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9 8:23:3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他有两大特征:一是年轻化,二是有文化。

网络是信息社会的一个标志,它具有开放、自由等特点,这些特点为网络语言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网络语言中,以网络流行语的影响为甚。本文所论即是对网络流行语的分析探讨。这些网络流行语的种类大致分为:网络自身生成的流行语,如“、斑竹、火星帖”等;网下生成再到网络上流行的流行语,如“”在银行里早就开始运用了,后来在网络上广为流行;源自生活的网络流行语,如“很黄很暴力”原是电视节目中的话语,后在网络上流行。从形式上看,网络流行语主要有谐音式,如“”是“就是就是”的谐音;拼音式,如“”是姐姐的意思,“”是哥哥的意思”;借用式,如“”是“ ”的意思,“有钱人终成眷属”是借用“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句话;笔误式:如“斑竹”是版主的笔误。当然网络流行语还可以现成的语句形式流行。网络流行语的生成与流行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网络流行语的生成和发展,反映了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文化特点。本文以从网络搜索的近年来网络流行语为例,对其进行社会文化分析。 一 、树异于人的先锋意识 在网络中,一些看似普通的词语却有着特别的意思。如“灌水”是发无聊帖子的意思;“抛砖、踢一脚”是跟贴的意思;“偶”是我的意思;“”是就是、就是的意思;“水蒸气、纯净水”是没有任何内容的灌水之意;“拍砖头”是批评某帖的意思;“路过”是随便看了一下帖子的意思。还有些流行语从形式上看就比较独特。如“弓虽”是强的左右部分、“”是对某些人的蔑称;“斑竹”是版主之意;“火星帖”是指经常能看到的离谱的帖子或话题。所谓的火星是指发这样帖子的楼主或者提这个话题的人在这方面比较“无知”,在一般人(泛指地球人)中算是“另类”,他们有可能来自火星。诸如此类的流行语还有很多。它们或是从现代汉语的现有词汇中引申出新的义项,或是创造出的新词新语。这些流行语的生命力姑且不论,但它们均体现了标新立异的特点,体现了一种先锋意识。这种树异于人的用法,还体现在一些句子中,以网络流行语为例,“我不是随便的人,我随便起来不是人”这一句是对“随便”的创新用法;“鸟大了什么林子都有”,这是对“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的创新用法,意指人的能力和名气如果足够大,就会有好的舞台供他(她)施展自己的才华;“有钱人终成眷属”是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变异用法,“情”和“钱”的一字之差,使得原句的境界全无。“一大学生最低奋斗目标:农妇、山泉、有点田”这句话源自“农夫山泉”的广告词——“农夫山泉有点甜”,后被改编成“农妇、山泉、有点田”,并借此理解为一个大学生的最低奋斗目标。“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可我却用它来翻白眼”,这是对本来富有哲理的一句话“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但我要用它寻找光明”的改编,改编后增加了幽默、戏谑的色彩。而“思想有多远,你就给我滚多远!”所体现的个性色彩则极为强烈。

这些富有个性的网络流行语之所以产生与快速流行,有其社会基础。网络在中国的发展速度很快。据统计,目前中国的网民人数已跃居世界第一。在网民构成上,“历次调查结果都显示,网民中-岁的年轻人最多,远远高于其他年龄段的网民而占据绝对优势。”[]和其他年龄层比较而言,年轻人思想活跃,喜欢新鲜事物,更喜欢追求个性,展示自我,崇尚创新,追逐时尚,往往不愿意接受现实生活中诸如一些语言规范的约束。开放自由的网络给以年轻人为主的网民群体提供了创造发挥的空间,为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提供了必然和可能。这是网络流行语流行的重要社会基础。

中国人的传统是关注规范,“无论在意见或行为上,传统中国人都有很强之避异趋同的

心理,也就是有很强的社会顺同的倾向。在现实日常生活中,中国人一向是尚同而避异,对循规蹈矩者大加赞誉,对标新立异者则不惜鞑伐。”[]在网络中,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没有现实社会中的等级之分,没有现实社会中的限制和约束。网络又是虚拟的,人们在创造、使用新的词汇、新的流行语的时候,具有更大的自由和空间,而不必太在意他人的评价。从上述流行语如“弓虽(强的左右部分)”、“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可我却用它来翻白眼”就可以看出,有些流行语是反规范、反传统的,具有叛逆性。 从社会心理层面分析,这也反映出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社会变迁中,中国人的社会心理也在发生着变化,传统中国人的民族心理倾向于内敛、谨慎,但上述流行语的流行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随着文化融合与现代化的发展,中国人的内敛、谨慎特点的弱化,个性和自我表现等特点的增强。这是因为“社会定向的性格有利于人们适应中国农业社会的传统生活,而个人定向的性格有利于人适应现代化的中国社会生活。”[] 二 、多元文化的接触

语言在发展演化过程中,随着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移民杂居等,会出现不同语言之间的借用、吸收现象。在网络中,也存在着语言的借用与吸收。 在网络流行语中,有些源自方言。如“顶你个肺”原来是广东方言,周星驰的电影里出现过这样的台词,而随着《疯狂的石头》这部电影的火爆,这句幽默的台词也随之流行。 恶搞文化,原来经日本游戏界传入我国台湾地区,成为台湾网络上一种特殊的文化。这种新兴的文化后又经网络传到香港、继而全中国。“恶搞”这个词也随着恶搞文化的兴起而流行。

