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四年级下册全册音乐教案教学设计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9 0:01:3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听完后,组成七人一组(宜学生自由组合),并各自担任其中一角色,听音乐片段做即兴表演。

乐曲的结束音表示该乐曲的终止,因此,结束音一般地讲是稳定音,即主音。 像以前做的接龙游戏那样,头尾的音相接。节奏可以按自已的创作变化。 唱师生问好歌 学生边唱边表演

看着教材上的图,仔细听,什么乐器代表哪一角色,用线连接起来。(2)每人准备一张纸,边听音乐边画出童话音乐的过程图。这样以便听完后自己讲故事、做表演。

插放其中一片段,如最后彼得用绳套把狼套住→结束,学生根据音乐的情节发展,七人一组作即兴表演(或讲故事)。

二、复习表演唱《白桦林好地方》《红蜻蜓》 教材中的二首短曲选择“ ”还是“1”,两取一。为此我们可以在流畅的唱好曲调的基础上,试用“ ”或“1”,哪一个音有结束感就是该音。也就是从实践中试唱来选择,是非理性的。

注意按速度有序地进行,不要中间断裂脱档。凡接不上、接错音、断裂脱档者为败,看最后胜者是谁?

三、聆听《彼得与狼》

该作品采用朗诵和音乐交替进行的方式,并以富有童话色彩的故事性节展开,所以吸引学生聆听是不成问题的。但该作品演奏的时间较长。达20多分钟,因此复听一次,在一节课内是有困难的,所以在一节课内只能听一遍

小结:了解苏联儿童的童话故事及各类西洋乐器的音 四、选择结束音的练习

对四年级的学生不必讲调式的理论。这样试的结果,第一首的结束音是“1”,第二音的结束音“ ”。

五、曲调接龙练习

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含时间及学生情绪),可适当调控次数及形式。 六、小结: 师弹琴

第五课 风景如画

课时 第一课时 总节数 两节 教学目标

知识 音乐对大自然的描绘可谓美不胜收,它把人们引入丰富的想象之中。引导学生从《森林的歌声》

的乐曲声中听辨各种小动物、各种鸟鸣叫声等,以体验这种描绘功能,从中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情感 在演唱《小溪流水响叮咚》时尽情抒发对大自然的赞美,及其借景抒情表达对祖国、

对党的热爱。

重点 在欣赏《森林的歌声》过程中,记忆各段主题曲调的顺序,提高音乐记忆力。 难点 尝试一下用各种表现方法与手段,描绘以郊游为内容的自由命题音乐编创活动。 教具 电子琴、录音机、磁带、光盘、打击乐器 学具 节奏卡片

教学内容 教师调控 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一、组织教学

1.联想导入:我们每年春游、秋游,或假期随父母去旅游,在田野…… 二、聆听《森林的歌声》

1.设问:森林的歌声来自哪里? 回答问题

是孩子们的歌声?还是什么歌声? 请你想像一下? 2.要知道答案,请听器乐合奏《森林的歌声》。 聆听乐曲

3.讨论:有多少动物在歌唱?有几种主奏乐器?

试试你的耳朵灵敏度

复听《森林的歌声》。

可以自由结合制作音响,表现风景如画的大森林。 模仿回答

4.提出要求:看着教材中的三段谱例,①、②、③把乐曲的结构按顺序排列记录下来。 5.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环保意识,保护森林资源。 6.试试我们也来创作自己的“森林音乐”, 7.展示一、二幅优秀的画,并由作者(学生)

8.歌曲范唱(学生在作画时听过几次,已基本熟悉)。 四、表演《小溪流水响叮咚》

1.朗读《小溪流水响叮咚》歌词,要有感情、有诗意。以拟人化的第一人称角色来朗诵。 学生在作画时,教师播放歌曲录音二~三次,并巡视学生的作画,挑选优秀的作品。 自己讲解作品,尤其是借景抒情对人民对祖国的一片爱心

