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2 16:33:3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月光曲》教学反思
《月光曲》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它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兄妹俩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课文意境隽永、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无论是乐曲、意境、语言,都能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感悟体会,教学效果还不错。
一、从鲜明的形象中领略人格美。
贝多芬、穷兄妹俩两种人物形象鲜明突出。在教学中,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通过朗读品味人物的善良、人物心灵深处的美,让学生受到人格力量的陶冶。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钢琴家,在理解这一人物形象时,我让学生读课文资料袋中对贝多芬的介绍,以及他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月光曲》创作过程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贝多芬为穷兄妹弹奏乐曲这一故事中感受到贝多芬不辞劳苦,一心为民的精神,这是他创作的源泉。穷兄妹俩他们生活很穷苦,但对音乐的热爱,对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深深地打动了贝多芬,也打动了读者。指导学生充分朗读兄妹俩的对话,深切体会到穷兄妹俩相互关心、相依为命的亲情美。 二、从生动的语句中感受文之美。
《月光曲》的意境是非常美妙的,文中的句子的描写也是非常优美的。在教学中应强调学生朗读,以引导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优美。所以在教学第九自然段时,我指导学生抓住“水天相接”“微波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入情入境地反复诵读,读出句子所描绘的韵味来,并启发学生想象练说:“通过这些语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进而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海面由平静到波涛汹涌、乐曲由舒缓流畅到高亢激昂的变幻。此时,学生虽然没有亲耳聆听《月光曲》,也能通过朗读优美的语言文字,想象出《月光曲》优美的旋律。
三、从优美的乐曲中品味艺术美。
《月光曲》是世界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创作的经典音乐之一,它那优美的旋律倾倒了无数的音乐爱好者。文中,美妙的琴声让兄妹俩深深“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等句子都体现了《月光曲》的巨大感染力。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朗读体会了课文的意境之后,运用多媒体播放《月光曲》的音乐,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月光曲》的美妙;让学生配乐诵读;让学生切身体会《月光曲》的旋律,从而让学生感受音乐艺术无穷的魅力,让学生受到音乐美的熏陶。
当然,语文课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教学中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依赖的,任何一方皆不可孤立存在和发展,两者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语文教学注意人文性,但不能忽视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水乳交融。正如崔峦老师说:“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以教学中我在兼顾人文性的同时,也注意了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一)重视学法的引导与培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视学法指导,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需要,更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需要。要使学生从“读会”到“会读”,必须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分清课文中的事物和联想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所以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读文,再看图,找出哪些语句写的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写的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然后引导对比朗读:阅读课文,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失去了一大半的美)通过学生的比较阅读后教师总结:在阅读这类文章时注意分辨事物和联想,就能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接下来我利用课件出示《荷塘美景》短文让学生修改,给短文加上丰富的联想。修改之后同桌交流,全班交流,最后师总结:平时观察时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得具体,并能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学生不但体会了联想的作用,口头表达和习作也得到了训练。
(二)问题式教学是课程改革以来对课堂的一大挑战。激发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问题是创新的开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参与学习;带着问题去读书、思维、探究、交流,我们就应培养学生这样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在教学中,学生读悟第9小节,体会《月光曲》的意境美之后,我让学生回读全文,探究贝多芬的创作情感:贝多芬为什么会弹出这么美妙的琴声,是什么情感促使他弹出这么美妙的乐曲呢?请大家再次把课文读读,从文中的重点词语中找寻原因。抓住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课文,做到了整体思考,从细节入手,体会情感,感受真情。
(三)注意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形成。通篇设计在突出以读为主的学习活动的同时,十分注意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综合素养的整体形成。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说、思、悟、写,进行全方位的语文实践。
在教学中,基本达到了我预定的教学目标,读中悟情,同时进行了语言训练。但也有不足的地方:学生胆怯不敢说,因此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由于急于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朗读指导不是很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