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7 21:13:3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我国股票市场IPO抑价现象影响分析
作者:汪 洋
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第05期
摘 要:通过分析IPO抑价发行带来的影响,为监管方提供理论依据,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促使上市公司在尽可能不损害原有股东利益的前提下,提高筹资效率;促进我国股票市场的建设,更好的发挥我国股市的融资功能,提高我国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关键词:首次公开发行;抑价;首日收益率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5-0180-
我国IPO抑价现象给各参与主体带来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1 积极的影响
IPO抑价现象在全球所有股票市场都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对各方面的参与主体也起到了某些积极的影响。以较低的IPO发行价格进行新股发售对于以下各参与主体确实存在较大的吸引力。
1.1 上市公司
(1)以较低的发行价格发行新股可以保证新股的顺利发售,可以为企业迅速筹集到生产、经营和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2)上市公司通过较低的新股发行价格,公开向市场显示其价值和质量,以得到广大投资者的信任和支持,以便在后来的增发过程中得到更大的利益。
(3)上市公司可能有意以较低的发行价格来吸引众多的投资者,使得公司拥有大量的中小股东,使公司股权尽可能的分散,这样可以保证自己对公司的管理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1.2 承销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以较低的价格发售新股,可以保证新股的顺利发售,可以降低承销商的承销风险,使承销商顺利完成承销工作,获得尽可能高的承销利润。
(2)承销商顺利承销的次数越多,越能够增加其商誉,获得广大发行者和投资者的信赖,达到承销商自身做大做强的目的。 1.3 投资者
较低的发行价格可以扩大投资回报率。这也是广大投资者狂热追逐新股以及我国股票市场较低中签率的真正原因。 2 消极的影响
过高的IPO首日收益率也会给各方带来许多负面的、消极的影响。 2.1 上市公司
(1)本来可以以恰当的发行价格进行新股发售,但是为了降低发行风险,保证新股的顺利发行,上市公司一般会选择比合理价格要低的发行价格进行新股出售,这样会使得该上市公司错失了其应当筹集的一部分资金,使得公司蒙受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2)以较低的价格进行新股发售,可以吸引到大量的投资者,稀释了该公司的股权,使得原有股东蒙受了损失。
(3)过高的首日收益率可以使上市公司轻易筹集到大量资金,从而可能导致上市公司过度筹资的现象。企业筹集到的超过其经营、发展所需的资金通常存在银行生息,或者进行非理性投资与扩张,这不仅会改变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而且给公司今后的长远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2.2 承销商
(1)由于长期以来新股的定价方式始终以几乎固定的市盈率来定价,承销商对股票发行的定价完全处于原始状态。所有新股都能成功发行,这使得承销商的新股定价能力从未受到市场的真正考验。由于新股发行的高抑价率,导致不管是网上申购、网下配售还是市值配售,所有的新股都以极高的认购倍数成功发行,几乎不需要销售能力。长期以来,投资银行最核心的股票发行定价能力和股票销售能力得不到提高,使得国内投资银行在低水平上不断重复工作,一旦进入国际化竞争环境,很难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2)由于承销发行新股且以较高的首日收益率发行可以降低承销商的承销风险,提高承销商的承销收益,这会诱使大量的券商采用一切办法以及各种不正当的手段去尽可能的获得承销权。在这种情况下,寻租现象就会发生,这不利于承销机构的优胜劣汰,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3 投资者
过高的首日收益率为股市投机者提供了乐土,广大投机者狂热追逐新股、谋取短期利润,大多数投资者以赌博心理进行投资,这样不利于理性投资理念的形成。从长期来看,不理性的投资理念必然会带来巨大的亏损。 2.4 资本市场
(1)由于新股不败,大量财务造假公司或者业绩处于严重滑坡状态的公司也能纷纷登陆证券市场,证券市场的基石受到了严重的侵蚀,不利于证券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2)由于新股申购可以获得极高的收益率,这致使大量的资金长期囤积于一级市场专门进行新股申购等短期操作,这不仅导致一、二级市场的资金失衡,不利于我国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还容易引起整个证券市场的异常波动,直接危害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增加我国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参考文献
杜俊涛等.我国新股短期投资回报[J].重庆大学学报,2004,(27):139- -share
王晋斌.新股申购预期超额报酬率的测度及其可能原因的解释[J].经济研究,1997,(2):17-
market[J].China Economic Review,2006,17(4):363-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