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音乐史试卷及答案 精品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23:45:4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黄山学院《中国音乐史》( 本 科)试卷(7)(时间120分钟)

试卷编号:

院(系) 班 姓名 学号 得分

一、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对的打“√“,错的打“×”) 装1.音乐起源于劳动( )。

--------------------------------------2.三分损益法是齐桓公时的相——管仲在其著作《管子?地员篇》中提出的乐律学理论,这是中国最早的律学理论( )。

3.“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出自《吕氏春秋?古乐篇》( )。 4.六代乐舞包括云门、咸池、箫韶、大夏、大濩、软舞( )。 5.《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选集( )。

6. 《楚声》是指战国时代,在楚国兴起的用楚国民歌曲调填词的专业创作并由屈原开始的骚体类作品的总称,在音乐上称“楚声”,也叫“南音”。 ( )。 订7. 八音分类法是指金石土铜,丝木匏竹( ) -------------------------------------8.《乐记》是《吕氏春秋》中的一篇。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音乐美学论著,它总结了先秦音乐美学的成果,具有较为完整的体系( )。 9.西汉的国家音乐机构——乐府( )。 10.“相和大曲”也称“大曲”( )。

二、填空(每题1分,共20分)

“相和大曲”也称“大曲”,后世称之为 ,相和大曲是在相和歌的基础上,经过线专业音乐家与文学家对其进行改编、加工而成的一种比较复杂的音乐形式。其特点---------------------------------------------------- 是: 、 、 三种艺术有机结合,是一种有器乐伴奏的歌唱,有乐器伴奏的歌舞,并有纯粹乐器演奏部分的综合性歌舞大曲形式。这是相和歌发展的最高形式。相和大曲的曲式结构由 、 、 、 四部分组成。组成大曲的每一小曲称作 。是大曲主体部分,它包括多段歌唱曲及每段后面的 ,其歌唱部分重于抒情、中速,大曲一般至少有2——8 。大曲中艳丽、抒情部分称作 ,其音乐婉转抒情,舞姿优美。 、 是大曲结尾部分,其速度比较快,一般采用较快的歌曲配合较快的舞步。 的音乐,大都紧张而热烈,“可能没有舞蹈与它配合”(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44页)。 构

成了乐句、速度上的对比,造成了曲式上的变化,但尚无一定呈示规律,乃是视乐曲需要而使用。

在相和大曲中, 的位置也不固定,中间放 ,有 ”之意;相和大

曲所用调式:主要有平调、清调 (即宫调、商调、角调在当时的俗称)三种。

三、概念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 清商乐

2. 百戏

3. 曲子

4. 自度曲

四、简答题 (每题15分,共30分)

1、 简述“五四”运动之前的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特征。

2、简述说唱音乐的发展。

五、论述题(每题20分,共20分)

1、简要论述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黄山学院《中国音乐史》(本科)试卷(7)答案(时间12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20分)

“相和大曲”也称“大曲”,后世称之为“汉大曲”,相和大曲是在相和歌的基础上,经装过专业音乐家与文学家对其进行改编、加工而成的一种比较复杂的音乐形式。其特点是:--------------------------------------歌唱、器乐、舞蹈三种艺术有机结合,是一种有器乐伴奏的歌唱,有乐器伴奏的歌舞,并有纯粹乐器演奏部分的综合性歌舞大曲形式。这是相和歌发展的最高形式。相和大曲的曲式结构一般是由“解”、“艳”、“趋”、“乱”四部分组成。组成大曲的每一小曲称作“解”。“解”是大曲主体部分,它包括多段歌唱曲及每段后面的“解曲”,其歌唱部分重于抒情、中速,大曲一般至少有2——8解。大曲中艳丽、抒情部分称作“艳”,其音乐婉转抒情,舞姿优美。 “趋”与“乱”是大曲结尾部分,其速度比较快,一般采用订-------------------------------------较快的歌曲配合较快的舞步。“乱”的音乐,大都紧张而热烈,“可能没有舞蹈与它配合”(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44页)。“解、艳、趋、乱”构成了乐句、速度上的对比,造成了曲式上的变化,但尚无一定呈示规律,乃是视乐曲需要而使用。 在相和大曲中,“乱”的位置也不固定,中间放“乱”,有“半终止”之意:最后放“乱”,有掀起全曲“高潮”之感。

