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16:00:3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程标准: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二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问题尤为突出。 2.内容

(1)农业: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

(2)工业: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

3.评价

(1)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 (2)失败原因:

①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②苏共提出的“20年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 ③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④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目的

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 2.内容

(1)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收到了一定效果。

(2)农业:采取了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

1

3.结果

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20世纪70年代下半期,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到时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1.原因

1985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2.措施

(1)改革从根本上触动了经济体制,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 (2)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3)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3.结果

(1)提出了“加速发展战略”,并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原本已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

(2)宏观决策缺乏可行的配套措施。企业自主权无法真正实行。

(3)由于经济改革陷入困境,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国内局势逐渐失控,最终导致1991年苏联解体。

1.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种评价合理吗?为什么?

合理。赫鲁晓夫一方面挑战着旧的经济体制,另一方面并没有彻底摆脱旧体制框架的束缚。

2.“新经济体制”与“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体制”是勃列日涅夫时期实行的,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只对其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新经济政策”是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对应的,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

3.“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是一幅反映苏联解体的漫画。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残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 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的主要论据是什么?

2

戈尔巴乔夫推行政治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歧途,导致苏联解体。

主题一 [研史料]

材料一 经济学者已经意识到苏联的经济发展一直是在走外延发展的道路,而现在外延增长的因素已经枯竭。因此,必须把转向集约化发展道路提上日程,必须依靠行政命令转向经济杠杆调控经济,必须重视已经开始的新科技革命等。当这些问题被提到苏共代表大会上时,只是讨论了一番,实际上,一切依然如故,毫无结果。

——摘自俄罗斯学者阿尔巴托夫关于20世纪70年代苏联的论述

材料二 1999年的最后一天,叶利钦(1991-1999年任俄罗斯总统)在辞职讲话中说:“我已经完成了我一生的主要任务。俄罗斯永远不会再回到过去,俄罗斯将永远向前迈进。”

——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

(1)材料一中有关苏共代表大会上经济学者的积极建议,仅仅表现为“讨论了一番”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2)二战后,苏联进行了哪几次经济体制改革?你认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向前迈进”的过程中应当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提示:(1)说明苏共领导层未能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改革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 (2)改革:20世纪50年代的赫鲁晓夫改革、60-70年代的勃列日涅夫改革、80年代中期以来的戈尔巴乔夫改革。关系:应该把政府的计划性和市场的自由性有机结合在一起。

苏联经济改革的历程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