2.根据歌词词意,画一幅简笔图,几笔勾画,这幅图要有意境。有兴趣的下课再加工。 联想导入法

3.交流听后的感受。设境

有层次地为歌曲选择打击乐器并编配伴奏型。

4.学唱歌曲:(1)用2/4拍指挥图式学唱曲调。教师要随时提示学生结合自己的画面构图有意境地、有想像地唱曲调,句段分明,形象鲜明。 (2)在曲调熟练、有感情唱好的基础上,填上歌词。要求吐字清楚带有表情,是发自内心的歌唱。 5.表演歌曲。 唱师生问好歌 学唱时在教师指导下,可分为两部分学唱,先学唱第一乐段,其中第11小节可以改为“ ”,这样就避开切分奏(切分节奏在五年级学,因此在这里不必讲)。第二乐段的学唱,注意弱起,用指挥图式学唱,就能迎刃而解。在学唱曲调时,

以烘托优美抒情的情绪,描绘风景如画的意境及借景抒发对祖国、对人民的爱戴之情。

五、小结 师弹琴

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艺术的相同性

歌曲《西风的话》

教学目标:

1、通过音乐的对比,了解音乐要素对表现音乐的作用,感受秋天的不同色彩。

2、引导学生用自然舒展、抒情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西风的话》,启发教育青少年珍惜时光,热爱生活。

3、培养学生的聆听音乐,观察乐谱,表现音乐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体会音乐要素对音乐的表现作用。

2、用自然舒展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歌曲的抒情意境。 教具准备:钢琴 音乐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课前音乐:《在希望的田野上》(用音乐及秋景营造秋的氛围,创设意境) 提问导入:同学们,欢迎你们来到秋天的殿堂!你熟悉正在播放歌曲吗?知道它的名字吗?这首歌曲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秋季)歌曲中提到哪些我们熟悉的事物呢?(冬麦、田野……)它表现了怎样的情绪?( 喜悦的 热闹的)其实,秋天不光是收获喜悦的,秋天也是多情的,一起来欣赏一下歌曲《西风的话》。 二、赏“风 1、听录音范唱

提问:西风的话语是热情欢快的还是柔美抒情的呢?它表现了怎样的速度、力度? 2、再次欣赏,体会歌曲结构

师:根据歌曲情绪、速度、力度、节奏等等的明显对比来划分歌曲乐段,有的是一段体,有的是二段体,还有的是三段体,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西风的话》,感觉一下,这首歌曲的音乐结构。 2、划分乐句

师:师演唱歌曲,生感觉一下歌曲由几个乐句组成的呢? 三、唱“风” 美“风” 1、 按节奏唱旋律

(1) 观察四个乐句的节奏特点。

(2) 找出组成歌曲旋律的音符,组成音阶边做苛达伊手势唱唱。 (3) 视唱歌曲旋律,找出含有音阶上、下行的小节。 (4) 边划旋律线边唱旋律。 2、 唱歌词

(1) 用“u”模唱旋律,师纠正发声方法。

(2) 体会旋律高低与演唱力度的关系并记录下来。 (3) 按力度记号轻声唱歌词。

一遍师伴奏生轻声唱(纠正连线的唱法) 二遍提示换气。

三遍随伴奏唱,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最后一句的唱法。 四遍随师伴奏完整演唱。

(4)情感教育:年年岁岁,多情的西风去了又来,来了又去,看到了孩子们的成长和节令景物的变化,最后这渐慢渐弱的处理寄托了西风对我们的期望,似乎在提醒我们什么?(时光过得真快,请大家要珍惜时间) 3、声音对比

如果我们采用稍快的速度,较强的力度,明亮的声音演唱这首歌曲会是怎样的效果呢?(唱试试 引导学生去体会速度 力度对歌曲情绪的影响)歌曲情绪全变了,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要想把歌曲唱的有声有色,就得注意歌曲的什么?(速度、力度、旋律的起伏、演唱的音色)

四、作者介绍

这首好听的歌曲是谁带给我们的呢?(多媒体播放作者简介)《西风的话》是音乐家黄自创作的一首短歌。黄自是我国30年代重要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早年留学美国。回国后,在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任教,培养了许多优秀音乐人才,他是我国早期音乐教育影响最大的奠基人。 他的主要作品有管弦乐《怀旧》,清唱剧《长恨歌》,合唱曲《抗敌歌》,《旗正飘飘》,歌曲《热血》、《九?一八》,艺术歌曲《点绛唇》、《思乡》、《玫瑰三愿》等。 五、拓展