相和大曲所用调式:主要有平调、清调、瑟调(即宫调、商调、角调在当时的俗称)线---------------------------------------------------- 三种,称为“相和三调”。但也有说包括“楚调”共四种调式,叫作“相和四调”。 三、概念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清商乐 东晋年间,随着国家政治中心南移,北方音乐文化也随之流入江南,并把汉、魏以来的相和歌、相和大曲与江南民间音乐相结合,由此而产生了一种新的音乐风格与形式——“清商乐”。宋郭茂倩在《乐府诗集? 卷四十四? 清商曲辞一》中说:“清商乐,一曰清乐。......其始即相和三调是也,并汉魏已来旧曲”。清商乐同时又是东晋、南北朝期间,承袭汉、魏相和诸曲并吸收了当代民间音乐发展而成的“俗乐”总称。 2、百戏 “百戏”又叫“散乐”,是流行于汉代宫廷和达官贵戚家中的杂技、歌舞以及各种民间武术的总称。后汉张衡的《西京赋》中曾对“百戏”的表演有非常具体、生动地描写,我们还可以从山东沂南汉、晋墓百戏画像中看到当时百戏表演的情况。 3、曲子 隋唐时代,一些经过劳动人民世世代代创造和提炼的民歌中一些好的曲调,经过文人选择、推荐、加工,并用新词配曲的音乐,叫作“曲子”。

4、“自度曲” 即根据新的歌词创作新曲调,叫作“自度曲”。 四、简答题 (每题15分,共30分)

1、①封建统治阶级的雅乐早已衰落,而且原来来自民间俗乐的雅部(主要是昆曲、

琴曲)也处于不断衰落的状况;②随着政治形势的发展,出现了大量反映当时生活的新民歌(包括一些早期的工人歌曲)、地方戏曲(即所谓的“花部”)和说唱音乐获得了更为迅速的发展,并增加了不少新的剧种和新的曲种,还自发的产生了初期的戏曲改良运动;③随着西方文化和近代西洋音乐文化的陆续传入,特别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发展,从20世纪初至五四运动前后,出现了大量有别于传统旧乐的学堂乐歌。随着学堂乐歌的传播,开始在一般民众中(特别是一些青年知识分子)广泛的介绍西洋音乐知识,这为中国近代新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衰落和城市经济的逐步繁荣,大量原来活跃在农村的民间艺人纷纷进入城市,使绝大部分主要流传在农村的说唱曲种、戏曲剧种不断在城市中落脚,不断走向职业化的发展。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中国的新音乐文化得到了全面的建设和发展。其中以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推动全面的“龙头”作用。由于普通教育的发展和城市革命斗争的影响,中国近

代音乐创作始终以各类声乐体裁发展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 2、京韵大鼓的形成和发展:流行于河北河间地区的木板大鼓与平津一带的清音子弟书合流而形成了所谓的“怯大鼓”,开始流传到平津一带,后来又结合北京方言的特点,并吸收了京剧等戏曲艺术在唱腔和表演方面的经验,增加了三弦、四胡等乐器作为伴奏,逐渐形成了京韵大鼓。在京韵大鼓的形成过程中,许多的艺人为京韵大鼓的形成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其中以白云鹏和刘保全做出的贡献最为突出。苏州弹词的发展: 陈遇乾的“陈调”——俞秀山的“俞调”——马如飞的“马调”——杨小亭的”小杨调”、夏荷生的“夏调”。 五、论述题(每题20分,共20分)

在乾隆后期,“三庆”班最先进京,随后“四喜”、“春台”、“和春”各班也相继进京,形成了所谓“四大徽班”进京的新局面。进京后,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广泛吸收昆腔、秦腔等声腔的剧目、曲调、表演方法,并容纳民间曲调,创造了以西皮、二黄为主的新腔—皮黄腔,初步确立了京剧的格局。京剧艺术的发展不仅深受时代所给于的种种复杂影响,而且还涌现出大量剧目和演员,声腔、演技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不少艺人为此起了奠基作用。著名的“同光十三绝”的第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名家和代表不同流派的宗师孙菊仙、谭鑫培、汪桂芬和旦角梅巧玲、余紫云等人,各以其艺术上的特色和成就,把京剧艺术推向成熟。尤其是谭鑫培:他号称“文武俱精,昆乱不挡”,善得采众长,改革创新,其所创的老生新腔悠扬婉转,韵味清醇,世称“谭派”,曾风云全国,当时有“无腔不学谭”之势,对后世的京剧各老生唱腔流派具有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