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于怪诞不经中寻求和谐之美—论瓦列里·波波夫的《跳舞至死》-精品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0 21:00:0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于怪诞不经中寻求和谐之美—论瓦列

里·波波夫的《跳舞至死》

瓦列里·格奥尔吉耶维奇·波波夫是活跃在当代俄罗斯文坛的重要作家。他是俄罗斯小说家、剧作家和怪诞手法大师。1969年他出版了第一部小说集《比原来向南》,随后又出版了《这就是我》(1969)、《生活成功了》(1981)、《佩刀的

采蘑菇者》(1998)、《第三次呼吸》(2003)、《跳舞至死》(2012)等许多引起广泛关注的作品。他的作品曾获得过俄罗斯国内的许多奖项,其中包括“多夫拉托夫”最佳短篇小说奖(1993)、《新世界》杂志奖(2003)、别尔金奖(2004)等一系列有影响的奖项。他的许多中短篇作品被拍成电影,翻译成各国文字。

《跳舞至死》是一部自传性质的小说,讲述了一位作家父亲含辛茹苦、倾尽心力培养先天不足的女儿,最后却不得不面对女儿堕落、酗酒和死亡的悲剧。作品故事情节中既包含温情琐碎的家庭生活描写,又充斥着大量反常怪诞的场景,笼罩着神秘无奈的悲剧氛围。作品刻画了一组性格荒诞与精神扭曲的人物形象,从而生动有力地表现了怪诞的社会现实及人物的孤独与异化,深刻地反映出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难以沟通,无法交流的精神世界。著名德国批评家沃尔夫冈· 凯泽尔认为:“怪诞是一种结构,它的性质可以用一句经常向我们暗示的话来总结:怪诞是异化的世界。”[1]这部小说正是通过怪诞的场面与人物来表现孤独与异化。

尽管作家本人一再强调对“怪诞”这种表现手法的偏爱,在小说《跳舞至死》中也的确有许多怪诞反常的情节描写,但小说中“我”对女儿、对家庭无私的爱、竭尽全力的爱,以及对女儿的幸福及家庭和谐的孜孜以求,才是最令人感动的情绪。在怪诞、孤独这种令人窒息的氛围中对爱与和谐的执着呼唤是小说深刻的主题。这部小说于2012年获得了第八届

莫斯科彭内国际文学奖。

一、怪诞的场景、无奈的情绪、宿命的感觉

小说一开头就迎接新生命,这本来是无限喜悦的事情。可是,字里行间却弥漫着无奈的情绪,感觉不到对新生命的期待。相反,却有一种不祥之兆,一种宿命感让作家父亲,也就是小说中的“我”深感不安。“我”不想回家,不想见到妈妈,也就是孩子的奶奶,“我”独自躲在一个地方“伤心难过”,对新生命充满恐惧。“我找到一个两戈比的硬币,像那个年代流行的那样,希望预知一下命运。可硬币就是转不起

来,无论怎么努力都不行,真沮丧啊!”①或许,这转不起来的硬币预知了即将到来的小女孩的命运。

得知女儿出生的消息,爸爸和奶奶共同喝一杯。“为我们的新家庭成员干杯!你想祝愿她什么?……也许,该祝愿她幸福!哎,幸福到哪里找哟!”(36)奶奶对孙女儿的幸福如此没有把握。“激情,我想祝愿她有激情!”(36)父亲的祝愿在后来得到了应验,正是这命中注定的过多的激情毁了女孩的生活。

父亲打电话给孩子的爷爷,告知孙女出生的消息。爷爷提议:“给你女儿取名叫娜斯佳吧!为了纪念把我养大的姐姐。”(36)这之后,作者写道:“载着我的女儿在黑暗水流中前行的摇篮感觉到了第一次推动,把她推向未知的领域。”(37)这就是宿命感,是指命运之手的推动。奶奶知道孩子取名叫娜斯佳后明显不高兴,因为爷爷奶奶离异不和,所以后来奶奶没有照顾娜斯佳,而由住在彼得夏宫的外公外婆照顾。“一切都取决于这些小小的细节,特别是在生命的最初,哪怕是最微小的推动也意味着很多!”(37)命运之手真是魔力无穷啊! 接下来小说的文本中,多次提到这黑暗中命运之手的推动。当娜斯佳学习不好,父亲她的一段话更具宿命感:“那就是成为最优秀的人!如果我们做不到这一点……那我们就会看起来比所有人都糟糕。我们没有能力做平凡的人,也许,你已经发现了这一点?”(123)娜斯佳无法成为父亲那样最优秀的人,又无法做一个平凡的人,所以,她只好酗酒、堕落,死亡。这是她无法逃避的血缘的宿命:她祖父是优秀的育种师、父亲是出色的作家。她不优秀,就只有毁灭。宿命正是存在主义作家所描绘的人“被抛入世界”的特点:她被莫名其妙地植入这个身体,这个性格,这个历史情景,宇宙中的这个位置,这个属于她的宿命状态。这种宿命感使读者油然而生一种人的存在本身即毫无意义的荒诞之感。

