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请书活页范本 - 图文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9 0:13:1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8.2 国内推进农民工家庭转移的背景与演进过程分析 8.3 国内外推进农民工家庭转移的经验总结 8.4 小结

9.政策研究之一: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不同阶段的城市接纳方式与政策设计

9.1 推进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不同阶段政策设计的目标 9.2 推进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不同阶段城市接纳方式分析 9.3 推进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不同阶段的政策设计 9.4 小结

10.政策研究之二:推进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不同阶段的政策实施预评估

10.1 农民工家庭成员初次离乡阶段的政策实施预评估 10.2 农民工家庭举家迁移阶段的政策实施预评估 10.3 农民工家庭定居城市阶段的政策实施预评估 10.4 农民工家庭融入城市阶段的政策实施预评估 10.5 小结 11.结论

3.重点难点

(1)重点:根据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不同阶段与城市接纳方式的相关性研究,设计推进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的政策。

(2)难点:推进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政策的实施效果评估。

4.主要目标

从时间维度上,研究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全过程,分析不同阶段的迁移决策及其迁移行为,探求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的一般规律。研究不同阶段,农民工家庭结合成员自身条件、家庭条件、社区条件以及社会环境与制度等宏观条件,选择的不同家庭迁移行为路径,提出不同的城市接纳方式,并提出对策建议。

3.[思路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具体研究方法、研究计划及其可行性等。 1.基本思路

在总结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研究将按以下路径展开:

第一步,寻找研究基础,给出解决问题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主要完成相关研究的基础数据和样本数据的采集、预测和整理工作,对现状进行分析。确定研究采用的基本理论范式,并进行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不同阶段效用变化、成本收益变化进行理论比较;对城市接纳能力与城市接纳方式的理论分析。第一步试图实现的研究目标是:获取基础数据,确定研究基本理论。

第二步,进行理论实证检验。理论实证检验主要引入Logistic回归、Cox回归、泊松回归、情景模拟等计量分析方法,采用样本数据,研究“链式迁移”不同阶段、不同群体的决策影响因素。第二步试图实现的研究目标是:说明“链式迁移”不同阶段,不同群体的决策影响因素,为城市接纳方式选择与政策设计研究奠定基础。

第三步,借鉴成熟经验。对不同历史阶段国内外推进农业劳动力转移政策的背景分析;演进过程分析;实施与运行效果及问题分析,结合我国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可借鉴的启示。对我国不同地域、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城市接纳方式、政策实施、运行效果及问题进行分析,给出经验借鉴和启示。第三步试图实现的研究目标是:给出经验借鉴和启示。

第四步,进行政策研究;第四步试图实现的研究目标是:说明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不同阶段城市接纳方式,设计推进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不同阶段的政策,并对推进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不同阶段的政策实施预评估。

最后,给出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并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5

