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说明1220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10:24:1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说明

一、考试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二)填空题(20空,每空1分,共20分)

(三)判断题(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对的打“√”,错的打“×”) (四)简答题(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 (五)分析题(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六)论述题(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二、请按照教学大纲系统复习,并关注以下知识点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如何培养自尊心、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上位学习和下位学习、先行组织者、试误说、韦纳的归因理论、气质类型理论、常见的学习风格差异、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格式塔学派观点、学习迁移的分类、如何在教学中促进正迁移的发生、斯滕伯格智力理论、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阿特金森-期望价值理论、迈克卡等人学习策略分类理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及资源管理策略的具体内容)、技能的分类、练习中的高原现象、加里培林智力技能形成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安德森知识分类理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显性与隐性知识、知识的表征、斯金纳强化理论与扇贝效应、习得性失助效应、桑代克理论、品德的心理结构、教师期待效应(罗森塔尔效应)、心理定势和功能固着、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巴浦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学习动机的分类、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双编码理论、教师角色探讨、学习分类、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问题解决阶段与影响因素、创造性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自我决定理论及德西效应、自我调节学习、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质的不同阶段。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在这些活动中形成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和进一步探索外界环境。其中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他们探究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显著标志是儿童渐渐获得客体永恒性,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它并非不存在。

2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的语言与概念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运算是指内部化的智力或操作。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获得的感觉运动行为模式,在这一阶段已经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具有了符号功能。开始能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情,心理表象是直觉的物的图像。但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把自己与外部世界区分开来,存在自我中心的特点,认为别人眼中的世界跟他所看到的一样,以为世界时为他而存在的,一切围绕他转。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开始接受学校教育,出现了显著的认知发展。认知结构已经发生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已经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但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应多做事实性或技能性的训练,去集中化是这阶段儿童思维成熟的最大特征。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人):命题运算阶段,儿童超越对具体可感知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个体推理能力得到提高,能从多维度对抽象的性质进行思维。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的运算就叫做形式运算。

2.如何培养自尊心:a. 重要感。觉得自己的存在是重要的和有意义的

b.成就感。能在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中表现出成就,而且能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 c. 力量感。感觉到自己有处理事务和适应困境的能力

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165页

实质: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任意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标准a.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具有实质性联系。 b.新旧知识的非任意的联系,即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

条件:既受学习材料性质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1学习者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2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3学习者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他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类型: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上位学习和下位学习(奥苏贝尔/认知同化过程):168页

a.下位学习:又称为类属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 b.上位学习:是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

先行组织者(奥苏贝尔/讲授教学的原则和技术):171页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能清晰的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设计组织的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概念上的固定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类属性的学习。通过呈现“组织者”,给学习者已知的东西与需要知道的东西之间架设了一道知识之桥,使他们更有效的学习新材料。 分类:陈述性组织者、比较性组织者 试误说

韦纳的归因理论:226页

归因理论强调认知的观点,其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韦纳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时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并将这四种主要原因分成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

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影响。1在内外维度上,将成功归因内部因素,会产生自豪感,动机提高;归因外部因素,会产生侥幸心理。 2在稳定维度上,将成功归因稳定因素,会产生自豪感,动机提高;归因不稳定因素,则会产生侥幸心理。 3在控制度维度上,将成功归因可控因素,会积极去争取,归因不可控因素,则不会产生多大的动力。

最基本的结论:1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会感到骄傲、自信,归因于任务容易和运气好等外部原因时,产生的满意感较少。 2付出同样努力时,能力低的应得到更多的奖励。 3能力低而努力的人受到最高评价,能力高却不努力的人受到最低评价。 要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为目标,教会学生形成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正确地认识失败、应付失败、不屈服环境的影响并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系统。

气质类型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