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四年级科学下册 摆 4教案 苏教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4 21:30:1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9-2020年四年级科学下册 摆 4教案 苏教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做出假设。

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能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摆动的次数。

3.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科学知识:

1.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则快。

2.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2.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体验合作、发现摆的规律的乐趣。 教学准备:铁架台、量角器、记时器、米尺、线若干、钩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我手心里握着一样东西,大家想看看是什么吗?

(教师松手,手心挂着一个简易的摆)问学生: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 板书:摆

2.教师:关于摆,你们知道些什么知识?(指名学生说说)

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摆,探究一下摆中有什么奥秘。(把课题板书完整) 二、 探究新知

1.让学生学会测定15秒内摆摆动的次数。

(1)教师:要了解摆的奥秘,首先,让我们来掌握一项本领,学会测定摆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那摆怎样才算摆动一次呢?

教师演示:把摆拉开一个角度,松手。同时讲解:摆摆到另一面,再回到开始运动的地方我们就算摆摆动一次。

(2)讲解如何使用秒表记时。

(3)教师与学生合作:测定讲台上的摆15秒内摆动的次数。教师同时指导,怎样减小误差。 (每组到老师处领一个摆,组内自行分工:记时员,操作摆的人员,记数员,记录员,汇报员。) (4)学生合作测定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 (5)学生汇报。 2.发现问题,作出假设。

(1)谈话:同学们,你们汇报的实验结果,各组的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基本上都不同,那为什么摆在相同的时间内摆动会有快慢?摆摆动的快慢究竟与什么有关呢?请同学们观察你们的摆,作

出你们的猜测。

(2)学生讨论,作出猜测。

(3)学生猜测,归结为摆的快慢与摆角的大小、摆锤的轻重、摆线的长短有关。(板书) 3.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1)教师:假设不一定是正确的,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证明。你们小组觉得摆的快慢与哪种假设最有可能有关,就作为你们研究的课题,设计一下你们的实验该怎么来做?并记录下你们的方案。 (2)学生讨论,设计方案。

(3)学生汇报方案, 相互评点各组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否科学,教师再提供参考意见,主要是怎样控制变量。

4.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1)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案,操作实验。 (2)汇报结果。

(实验结果可能会出错,研究同一课题的小组如果发生冲突,让大家找一找出错的原因) (3)教师问出错的小组,别人讲的是否有道理,有道理自己就再做一遍。 (4)汇总得出结论:摆的快慢只与摆线的长短有关。 5.研究摆摆动快慢的内在规律。

(1)分派任务:全班九组,每组选做一个15秒内正好摆动8、9、10、11.12.13.14.15.16次的摆。每次做的结果记录下来,便于修正。 (2)小组合作制作。

(3)制作完成的小组把摆挂到黑板相应次数的钉子上。 (4)观察挂在黑板上的摆,有什么规律?

(5)小结:摆的快慢只与摆线的长短有关;而且摆线越长,摆得就越慢;摆线越短,摆得就越快。 6.应用

(1)教师出示一只挂钟:老师的这只挂钟走慢了,那么我们怎样做才可以让它走准呢?走快了,又该怎么办?

(2)学生讨论、汇报。 (3)教师针对挂钟讲解。 三、总结交流。

(1)教师:这节课,我们又一次运用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研究了摆,你们获得了有关摆的哪些知识? (2)学生交流。 四、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摆的资料。 教学反思:

附送:

2019-2020年四年级科学下册 摩擦力的秘密 1教学反思 苏教版

终于上完了,我在心里欢呼着。心里觉得一下子轻松了下来,但又有些不太适应。虽然这段时间我吃不好睡不好,满脑子都是教学设计,但一下在停下来又觉得心里空荡荡的,一点也补充实。如果非让我做出选择的话,我还是希望能有机会再上一次公开课。虽然在准备期间非常的辛苦,但我得到的却比平时上课多了很多。真是收获颇丰。下面说说我对本节课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还希望,孙老师和各位科学教师多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 一、 设计回顾: 二、

《摩擦力的秘密》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摩擦力的秘密》一课教材时准备基本遵循“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收集信息,提炼事实——分析总结,形成事实(规律)——实践运用,深化事实”的步骤,来展开探究式教学的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有关摩擦力的秘密,更着重是想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在对比实验中向学生渗透变量控制的思想方法,去最终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但作为事实学习课型中的—规律学习,要求学生能自主探究并找到规律,然后应用规律。但《摩擦力的秘密》这课是所在单元的第四课,所以这课的学习应该是在学生对力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并且对力的方向、力的大小等力的要素初步的了解的基础上来探究的。如果没有前面如果没有前面几课的内容的铺垫和准备,让学生直接接触摩擦力那么对学生来说就缺少了必要的知识储备。因此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向学生揭示摩擦力的秘密的规律也就成了本课的一个大难点,虽然我们现在一再强调课堂教学中要淡化科学概念,但至少也应该让学生在上完课之后,对什么是摩擦力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一开始就设计了“夹玻璃球、用手抹桌子”等几个小游戏想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调动起学生在生活中关于摩擦力的切实感受和亲身体验。

二、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科学课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科学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并从中获取科学知识。因此,适当的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与怎样提出问题,就成为我本课教学的关键。只有既适合于学生知识水平及生活实际,又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及生活情趣的问题,才能产生有所收获的探究活动。

学生对摩擦现象既熟悉又陌生,平时并不能引起探究的欲望。针对这一问题我设计了几个小游戏。 例如:我设计了一个夹玻璃球的游戏,既贴近学生生活,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和本节课的知识自然的融合在一起,帮助学生感受身边存在的摩擦力,帮助学生们把在脑海里的朦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