黄自老师通过歌曲来表现了深秋深邃悠远,余味无穷甚至带点淡淡忧伤的意境。还有很多艺术家也在通过自己不同的形式演绎着秋天。你准备如何表现你心中的秋天呢? 六、小结

秋天早已悄然来到我们的身边,让我们在贪婪品位秋天收获喜悦,多情醉人的同时,别忘了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你认为精彩的一面,老师期待着下节课见到你的作品,好吗?同学们,再见!

第四课时

一、聆听《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

1.演唱形式导入:同样是独唱,不同性别有不同声部的独唱,表现人民战士爱家乡爱哨所,男声的阳刚之气更为有劲,尤其是男高音明亮而富有穿透力、更显英雄气概。

2.欣赏歌曲《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感受男高音阳刚之声所表现的战士风貌。 3.复听歌曲,细致品味: (1)歌曲的内容。

?

(2)歌曲的表现力。

?为什么?

4.师生讨论,边讨论边听有关片段或教师范唱片段。

5.聆听歌曲。完整、全面地欣赏歌曲,激发学生学习革命战士的豪情壮志,爱家乡保江山。

6.小结:独唱的表现形式及其表现力。 独唱

7、请在课后,学唱一首赞美自己家乡的歌,并把它抄下来,下次我们大家来交流,也是各地音乐文化的大汇展。 三、教师小结本节课学习情况,下课。

第六课 摇篮曲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欣赏与“母爱”有关的艺术作品,感悟其中蕴含的情感,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

2、知识与技能目标:把握摇篮曲的音乐特征,用连贯、流畅、甜美、柔和的声音演唱《摇篮曲》

鼓励学生进行创作表演,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了解摇篮曲的音乐体裁 教学重、难点:

1、 装饰音(倚音)的唱法

2、 引导学生用连贯柔和的声音演唱《摇篮曲》 3、 节拍的强弱处理,八度大跳及高音的演唱 教学方法:

情境法 启发法 听唱法 才能展示法 探索实践法 教学准备:

1、 准备一些相关资料 2、 多媒体设备

3、 有关母爱的艺术作品 教材分析:

勃拉姆斯的这首《摇篮曲》是一首民歌风格的歌曲,作于1868年。它通过强弱拍节奏的起伏,来塑造摇篮摆动的形象。曲调优美抒情,语气安详平缓,细腻地勾画出一幅母亲对孩子亲切祝福的动人画面,也表达了人类最崇高的感情—母爱。这首歌曲虽为3/4拍,但作曲家巧妙地从第三拍起音,把节奏进行了细致的改变,将节拍的舞曲化性格化为内在的韵律,使音乐更富于徐缓的叙事语气,而适于语义。 设计意图:

本课教学是运用新课标中的新理念,以审美为核心,强调音乐实践,通过音乐作品渗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注重学生的内在感受,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兴趣,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去。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让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到良好的音乐氛围中。】 上课铃响后学生起立,师生用音乐相互问好: 1=C 2/4 1 2 3 4│5 ─│ 5 4 32│ 1─ ‖ (师) 同学 们 好!(生)老师 你 好!

【设计意图:把常规但枯燥的师生问好用音乐来代替,既组织了课堂,又做了简短的发声练习,体现了声乐课特色,一举两得。】 二、欣赏与感受

1、师弹奏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学生齐唱。

师: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每当你听到或唱起这首歌时,你的心情怎样?有什么感受?下面请同学来谈谈自己在唱这首歌的心情和感受。

师:是的,世上只有妈妈好,只有妈妈的爱是最伟大的,最无私的。古今中外许多的艺术家,都以不同的艺术形式来歌颂伟大的母爱。刚才我们唱的在这首《世上只有妈妈好》就是以优美的旋律来歌颂母爱,下面我们看看诗人和画家是如何来表现母爱的。 2、学生欣赏古诗《游子吟》及图片

师:在我们中国古代,有位诗人,在他50岁的时候写了一首歌颂母爱的诗,这首诗脍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