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乐府诗题“歌”的音乐含义与诗体特征-最新年文档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2 3:42:1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汉乐府诗题“歌”的音乐含义与诗体特征

纵观汉乐府诗题,相较于《诗经》以篇首句为题的单一性,题目形式更加多元化。《诗经》一般是采取诗句的前两个或是前3个字,而汉代乐府诗题则更多的有着自身的特殊含义。我们不能简单的将其诗题中的“行”“吟”“歌”“诗”看做毫无实际意义。

本文重在对题名中含“歌”类作品的研究,以此为切入点,更加清楚地认识汉乐府的音乐特性和诗体文学性,从而为更好地解决汉乐府的相关问题打开一条新的思路。 一、汉乐府诗题的构成模式

基于汉代乐府诗今天保留下来的数量相对比较少,本文所探讨的汉乐府的范围主要是在郭茂倩《乐府诗集》的基础上,参照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所收录的汉诗。虽然这一范围或许并不完全等同于当时的界限划分,但是,我们相信在现有的条件下,这样的分类比较合理。

通过整理,发现汉乐府诗题的构成模式如下:

1.句首字诗题。与《诗经》命名方式相同,如《江南》《东光》《薤露》《蒿里》《鸡鸣》《乌生》《平陵东》《王子乔》《大风起》《枯鱼过河泣》《冉冉孤生竹》以及《郊祀歌十九首》。 2.“歌”字诗题。这一类比较复杂,又可细分为单名“歌”、复合词“XX歌”、“XX歌行”以及“XX歌辞”。

3.含“行”、“吟”、“篇”、“操”、“怨”等其它词语的题名。其中,含有“行”的题名占据了其中的绝大多数。 三者各自占有的比重不尽相同,第一类最少。同时,最后一类中时常含有前两类模式的变异形式,如《东门行》《西门行》《孤儿行》等,在首句之中加上了一个“行”字;而《长歌行》《艳歌行》《怨歌行》《满歌行》《伤歌行》和《悲歌行》这7首则同时含有“歌”、“行”。

3种题名在汉代呈现着纠缠交错而向前发展的态势。与《诗经》命名方式相同的诗时代较早,以“行”、“篇”等字为名的诗多出现于东汉时期,以“歌”为题的诗的构成则比较复杂,贯穿了整个汉代。从某种层面上来讲,3类模式之间存在着渐变的发展性,从句首字――歌/XX歌――行的一种演变。而在这一演变之中,“歌”的变化集中地展示了这一音乐文学的发展脉络。 二、“歌”字题目的音乐风格

乐府诗在中国古代各种诗歌体裁和诗歌品类中特殊而复杂,钱志熙先生认为:“乐府诗,顾名思义,是属于乐章的范畴。”①王运熙先生也指出:“乐府诗原是乐府机关配合音乐而演唱的歌词。”②班固《汉书?艺文志》中对歌诗的叙述:“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③“采歌谣”一语也很好的说明了汉乐府所具有的音乐文本特征。那么以“歌”为题的乐府诗又有着怎样的音乐风格呢?

单名“歌”的作品更多的见于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一书之中。这一称名,不排除其中的一些是由于时代久远,题名丢失,后代的整理者在对其进行整理的时候为之命名。但是,我们还需要注意到在汉代的史书中的一些记载,如“作歌曰”、“歌之曰”、“歌曰”的记载。通过对《史记》《汉书》和《后汉书》的粗略检索,“作歌曰”的记载7次,创作者多为贵族;“歌之曰”22次,主体多为百姓、闾里、天下;“歌曰”43次。可见,将其称名为“歌”具有一定的统一性。而这类的歌具备怎样的风格和特色呢?

乐府诗集中的《李延年歌》《乌孙公主歌》《赵幽王歌》《李陵歌》《广川王歌》《燕王歌》《广陵王歌》等在逯书中均称名为《歌》,然而这一题名形式上的区别却并未影响到二者的实质。这一类作品,往往是其自作,是一种对自我情怀的抒发,其演唱的场合多于内堂,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复合词的题名更多的倾向赞美、评价性的歌唱,且多无明确的作者。《平城歌》《楚歌》(《鸿鹄》)、《戚夫人歌》(《舂歌》;《诗纪》作《永巷歌》)、《画一歌》(《诗纪》说又作《百姓歌》)、《淮南王歌》(《民为淮南厉王歌》)、《卫皇后歌》(《天下为卫子夫歌》)、《李夫人歌》、《匈奴歌》、《离歌》(《诗纪》作杂歌,注云一作《离歌》)、《瓠子歌二首》《牢石歌》《黄鹄歌》《五侯歌》(《长安百姓为王氏五侯歌》)、《上郡歌》(《上郡吏民为冯氏兄弟歌》)、《华容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