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 自己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9 23:13:5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图说古代中国商业

——从《清明上河图》看古代中国商业经济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

我叫刘平,来自资阳市简阳中学。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网上曾流行这样一种穿越的梦想选择:“你梦寐以求的穿越是到中国古代哪个朝代?”结果显示:宋朝成为世人追捧的明星之一。宋朝,给了我们繁荣多彩和温情脉脉的追忆,犹如我的梦中情人,是我们最期待的穿越??由此,我选择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作为切入,展现北宋商业的繁荣,立足于宋,前瞻后顾,图说古代商业经济,把握当今世界脉搏。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目标、重难点和导学法、过程、反思六个环节对本课设计作简要说明。 一、教材分析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是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第三课,本课主要从商业发展的概貌、市场、城市三个子目介绍古代中国商业经济。依据新课标和教材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主要从横、纵两个方面分析本课教材。 二、学情分析

以教材分析为基础,结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我从学生的知识、经验、认知、心理四个角度进行学情分析,总结学生学习的优势和劣势。由此,(一)采用分层设问发挥学生优势,就最近发展处引导学生生成新的发展点。(二)通过情境体验、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扭转学生劣势,让师生互动碰撞共享发展成果。 三、导学目标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目标的确立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本着这一思想,结合学生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制定如下三个层次的多维目标。

层次一:通过情境体验和史料分析,了解古代商业发展概貌;学习和运用论从史出的

方法;体会古代商业发展的艰辛历程。

层次二: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辩证质疑,理解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规律及特点;

掌握归纳历史事件特点的方法;领悟商业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层次三:通过师生互动,穿越体验,感怀古代商业发展成就,理性分析经济现象,产

生积极参与社会发展的豪迈激情。

四、重难点与导学法

【重点】1.从多种角度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

1

2.掌握古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市”的发展演变。

【难点】1.理解古代中国“市”在时间、空间上限制的突破与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

2.归纳古代中国商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依据及突破】新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概貌,了解古代商业发展特点。”商业发展的相关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市"的发展具有标志性,最能体现商业发展概况。学生往往认识不全,因而选用表格形式帮助建构商业发展的知识体系,以突破重点。此外,学生对特点的理解一般停留在表面,不能多层次、多角度的认识。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为学生知识的建构提供多方面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学生的意义建构,实现对难点的突破。

【导学法】针对以上分析,我主要预设三种导学法:(一)实践活动法:意在激发兴趣;(二)情境式导学:引导学生神入历史;(三)探究式导学:实现“共生效应”。 结合以上四方面的分析,我的整体设想是:

打破教材体系,进行知识重组。(一)力图以《清明上河图》为线索贯穿课堂,把零散的知识有序串联。(二)力图用情景式导学法,通过整体和局部等多种视角的转换,带学生神入历史。(三)力图围绕四个环节(即:1.生生互动极目远眺城市发展2.师生互动身临其境市场变迁3.学生主动切身体验“回到宋代做商人”4.情感升华蓦然回首感悟商业文化遗产。)始终践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从而重点突出商业经济中的三个核心要素“城”“市”“人”,具体如下:

五、导学过程(用时40分钟)

第一部分:课前探究:导学小组为单位,课前探究“宜宾李庄古镇的由来”写成一百字左右

导游词。(教师课前批阅评价)

【设计意图】意在通过学生课前探究,了解草市、市镇的演变,提高学生收集历史资料,创造性再现历史的综合能力。并为课堂生生互动和展示身临其境“草市”环节做好准备; 第二部分:视频导入:(用时2分钟)

【设计意图】选用电子版《清明上河图》导入,有利于激发兴趣,让学生初步感受北宋汴京城的繁荣景象。 第三部分:合作探究

过渡:(一)徐徐展开《清明上河图》从整体视角,极目远眺北宋汴京城(用时5分钟)

2

众说纷纭“话”城市: 此部分设计两环节

小组竞赛“绘”城市:

【设计意图】意在通过视频带学生神入历史,然后结合教材进行生生互动,绘制表格,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城市发展历程,逐步培养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最后,教师总结表格并结合以下材料点拨古代中国商业城市变化规律,进一步深化认识。

过渡:(二)画卷慢慢拉近局部视角,仿佛身临其境,闯入城里的“市”(用时12分钟) 【设计意图】该部分是本课重难点,我的基本策略是:将史料导学和探究式导学相结合,通过连续设问,引导学生解析史料,实现师生互动。

1.(想一想)根据以下三则材料思考:宋朝 “市”的特点? 2.(填一填)看书填表:认识宋朝前后 “市”的管理?

【设计意图】意图通过史料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市”的发展概况,掌握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3.(议一议)史学争鸣:唐朝到底有没有夜市?

【设计意图】呈现两则看似矛盾的史料,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欲,通过启发学生(材料作者生活的时代)平衡认知冲突,实现知识的重新建构。从而理解古代中国 “市”在时间空间上限制的突破与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

过渡:回到《清明上河图》的市场画卷:城外远方,展露乡村“草市”。(展示4分钟) 【设计意图】该部分知识较为简单,教材要点完整,符合学生认知,设计学生课前围绕“李庄古镇的由来”自主探究,课堂上导学小组展示成果,组间互评,总结市的发展特点。 过渡:(三)《清明上河图》继续展开学生切身体验水上商船络绎不绝,街上行人来来往往,仿佛已成为其中一员。(用时10分钟)

【设计意图】该部分是本课教学重点。让学生依据以下三则材料和教材知识,首先形成对中国古代货币、交通、商品演变情况的初认识。然后 以“回到宋代做商人”为主题进行情境体验,带学生再次神入历史,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认识某一时期商业经济发展概况的方法,举一反三,突破对古代中国商业经济发展概貌的整体认识。最后教师评价总结点拨商品、货币、交通的变化特点。

过渡:(四)回望过程:从极目远眺、身临其境到切身体验、蓦然回首,只见《清明上河图》这幅繁市盛景,共500多个人物,成为贯穿古今商业的不竭动力。(用时5分钟) 【设计意图】结合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商人的评价,创设问题情境,引出学生在生活中对

3

商人的初认识:无奸不商。然后一看先秦富商弦高:智退秦军的爱国情怀。二看明清商帮勤劳节俭的致富理念,三看中国古代商人诚信为本的经商之道。通过三看商人,再次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商人,感悟商业文化贡献。“大江东去浪淘尽,黄沙漫漫人已无”,时代在变,一切在变,亘古流传的唯有商人那不畏艰险,勇于开拓;勤劳节俭,诚信为本的精神文化遗产------但在重农抑商的古代中国,商业经济并不占主导地位,仅仅是农业经济的附属。从横向来看,他也没能像西方一样打开工业文明的大门。 《三》知识小结,凸显主题:(用时2分钟)

【设计意图】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合并表格,帮助学生建构商业发展的知识体系。横看体现每个朝代商业发展的概貌,纵看展示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纵观表格,宋朝可谓是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史上的分界点。正如费正清所说:“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商业革命。”《清明上河图》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 六、导学反思: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即:以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发展为中心,践行“理论联系实际”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两个基本点,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指导!谢谢!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