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灾害防治复习参考资料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2 4:14:2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森林综合防治课的复习参考资料

森林火灾:是指失去人为控制,在森林中自由蔓延和扩展,达到一定的面积,对森林生态系统和人类造成一定危害和损失的林地起火。 计划烧除(营林用火):是指按照预定方案有计划地在指定地点或地段上,在人为控制下,为达到某种经营目的而对森林可燃物进行的火烧。因多用于营林的目的,所以又称营林用火。

低强度火烧,又称规定火烧。高强度火烧,又称控制火烧。 森林防火:指防止森林火灾发生和阻止森林火灾蔓延的一系列的行政和群众性的工作和措施。这个工作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森林火灾的预防,二是森林火灾的扑救。

森林防火学:研究森林火灾发生、发展基本规律(原理),系统阐述森林防火、灭火、用火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是进行森林防火工作的依据和专业基础。

可燃物特征:取决于可燃物的燃烧性质,是由可燃物的物理性质(负荷量、大小、紧密度、连续性、含水量、发热量)和化学性质(油脂含量、可燃物气体含量、灰分含量)来决定。

可燃物类型:是占据一定时间和空间的具有相同或相似燃烧性的可燃物复合体。

我国对可燃物类型共划分13种,为:兴安落叶松、樟子松林、云冷杉林、阔叶红松林、蒙古栎林、山地桦树林、油松林、马尾松林、杉木林、云南松林、常绿阔叶林、竹林、按树林。

火灾季节:是指某一个地区在一年中森林火灾出现的季节或时期。 主

要特征:降雨量很少、空气湿度低、干燥、风大。

林火行为:指森林可燃物从被点燃开始到发生发展直至熄灭的整个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现象和特征。 1、

什么是燃烧、森林燃烧和燃烧三要素?

燃烧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可燃物与氧化合放热发光的化学反应。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可燃物、氧气和一定的温度。 2、

森林燃烧的基本过程要经历哪几个阶段?

预热阶段:预热阶段是燃烧前的物理学过程,包括可燃物自身温度的升高与水分的蒸发。

炭化阶段:炭化阶段是燃烧前的化学过程(热分解过程),产生大量可燃性气体。

燃烧阶段:燃烧阶段属于链式的氧化反应与热光化学过程。 熄灭阶段:温度下降。 3、

什么是森林燃烧环?简述森林燃烧环的基本结构?

森林燃烧环:是指在同一生态系统内,可燃物类型、火环境、火源条件相同,火行为基本相似的可燃复合体,是林火管理(森林防火)的基本单位。

4、什么是森林火源?森林火源划分几个类型?

森林火源是来自森林外界,能够为林火发生提供最低能源的现象和行

为的热源统称。可分为天然火源和人为火源(烧荒、玩火、烧桔秆、外来火源等)。

烟尘:指烟雾、焦油和挥发性有机物质的混合物。颗粒大小在0.01--60?m之间。

抗火树种:主要指对林火具有较强抵抗能力的树种。如:棕榈、火力楠等。

耐火树种:是指树木火烧后仍具生存能力的树种。如:樟树、檫树、桉树等。

防火树种:指既抗火又能耐火的树种,一般选择当地生长的落叶较齐的阔叶树或常绿阔叶树。如:水曲柳、木棉、桤木、柳树等。 1、

火在改变土壤环境中的作用?

在冷湿生态条件下,采用火烧能增加温度及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加速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提高森林生产力。

在沼泽及高寒地区,定期火烧不仅泥炭土壤环境会改变,而且土壤肥力能提高。

在冻原地带,采取火烧会使永冻层下降,扩大森林分布区。 2、

火对积雪和融雪的影响?

高强度小面积的火烧因死林木呈块状,造成一定的积雪空间,增加积雪。

低强度大面积火烧烧死部分林木,也可创造一定积雪空间。 低强度小面积火烧对积雪没有影响。

高强度大面积火烧因林地空旷风速大,不利于积雪。

火烧后,树干和地面烧焦变黑,增加了辐射量,加速了融雪速度。 3、

火对野生动物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直接影响:火焰能直接烧伤或烧死动物;高温辐射使野生动物致死或致伤;高温气流和高温烟尘使野生动物致死或致伤;烟雾影响野生动物的行为,造成死伤。

间接影响:改变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如蟑螂、蟋蟀等喜荫昆虫不见,喜干燥和喜光的蚂蚁、蝗虫返回火烧迹地。);改变野生动物食源(如成熟针叶林火烧后,喜食地衣的驯鹿数量减少,而演替起来的草本植物是麋鹿的食物。)

影响野生动物的种间关系(如温哥华岛上的蓝松鸡生活在高山森林里,其捕食天敌是貂;而火烧后迁移到山下,其捕食天敌变成了浣熊。) 4、林火中烟尘的危害?

烟尘对林火扑救人员的生命威胁极大。

烟尘降低空气能见度,给空中飞行和高速公路交通带来不便。 烟尘直接影响光照的数量和质量,直射光少,散射光多。

烟尘含量少时,降低植物光合作用效率;含量大时,可造成急性中毒和组织坏死。

稳定因子:随时间变化,不随地点变化,对林火预报起长期作用的环境因素。如:气候区、地形、土壤。

半稳定因子:随时间变化,随地点变化不明显的相对稳定的环境因子。如:火源、大气能见度、可燃物特征。

变化因子:随时间变化和地点时刻变化的环境因子。如:可燃物含水

率、风、空气温度、湿度、降水、连旱天数、雷击活动。

防火线:用机械、火烧、化学药剂或其他方法清除森林可燃物后形成能阻止林火蔓延的地带。

绿色防火工程:利用森林植物之间的抗火性的差异,以难燃的树种组成林带阻隔林火蔓延。

森林防火通讯网:利用现有有线电话和无线电话及微波中继线,在林区不同的点位交织成通讯网络,以完成森林防火信息传递、火情报警、调度指挥等任务。 1、

林火预报的概念和类型?

林火预报是根据天气条件、可燃物状况、火源条件、地形等的变化规律,对森林火灾发生、发展及森林危害程度进行预测和预报的技术措施。

林火预报的种类:(1)火险天气预报:预报天气条件引起火灾的可能性。(2)林火发生预报:综合考虑天气条件变化,可燃物干湿程度和森林可燃物类型特点以及 火源出现的频率来预报火灾生的可能性。(3)林火行为预报:充分考虑天气条件,可燃物的状况以及地形条件,预报大火发生的蔓 延速度、能量释放、火强度扑火的难易程度。 2、

林火预报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1)历史资料拟合法:根据火灾历史资料找出火灾发生规律;此法的准确性受制于资料的可靠性;结果与历史资料吻合程度高,实际精度常较低(火灾严重受人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