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复习重点复习过程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4 2:44:2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派”(Elementarism)。

风格派认为最好的艺术就是基本几何形象的组合和构图。所以认为线条和色彩是绘画的本质与要素,应该允许独立存在。并认为最简单的几何形和最纯粹的色彩组成的构图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永恒的绘画。风格派雕刻家的作品,则往往是一些大小不等的立方体和板片的组合。 代表作品:

荷兰乌德勒支住宅(书60,图3-3-3,61,图3-3-4,《初步》 ) 设计者:里特弗尔德 (2)构成主义: 第一次大战前后,俄国有些青年艺术家也把抽象几何形体组成的空间当作绘画和雕刻的内容。他们的作品,特别是雕塑,很像是工程结构物。这一派别被称为构成主义。

代表人物:马列维奇、塔特林、伽勃。

代表作品:第三国际纪念碑(书60图3-3-2)很像是工程结构物。

在建筑造型上,虽然风格派与构成主义派同样地坚持运用建筑的最基本要素---梁、柱、板、门、窗或各种结构构件来进行造型。但在手法上风格派比较讲究各部分与整体在构图上的平衡;而构成主义派,在构图上往往显得比较唐突、惊险或出其不意。由于风格派比较容易被接受,故又有国际构成主义之称,而构成主义则被称为俄罗斯构成主义。

表现主义派、未来主义派、风格派、和构成主义派等作为独立的流派存在的时间都不长,20世纪20年代后期,它们渐渐消散,但它们对现代建筑及其后的影响,特别是在思想上,还是相当深远的。

三、新建筑运动走向高潮----现代建筑派的诞生

1、现代建筑派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德国的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和法国的勒.柯布西耶为代表的欧洲先锋派(European avant-garde),又被称为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理性主义(Rationalism)、现代主义派(Modernism)、欧洲现代建筑派与国际现代建筑派(International Modern)。他们是现代运动的主力。另一个是以美国赖特为代表的有机建筑派(Organic Architecture)。

此外有一些派别人数不多但十分重要,如芬兰的阿尔托(1898-1976)那样的人物。他们在建筑观点上,特别是建筑与社会,和建筑与时代的关系上,赞成欧洲的现代建筑派,也参加了他们发起的CIAM组织,但在设计手法上则倾向于有机性。

2、现代建筑师们设计方法共同点:(设计方法见书63页末段)

(1)重视建筑的使用功能并以此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提高建筑设计的科学性,注重建筑使用时的方便和效率;

(2)注意发挥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的性能特点,例如,框架结构中的墙可以不承重,在建筑设计中就充分运用这个特点而决不按传统承重墙的方式对待它;

(3)努力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造出适用的房屋,把建筑的经济性提到重要的高度;

(4)主张创造现代建筑新风格,坚决反对套用历史上的建筑样式。强调建筑形式与内容(功能、材料、结构、构筑工艺)的一致性,主张灵活自由地处理建筑造型,突破传统的建筑构图格式;

(5)认为建筑空间是建筑的主角,建筑空间比建筑平面或立面更重要。强调建

筑艺术处理的重点应该从平面和立面构图转到空间和体量的总体构图方面,并且在处理立体构图时考虑到人观察建筑过程中的时间因素;

(6)废弃表面外加的建筑装饰,认为建筑美的基础在于建筑处理的合理性和逻辑性。

3、现代主义建筑的形式特征: 在20~30年代,持有现代建筑思想的建筑师设计出来的建筑作品,有一些相近的形式特征: (1)平屋顶。

(2)不对称的布局。 (3)光洁的白墙面。 (4)简单的檐部处理。 (5)大小不一的玻璃窗。

(6)很少用或完全不用装饰线脚等等。 这样的建筑形象一时间在许多国家出现,于是有人给它起了一个名称叫“国际式”建筑。50年代以后,更多地被称为“现代主义”,或“现代派”。 4、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

1928年,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建筑历史与评论家S.基甸等,在瑞士拉萨拉兹建立了由8个国家的24位建筑师组成的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 在1933年的雅典会议上,还提出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即著名的“雅典宪章”。自此,现代建筑派成为当时欧洲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由于他们着重于解决一般公众在生活上的生理与物理要求,采用新技术并着意于建筑空间与建造上的经济性,建筑风格摒弃历史传统与地方特点,以至其形式无论建在哪里都比较近似,因而被建筑评论家希契科克和建筑师飞利浦.约翰逊称为“国际式建筑“。

四、现代派建筑的代表人物 (一)、彼得·贝伦斯(1868~1940)

德国著名建筑师,工业产品设计的先驱,“德国制造联盟”的首席建筑师。他对德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是现代建筑史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 由他设计的透平机车间成为德国最有影响的建筑物,被誉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贝伦斯后期作品有圣彼得堡的德国大使馆、奥地利烟草公司等。1922~1927年任维也纳美术学院教授。

