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19:10:2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9-2020年高二语文登泰山记教案 教学目标
一、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二、指导学牛理清文章思路,体会写景特点。
三、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味形象而优美的语言 重点难点
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指导学牛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展开教学,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三、结合练习一的问题,达到教学目标二、三,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利用电视或电脑放映泰山风光与雄姿,并请去过泰山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登泰山 的。那么古人是怎样登山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姚鼐的《登泰山记》。
二、作者介绍(投影):
《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节奏推知句意。
2.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讨论,揣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 .
其阴——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
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遂至山巅——巅:顶峰,巅峰。 .半山居雾——居:停留。 .戊申晦——晦:阴历每月最后—天。 .极天云一线——极:尽,尽头。 .
绛皓驳色——驳:杂,错杂。 .尽漫失——漫失:模糊、缺损。 ..僻不当道者——僻:偏僻。 .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用,照。 .
3.指导学生准备理解课文内容,画出作者登山线路图,进行比较,行谁画得准确
四、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全文共有五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学生发言、明确。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二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2.讨论: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 明确:作者从泰安动身,西南麓(日观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峰,再循西谷到达极顶,其时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预的景物特点。
3.思路(板书)。
交 记 描 返 代 述 绘 记 泰 登 日 人 山 山 出 文 位 过 美 景 置 程 景 观
补 写 自 然 景 观
——循序渐进,一线贯穿——
纵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五、布置作业。
1.巩固重点字词,完成练习二。 2.背诵课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准确写出登山路径的?如何精彩描绘泰山日出美景的?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领略了泰山的高峻、雄伟,那么作者是如何登上这“五岳独尊”,又是如何精彩地描绘险峰之上那“无限风光”的呢?
二、精彩片段分析。
讨沦:1.第二段作者详写登山的过程要精读,说出作者的登山线路、写景特点。 明确:(板书)
先写:京师—→泰安,点明时间和节令 再写:山麓—→山顶 路程:四十五里(远) 石级:七千有余(高)
路线:中谷一西谷一山巅(险)
上
| 下 2.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画面。(板书)
色
日出前
彩
日出时
点染
日出后
3.全班齐读第三段,体会写法特点和感情。
总结:通过描写山顶所见景观和日出胜景,表达出作者的喜悦心情,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赞美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
4.找出文中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体会其特点和作用。
明确: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远
| 近
|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南诸峰的特点,更显出口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
三、写作特点。 讨论、交流、举例分析。 明确:
1.章法严明,剪裁得当。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进行烘托 3.用笔简洁,词语精当。 4.句式多变,用词灵活传神。 归纳总结:
本文无论从清晰的思路,还是简洁明净的语言,抑或色彩鲜明、生动的描景,都可见桐城派古文家锤炼语言的功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四、齐背课文,进一步体会以上特点。 五、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一第3题。
3.写一段冬季雪景,具体生动地写出景物特征。
2019-2020年高二语文石钟山记一 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归纳积累:鼓、殆、何、莫、发五个多义词的义项。
2.掌握:临、鸣、扣、适、向、识、考7个实词的意义及用法。 3.了解:苏轼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代表作。 能力目标
1.辨析名词作状语的现象,掌握其规律。
2.学习借记游以阐述自己的见解,把议论、记叙、描写和抒情有机结合的写作方法。 3.背诵课文。 德育目标
1.学习古人反对主观臆断、有疑必察的求实精神。 2.领悟文中阐明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1.课内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掌握5个多义词和7个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辨析名词活用。
3.学习本文带有考辨性质的游记既有驳论文的某些特点,又有一般游记的特点,二者有机结合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
1.介绍一些有关石钟山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如《湖口石钟山》、李渤的《辨石钟山记》及古代乐器在本文中的“钟磬”类。
2.继续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自学古文的能力。
3.运用提问、点拨、比较法,通过与《游褒禅山记》比较,理解课文的特点。 ●教具准备
图片、资料、录音机、投影仪或多媒体、投影胶片、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阅读课文,结合注释,了解大意,弄清文章结构,研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刚学习过的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不同于一般游记,其特点是即事明理,叙议结合。而苏轼的《石钟山记》在写法上同《游褒禅山记》有类似之处,不仅以说理透辟见长,而且以景物描写的形象生动见胜,行文缓急有致,抑扬顿挫,诙谐风趣。清人方苞、刘大櫆都认为这是“坡公第一首记文”。
二、听录音
1.轻声跟着录音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2.指名三人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蠡lǐ 聆líng 铿kēng 硿kōng 鹘hú 鹳guàn 罅xià 噌吰chēng hóng 窾坎kuǎn kǎn 镗tāng tà
“莫”通“暮”mù;“识”通“志”zhì;无射yì
三、挂出石钟山的彩色图画和地理位置示意图(多媒体演示更好) 1.提问:石钟山在哪里?为什么叫石钟山?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石钟山在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古名彭蠡湖,有南北二山,县城南边的叫上钟山,县城北边的叫下钟山。
石钟山由石灰岩构成,由于受地下水及江水、湖水的溶蚀冲刷。加上水位变化大,形成了所谓溶洞,“空中而多窍”,形如覆钟,当江湖之水浸灌洞内,涵淡澎湃,声如钟鸣。这就是石钟山的“钟形”“钟声”命名的原因。故叫石钟山。
作者带有考察研究的因素游石钟山,对他人有关石钟山命名原因的说法有怀疑,引出游山动机,经过游览解决疑问,并得到触发、感想。进行评论,所以本文以石钟山得名由来为线索,把记游、议论、描写三者紧密结合起来。
2.作者简介
同学们结合注释指出。
教师补充:苏轼在政治上同革新派王安石等意见不合,多次被贬官,当地方官时,做了一些有益于人民的事,如营建苏堤;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题材广泛,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
四、研习课文
提问:苏轼游览了《石钟山》,游山归来写下了历代传诵的散文《石钟山记》是何情、何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