庄村; (8)百达关,在今野鸭乡龙泉村附近; (9)鹿冲关,在今大营坡万江小区境内;

(10)汤粑关,在今南明区云关乡境内,可通黔东南黄平县; (11)土地关;

(12)小土地关,均在今后巢乡境内; (13)北关,在今市中心黔灵西路,是征税关;

(14)南关,在今南明区新华路南明区医院处,是征税关。

4、息烽:崇祯皇帝御赐县名

息烽县人类活动历史悠久,秦朝时属新象郡且兰县,隋时属牂牁郡牂牁县。因地处黔中要塞,历来为

兵家必争,战火不断。公元1630年,明朝廷派兵平息水西,驻兵县境,筑坚城一座,崇祯皇帝赐名\息烽\,寓\平息烽火\之意。公元1914年,息烽正式建县。

息烽县地处贵州省城贵阳市北郊,与历史名城遵义接壤,区位优越,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山川秀美,历史积淀深厚,人文风情浓郁,集现代工业、城郊型农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旅游观光风景名胜、休闲疗养胜地于一体。现有人口25.48万,下辖4镇6乡,161个行政村,9个居民委员会。

5、修文的由来

修文县城起初叫龙场。龙场在明初属水西辖地。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贵州宣慰使奢香夫

人承诏广开九驿,龙场为首驿。崇祯九年(公元1628年)建龙场大城一座,奉明廷旨题名敷勇,三年建敷勇卫,始为卫城。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裁敷勇卫改修文县,改卫城为县城,龙场属至孝里一甲,民国4年(公元1915年)为中南区一保,21年置龙冈、阳明二镇。27年为龙场联保,30年建龙场镇,1953年改龙场镇为城关镇,1999年复改为龙场镇。

修文地名始于何时?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朱燮元征服水西安位后,奏请明廷于龙场设敷勇卫,卫领修文(扎佐)、濯灵(六广)、息烽、于襄(九庄)4个御千户所,这才有“修文”地名的出现。它比扎佐、六广的名称还要晚。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改敷勇卫设修文县,改卫城为县城,下裁4所,设至孝里(治县城)、崇义里(治扎佐)、信顺里(治六广)、仁和里(治息烽)。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析修文县为修文、息烽两县。修文县的名称自建县延续至今,已逾三百年了。故民国《修文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