(二)格罗皮乌斯(1883~1969年)与“包豪斯”学派 1、设计理念

(1)主张革新,反对复古,建筑应随时代向前发展,不能从形式上追求风格。 (2)强调现代工业对建筑的影响,提倡走工业化道路,坚持装配化生产。 (3)具有不断前进的美学观,主张唯心的抽象艺术。

(4)设计思想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和社会主义特征,设计原则上把功能和经济放于最重要的位子。

(5)在建筑教育上从基本技术出发,让学生先掌握技术,在熟练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

(6)同时注重建筑的艺术性,认为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物质上的要求,还要满足精神上的需求。 2、格罗皮乌斯的贡献

(1)积极提倡建筑设计与工艺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讲究功能、技术和

经济效益。

(2)把大量光线引进室内,是当时现代主义建筑学派主张的现代功能观点。在总体布局上,为了保证阳光照明和通风,摒弃了传统的周边式布局,提倡行列式布局,并提出在一定的建筑密度要求下,按房屋高度来决定它们之间的合理间距,以保证有充分的日照和房屋之间的绿化空间。这些观点在格罗皮乌斯1929~1930年和H.沙龙等人共同设计的德国西门子城住宅区,40年代初和M.L.布劳耶合作设计的美国匹兹堡的铝城住宅区中都得到充分体现。

(3)他对建筑功能的重视还表现在按空间的用途、性质、相互关系来合理组织和布局,按人的生理要求、人体尺度来确定空间的最小极限等。这些观点充分体现在下述建筑中:包豪斯校舍,他在英国和E.M.弗莱合作设计的剑桥伊姆品登学院(1936),他和协和建筑师事务所同人设计的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1949~1950)以及西柏林汉莎区的高层公寓(1957)。

(4)格罗皮乌斯力主用机械化大量生产建筑构件和预制装配的建筑方法。他还提出一整套关于房屋设计标准化和预制装配的理论和方法。

(5)创立包豪斯学校,参加发起组织现代建筑协会,传播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对现代建筑理论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3、包豪斯 (1)概况:

包豪斯是一战后,由格罗皮乌斯接任”艺术与工艺学校”校长,并将该校与魏玛美术学院合并,成为专门培养工业日用品和建筑设计人才的高等学院, 简称”包豪斯”。以包豪斯为基地,20世纪20年代形成了现代建筑中的一个重要派别—现代主义建筑,主张适应现代大工业生产和生活需要,以讲求建筑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为特征的学派。包豪斯一词又指这个学派。 (2)包豪斯学派提倡:

1)客观地对待现实世界,在创作中强调以认识活动为主,并且猛烈批判复古主义。

2)主张新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全面认识生活,意识到自己所处的时代并具有表现这个时代的能力为原则。

3)强调现代建筑犹如现代生活,包罗万象,应该把各种不同的技艺吸收进来,成为一门综合性艺术。

4)强调建筑师、艺术家、画家必须面向工艺。

5)学生只有通过手眼并用,劳作训练和智力训练并进,才能获得高超的设计才干。

6)在教学方法上包豪斯认为指导如何着手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同时强调设计中的集体协作。

7)包豪斯在十多年中设计和试制了不少适宜机器生产的家具、灯具、陶器、纺织品、金属餐具、厨房器皿等工业日用品,大多达到“式样美观、高效能与经济的统一”的要求。

8)在建筑方面,师生协作设计了多处讲求功能、采用新技术和形式简洁的建筑。如包豪斯校舍、格罗皮乌斯住宅和学校教师住宅等。他们还试建了预制板材的装配式住宅;研究了住宅区布局中的日照以及建筑工业化、构件标准化和家具通用化的设计和制造工艺等问题。

包豪斯的设计和研究工作对建筑的现代化影响很大。

4、包豪斯校舍(1925年,书68,图3-5-2~3): 是格罗皮乌斯于1925年,为包豪

斯从魏玛迁到德绍而建的新校舍. (请参考书68~71) 包豪斯校舍的建筑设计有以下一些特点:(书70) 1)把建筑物的实用功能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

2)采用灵活的不规则的构图手法。不规则的建筑构图历来就有,但过去很少用于公共建筑中。格罗皮乌斯在包豪斯校舍中灵活地运用不规则的构图,提高了这种构图手法的地位。

包豪斯校舍是一座不对称的建筑,它的各个部分大小、高低、形式和方向各不相同。它有多条轴线,但没有一条特别突出的中轴线。它有多个入口,最重要的入口不是一个而是两个。它的各个立面都很重要,各有特色。建筑体量也是这样。总之,它是一个多方向、多体量、多轴线、多入口的建筑物。 格罗皮乌斯在包豪斯校舍的建筑构图中充分运用对比的效果。这里有高和低的对比、长与短的对比、纵向与横向的对比等等,特别突出的是发挥玻璃墙面与实墙面的不同视觉效果,造成虚与实、透明与不透明、轻薄与厚重的对比。不规则的布局加上强烈的对比手法造成了生动活泼的建筑想象。