2.具体研究方法 除一般熟知的研究方法外,本研究具体采用如下方法,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与先进性。 1.运用新劳动力迁移经济理论中的效用理论和成本收益理论,建立适合中国实际的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决策与行为分析模型,推导出静态和动态迁移决策机制模型。 2.实证检验:实证检验将运用Logistic回归、Cox回归、泊松回归、情景模拟等计量分析方法。采用样本数据,对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效用最大化的求解,对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静态和动态影响因素的Logistic实证分析,对农民工家庭成员迁移数量的泊松回归分析采用边际分析法。 3.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既是一个微观问题,又是一个宏观问题。本研究首先从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收益最大化的微观角度研究迁移原理、最优和影响因素。对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过程各阶段的迁移决策与迁移行为研究则引入微观个体、家庭因素与宏观社区、社会制度因素融合进行研究。最后从宏观角度分析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不同阶段行为影响因素,并提出宏观政策建议。 4.均衡分析:将农民工家庭放置在微观和宏观各类因素共同作用的环境中进行均衡分析。在研究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分阶段目标时,不考虑阶段与阶段之间的相互影响则采用局部均衡分析,将农民工家庭的成本收益分离,构建短期和长期净收益局部均衡模型。 3.研究计划 研究计划进度如表2所示。 表2:时间进度表 年度 任务 在各网站收集官方数据;在各《统计年鉴》中收集数据。 组织课题组成员、两个本科班58名学生到XX省XX市(XX镇、XX镇)进行农民工家庭7-8月 调查,收集数据。 9-10月 国家相关部委调研,了解国家政策;到各大院校、院所调研,了解研究新进展。 汇总XX市其他统计局数据(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调查数据、农业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11-12月 调查数据),形成基础数据和样本数据。 4-6月 到选择的各级部门调研,了解推进农民工家庭迁移政策设计和具体实施效果。 7-8月 组织课题组成员到使用农民工较多的企业调研,了解他们对农民工政策的理解与诉求。 9-10月 根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确定的数据,对上述单位进行有目标的回访。 11月 完成调研报告、研究报告初稿。 12月 完成项目结题。 月份 3-6月 2016年 2017年 4.可行性 研究依次按背景研究、理论研究、实证检验研究、政策研究展开,符合科学研究的思维与逻辑,研究针对性强,保证了研究过程及结论的科学性。项目申请单位、课题组成员在农业经济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积淀,保证了研究计划的实施。 4.[创新之处] 在学术思想、学术观点、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特色和创新。 1.提出对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进行时间维度研究的思路。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包含空间、时间和行业三个维度。空间维度指农民工家庭决定的外出迁移空间选择。行业维度指农民工家庭的迁移行业选择。时间维度指农民工家庭融入城市的过程,以及在代际间的选择。现有研究多集中在空间和行业维度,对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进行时间维度研究相对较少。 2.提出对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过程进行分析的观点。认为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包括五种迁移状态(无家庭成员迁移状态、部分家庭成员迁移状态、家庭全部成员迁移但没有定居城市状态、家庭全部成员迁移并定居城市状态、家庭融入城市状态)、四个迁移决策阶段(初次离乡决策阶段、举家迁移决策阶段、定居城市决 6

策阶段、融入城市决策阶段)、三种迁移方式(有序迁移、举家迁移和代际迁移),说明了四种城市接纳方式选择(以接纳农民工个体为主、以解决居住为主、以处置农村资产、解决户籍问题为主,以及以解决城市居民福利,改进社会制度结构、社区特征和自然环境为主)。

3.实证检验将运用Logistic回归、Cox回归、泊松回归、情景模拟等计量分析方法。本研究采用样本数据,运用上述方法说明“链式迁移”不同阶段,不同群体的决策影响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城市接纳方式对应的政策设计。

5.[预期成果] 成果形式、使用去向及预期社会效益等。 1.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与城市接纳方式研究》;(30-35万字) 总咨询报告:《推进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的政策建议》;(2-3万字) 调研报告:《我国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现状研究》;(5万字)

《XX省XX市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现状研究》;(5万字)

相关论文:《推进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政策研究》;(6000-8000字);

《国外推进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的经验分析》;(6000-8000字); 《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与城市接纳方式研究》;(6000-8000字); 《推进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政策设计方法研究》;(6000-8000字);

出版专著:《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与城市接纳方式研究》(35-40万字)。 数据库:我国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与城市接纳方式研究数据库。

2.成果使用去向及预期社会效益

(1)对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与城市接纳方式理论进行系统总结,可以为各级决策机构提供咨询建议。政策设计方法、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结论可以为相关部门政策设计提供检验方法。

(2)本课题完成的系列《论文》、《研究报告》和《咨询报告》可以为推进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与城市接纳方式研究奠定基础。本研究建立的数据库、相关论文、研究报告等文献资料积累,可以与国内同行共享,为其他学者的研究提供资料准备。

6.[研究基础] 课题负责人前期相关研究成果、核心观点等。

表8:课题负责人前期相关研究成果情况表(近三年)

7.[参考文献] 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中外参考文献。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