除了方言成分的流行以外,网络上还出现了许多源于英语的流行语。如“”是“”的简称,晕倒的意思;“”是“ ”的意思;“”是“ ”的意思;“”是“, ”的意思;“”意思是“ ”;“”是“ ”的意思;“”是“ ”的缩写;“”是“ ”的缩写。这些流行语均来自英语,并作了改变,是对英语的变异使用。

这些网络流行语的大量出现,和网络环境的特点密不可分。网络环境具有开放性和自由性,它打破了空间的限制,使得不同地区、国家甚至全世界的人都能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这种特点为不同语言的接触、借用、流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并加速了这一进程。而基于这种基础生成的上述网络流行语,体现了多元文化彼此接触的特点,使得不同的文化成分可能为对方所吸收、借用,从而为新的文化形态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英语作为一种全球语言对网络语言、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网络中多元文化接触的影响在很多源自模仿英语的流行语中得以体现。如很多通过汉语拼音生成的流行语就是对英语形式的模仿:“、”是骂人之语;“”是变态的意思;“”是妹妹全拼的缩写 ;“”是哥哥全拼的缩写 ;“”是姐姐全拼的缩写;“”是弟弟全拼的缩写 ;“”是漂亮美眉全拼的缩写;“”是漂漂美眉的拼音缩写;“”是 的意思;“”是佩服的意思。 三 、社会心理的表达诉求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因此,语言这个表达系统,需要不断地发展与完善。而处于转型期的社会心理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化,这就有可能形成语言表达系统的缺位现象。也就是说,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已经形成了某种社会心理,形成了某种表达诉求,但是,在语言系统中暂时未找到合适的语言形式,从而形成大众心理需求与语言表达之间的矛盾。网络自由的环境和富有创造性的群体,使得语言系统中的缺位有可能迅速得到填补。如“顶你个肺”这句网络流行语表示惊讶、不满的意思,而更多的是表达了无奈。在汉语中,原来就有很多表示“惊讶、不满、无奈”的多种语言表达形式,但是《疯狂的石头》的热播,加之齐达内在世界杯上的以头顶人,让这句台词成为网络流行语。究其社会心理,是因为在现代化转型期,人们往往不再满足默默无闻的生活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在现代社会中勇于彰显自我,展示个性,这逐渐成为一些人追求的生活方式。就“顶你个肺”而言,语言系统中原有的表达

形式已经不能准确地表达其中包含的社会心理,故而形成了在语言表达上的缺位现象。“顶你个肺”这句极富有个性的流行语满足了人们的这种心理诉求,适时填补了语言表达的缺位,所以广为流传。赵本山春节晚会的小品几乎每年都会引爆几句流行语,其中“相当”一词已经成为年影响甚广的网络流行语。“相当”本是一个普通的词语,因为社会上明星甩大牌的现象屡见不鲜,爱慕虚荣成为社会上一些人的追求和特点,“相当好、相当贵”等便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他们的形象,这就给语言表达系统中“相当”增加了讽刺的意味,从而满足了讽刺爱慕虚荣的社会心理需求,所以流传甚广。 四、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人们创造了网络,网络反过来也影响着人,影响着个体的社会化。在过去,人们获得知识主要靠积累,而在网络流行的现代信息社会,人们获得知识主要是靠对信息的选择、分析、判断。在选择、接受的过程中,个体完成了社会化。 语言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工具。语言材料中往往承载着特定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伦理观。个体特别是青少年在学习掌握语言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受其影响。一些词语诸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等体现了不良的思想倾向,如果个体在频繁地接触这些词语时,就有可能潜移默化地受到其不良影响。 在网络流行语中,有相当部分是有益于语言的丰富与发展的。如“”在搜索的结果已经上亿,可谓广受欢迎,流行甚广。流行的原因之一在于这个词简洁、形象,可广泛运用于新闻等语体中,适应了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一些网络流行语有益于个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伦理观的形成,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网络流行语对个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伦理观的形成具有负面影响。如上述网络流行语中“”、“ 、”等词难免给人粗俗、没有涵养的印象,如果个体将其应用在现实生活中,则对其社会化有着极大的不利影响。再如年网络流行语中的一句——“有钱人终成眷属”,如果个体受到“有钱人终成眷属”的影响,将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再者,在网络流行语中,其中不少严格地说是错别字或语法不通的句子。像前例“ 、、、、”等流行语如果出现在学生的英语作文中,将严重影响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像“偶、弓虽、斑竹、、水蒸气、纯净水”等,像“水能载舟,亦能煮粥”这些对名句的别用现象,如果个体将其内化并加以应用,那么也将会严重影响其语文水平和语言能力。以网络语言写作的作文,如“昨晚,偶带着他滴到偶家来饭,那个在吃饭时一直向偶妈妈,那样子真是好,实在是让偶粉寒,偶粉稀饭她的话……”,[]这样文字让人不知所云,连作文老师都看不懂。更为严重的是,如果动则以网络语言特别是网络流行语与人交流,形成了个体的话语风格,就不仅会时常造成交际障碍,而且更易形成代沟。

如前所述,网民的主体是年轻人。过去他们获取信息、形成价值观念主要是通过学校、家庭有意识的教育、培养。在如今的网络社会里,青少年可以自己选择网络信息,选择运用网络流行语,这就对我们的传统教育提出挑战,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青少年正确选择、分析、判断网络流行语的能力。鉴于网络流行语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力,对其进行规范也是非常重要、非常必要的。我们要规范那些不利于语言健康发展的流行语,反对那些将民族语言异化的流行语,但我们也不能对网络流行语采取极端纯洁主义的态度,完全排斥网络流行语中对语言的创新使用,毕竟网络流行语中含有对语言发展有益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