3)按照现代建筑材料和结构的特点,运用建筑本身的要素取得建筑艺术。 5、代表建筑 (1)、早期:

1)1911年,法古斯工厂(书66,图3-5-1) 特点:(书67)

2)1914年,德意志制造联盟科隆展览会的办公楼。 (2)、中期:

1)1923年,包豪斯校舍

2)1928-1934年 他设计的一些公寓建筑得到实现。其中有达默斯托克居住区(1927-1928年)和柏林西门子住宅区(1930年) (3)、后期:

1)1949年 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 2)1957年 西德住宅国际展览公寓

(二)勒.柯布西耶(1887—1966年)

是现代建筑运动的激进分子和主将,是一个狂飙式的人物.

现代建筑大师,上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他与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组织了国际现代建筑协会。他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倡导者。 1、著作

1923年出版《走向新建筑》,这是一本宣言式的小册子,虽然观点比较芜杂,甚至互相矛盾,但观点明确,即激烈否定19世纪以来因循守旧的复古主义、折衷主义的建筑观点和建筑风格,激烈主张创造表现新时代的新建筑。 书中提出了住宅是“居住的机器”,他提出的“新建筑的五个特点”是:(1)底层架空,由独立柱支撑;(2)屋顶花园;(3)自由的平面;(4)横向的长窗;(5)自由的立面。

这些都是由于采用框架结构,墙体不再承重以后产生的建筑特点。勒·柯布西耶充分发挥这些特点,在二十年代设计了一些同传统的建筑完全异趣的住宅建筑。萨伏伊别墅是著名的代表作。 2、设计理念

(1)歌颂现代工业的伟大成就,主张建筑师从保守的学院派教条中解脱出来。

(2)住房是居住的机器,偏爱混凝土,提倡大规模生产房屋来解决社会问题。 (3)主张平面是关键,设计方法由内到外,外部是内部的结果。 (4)建筑形式:赞美简单的几何形体。

(5)了解罗马、希腊艺术,强调建筑是一种造型艺术,提倡简洁的几何关系。 (6)早期希望用理性方法来表现思想,主张寻找新的艺术准则,并接受了机器产品的启示。

(7)主张学习工程师的思维方法:工程师用几何来满足我们的眼睛,用数学来满足我们的理智,他们的工作简直就是美的艺术。 (8)前期偏重于理性主义,后期则转向浪漫主义。 3、代表建筑

(1)萨伏伊别墅(1928~1930年)书76~77,图3-6-1~3 这是采用框架结构的著名代表作。特点见书76。

(2)巴黎瑞士学生宿舍(1930~1932年)书78~79,图3-6-4~6。 (3)日内瓦国际联盟总部设计方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柯布西耶的建筑风格有了明显的变化,其特征表现在对自由的有机形式的探索和对材料的表现,尤其喜欢表现脱模后不加装修的清水钢筋混凝土,这种风格后被命名为粗野主义。在这个时期,柯布西耶的代表作品有: (4)朗乡教堂(1950~1954年) (5)马赛公寓(1947~1953)

**(勒.柯布西耶又是一个城市规划专家,他从事了大量城市规划的研究和设计,代表作品有印度昌迪加尔规划等。 4、关于现代城市和居住问题的设想

柯布西耶根据城市发展的历史和对巴黎市的调查研究,提出一个300万人口的“光明城市”设想方案。作者的观点在他的《明日的城市》(1922)中作了表达,后来又在《阳光城》(1933)一书中加以发挥:

(1)城市按功能分成工业区、居住区、行政办公区和中心商业区等。

(2)城市中心地区向高空发展,建造摩天楼以降低城市的建筑密度,使建筑物处在开阔绿地的围绕之中。

(3)认为城市道路系统应根据运输功能和车行速度分类设计,以适应各种交通的需要。

(4)主张采用规整的棋盘式道路网,采用高架、地下等多层的交通系统,以获得较高的运输效率,同时各种工程管线布置在多层道路内部。

(5)强调现代城市建设要用直线式的几何体形所体现的秩序和标准来反映工业生产的时代精神。

柯布西耶的城市规划思想影响深远。例如,在城市采用立体式的交通体系,在市区修建高层楼房,扩大城市绿地,创造接近自然的生活环境等原则,已被许多城市的规划全部或部分采用。具有代表性的实例有昌迪加尔规划、巴西利亚规划和巴黎德方斯区规划等。

[他不反对大城市,是一个城市集中主义者,他提出许多设想与措施,如高层建筑和立体交叉等。这些设想后来在世界上一些城市中已经得到实现。说明他的设想是有根据的。

二战后他被公认为4位现代建筑大师之一。是现代建筑最伟大的建筑形式给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