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城市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4 13:31:0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着力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城市

发布时间:2011-8-1 信息来源:

作者:李乐成

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鄂西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宜昌是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所在地,是世界最大的水电能源基地,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在鄂西圈中,宜昌3A级以上景区占44.2%,游客接待量占23.4%,旅游总收入占32.2%,三星级以上饭店占29%,旅行社占30.5%,注册导游占48.9%。要按照全省“一江两山”旅游发展总体部署,整合旅游资源,优化旅游布局,打造旅游精品,提升产业层次,着力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城市,实现宜昌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的跨越。

一、坚持规划先行,明确发展定位

精心编制发展规划。按照“保护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原则,高起点编制《宜昌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规划》,配套编制旅游、文化、交通、林业、环保等8个专项规划,进一步优化全市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布局。把规划纳入法定程序,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坚持以规划为龙头,引领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确立发展定位。紧紧依托三峡旅游这一核心品牌,围绕“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目标,加快把宜昌建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城市,打造成三峡旅游龙头。力争到2012年,年接待游客1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80亿元,分别比2008年增长80%、180%;森林覆盖率达到60%,空气优良天数占比保持在95%以上,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120亿元。到2020年,年接待游客4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00亿元,分别比2008年增长3倍、7倍,旅游业成为全市重要支柱产业。 二、坚持项目驱动,打造旅游精品

着力推动项目建设。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和东部沿海产业转移机遇,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千方百计争取国家项目,引进市外项目,激活民间项目,以项目大突破推动旅游大发展。切实加强旅游项目库建设。目前,全市入库项目261个,规划总投资1100亿元,其中交通基础设施项目62个,规划投资510亿元;文化旅游建设项目158个,规划投资455亿元;生态建设项目41个,规划投资144亿元。近期,我们将抓紧启动平湖半岛综合开发、三峡游轮集散中心等125个重点项目,规划投资402亿元。今年,全市在建旅游项目35个,总投资108亿元;拟开工项目30个,投资122亿元。计划全年完成旅游景点建设投资20亿元以上。 着力打造精品景区。以三峡大坝景区为龙头,推动旅游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向核心景区和精品景区集中,把以三峡大坝、三峡人家等为重点的核心旅游区建成中国顶级、世界一流的旅游景区。充分发挥核心旅游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联动打造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昭君故里文化旅游区、清江民俗风情体验旅游区、三国文化主题旅游区、柴埠溪后河原始生态健康旅游区、嫘祖故里生态旅游区6大精品板块,构建“1+6”旅游发展格局,塑造宜昌旅游精美名片。力争通过五至十年努力,全市5A级景区达到8个、4A级景区达到22个。

着力打造精品产品。集约开发漂流旅游,加快建设“中国漂流之都”。积极发展攀岩蹦极、越野探险、龙舟竞技、户外拓展等特种旅游。深度开发森林生态、地热温泉资源,发展夏季休闲避暑、冬季养身保健等特色产品,形成多层次、多品种旅游产品组合,进一步丰富宜昌旅游生态文化内涵。

着力打造精品线路。重点培育高峡平湖三峡精华游、环坝双神游、两坝一峡游、清江风情游、屈原昭君神农游、三国遗迹游、都市休闲游等七条三峡旅游新干线,形成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吸引力的精品旅游线路,推动宜昌旅游由观光型向复合型转变,彰显“三峡宜昌、宜人之城”的魅力。

三、坚持机制创新,培育市场主体

不断创新旅游投资融资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拓宽旅游投资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建立政府投融资平台,成立宜昌三峡旅游投资公司,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广泛吸纳社会优质资本,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引导各类资本投资旅游项目开发经营。

不断创新市场主体培育机制。探索旅游景区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推进旅游景区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支持旅游企业通过联合、重组、上市、兼并等多种方式做强做大,力争通过3年左右努力,有2家旅游企业上市。组建宜昌三峡旅游集团,整合旅游要素资源,推进港口、航空、汽车、游船、景区、旅行社、饭店等一体化经营。着力引进国内外优强旅游企业,参与宜昌旅游资源开发,提升宜昌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强旅游产品营销,吸引国内外知名旅行社组团来宜游览观光。

不断创新区域旅游联动机制。充分发挥三峡旅游品牌优势,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合作,形成国际国内旅游网络。加强三峡旅游区域合作,搭建政府、社会、企业多层次合作交流平台,实现区域资源共用、线路共建、市场共育、品牌共创、利益共享,建设三峡无障碍旅游区。加强与鄂西圈内城市合作,统筹旅游产品开发,积极推动“圈内”旅游“一票通”。 四、坚持以人为本,提升服务功能

加快完善交通体系,满足游客快旅慢游需求。充分发挥宜昌区位优势,积极利用国债、地方债、重大专项等资金,加强公路、铁路、港口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辐射鄂西圈乃至三峡区域的立体交通网络,建设三峡旅游集散中心。加大要素投入力度,改造升级三峡机场,增加航线航班,鼓励包机旅游,建设区域性国际空港。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游船公司到宜昌注册发展,建设三峡游轮基地。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实施岸线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建设长江三峡风景画廊,打造中国内河游轮旅游目的地。

加快完善服务体系,满足游客多样化消费需求。适应休闲度假旅游发展需要,加快建设一批度假型、商务型、会议型星级酒店,力争到2010年建成五星级酒店2家。加强旅游名镇、名村建设,完善旅游城镇接待服务设施。大力开发三峡和巴楚特色餐饮,打造一批餐饮名店和特色街区。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内涵,展示三峡文化魅力,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使旅游成为文化的载体,文化成为旅游的内核。

加快完善城市功能,建设鄂西圈旅游综合服务基地。突出水电旅游名城特色,全面实施城市总体规划,拓宽城市骨架,完善服务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旅游综合服务水平,把宜昌建成宜居宜旅宜业城市。加快启动平湖半岛旅游综合服务区建设,开发文化休闲娱乐项目,把平湖半

岛水域建成三峡“维多利亚港”。大力开发城郊生态农业观光游,以旅游发展带动城乡一体化。 作者:宜昌市人民政府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