母亲带着襁褓中的娜斯佳去公园散步时,遇到了一个奇怪的醉鬼,他扬言要掐死娜斯佳,后来又不知为什么惊慌逃走了。这情景很怪诞,预示着娜斯佳不祥的命运。

除此之外,怪诞还熔铸在小说其他诸多情节中。当娜斯佳严重酒精中毒,出现了精神分裂症状,被送到医院时,她的父亲母亲却接到了她公婆的电话,强邀他们去跳舞,而一起跳舞的居然还有那个助产士,正是她,没有保住娜斯佳女儿的性命。而这些人居然还一起跳舞,在娜斯佳刚住院的时候,这情节十分怪诞,难道跳舞是为了庆祝死亡?

小说最后,当娜斯佳去世,殡仪馆却找不到她的棺材,服务人员毫无责任心与同情心,找到棺材后声音中居然满是欣喜与调侃。这怪诞的情节,显示了社会人心的冷酷。

总之,小说中充满了怪诞的情节、无奈的情绪,以及宿命的感觉,表现出文本的整体性怪诞。尽管如此,读者还是能从字里行间感觉到浓浓的父爱,感觉到琐碎的家庭生活的细节与温暖,特别感知到“我”这个作家父亲对家庭和美的追求:“生活成功了,房间里什么都不缺,夫人健与美!”(134)

二、怪诞的人物、扭曲的精神与荒诞的性格

小说作者用怪诞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系列生理残缺与心理变态的人物形象。

小说的女主人公娜斯佳天生就是不完美的!她脸上有一块胎记,右眼有点斜,发育过程中“比同龄孩子矮一截”(57),后来还发现有脑部疾病。总之她生来不走运。从上小学起,她就总得两分。她性格古怪,独来独往,没有朋友。她性格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推卸责任,推说父母祖辈关心少,推说学校老师不公平等都是她常用的伎俩。 尽管父母亲费尽心机,提供各种条件,想让她有好的成绩,有幸福的生活,但一切都被她搞砸了。她爱上了小时候的玩伴,父亲好友的儿子吉姆,充满激情地爱,但吉姆却并不爱她。心灰意冷的她中学没毕业就怀孕打胎了,之后,糊里糊涂嫁给了并非真爱的小演员尼古拉。中学毕业后,就离开父母与染有毒瘾的尼古拉在彼得夏宫外婆的房子里一起生活。她养好多只狗,不收拾房子,把房子搞得又脏又臭。她酗酒,说谎,跟父亲编造她不存在的学业和各种高大上的工作。她是孤独寂寞的,或许,她不停地收留流浪狗的荒诞行为,就是为了缓解她的这一情绪吧。她渴望爱,同时又因为高傲拒绝父母亲给她的爱。

父亲是知名作家,对她要求甚高,教她钢琴、诗歌,与她一起读普希金与托尔斯泰。特意出远门给她买漂亮的练习本,出国为她买新衣,想方设法让她快乐。然而,这种“名门望族”氏的家教只强化了她的高傲自大。而这高傲自大与她不尽如人意的学业以及毫不努力的个性搭配在一起,就构成了她荒诞扭曲的形象:她既无法变得优秀,又不甘于平庸。所以,她只有酗酒。

她追求方方面面都比她优秀得多的吉姆,为了他偶尔的垂顾而怀孕,而欣喜若狂,为了他的冷落而彻底放弃自己。最后她因为酗酒综合症而只能坐在轮椅上。荒诞的是,即便是这个时候,父亲还没有放弃让她变得优秀的努力,还利用自己的关系去联系出版社,想让她翻译儿童作品。

最终,她死于酗酒造成的肝硬化,在非常年轻的时光里走完了充满激情的一生。

小说的男主人公“我”是个有声望的作家。尽管女儿还没出生时“我”有压力,有彷徨,可一旦看到女儿的小脸,女儿就成了“我”整个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