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5 12:18:4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15课 戊戌变法
一、课标要求: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的政治主张
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知道戊戌变法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二、教学目标: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历史影响,了解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
生的原因及其特点 三、考点:戊戌变法
四、重点:背景、维新思想家的思想特点、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的历史影响
难点:背景、维新思想家的思想特点、维新变法的历史影响 五、教学方法:问题意识教学 六、课时:2
导入新课:
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战争。清朝失败后,面临着瓜剖豆分的危机。如何在危机中自救?怎样才能在强敌如林的世界中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当时的中国人如何解答这一艰辛的时代课题?带着这样的问题,让我们重温戊戌变法那惊天动地的历史时刻吧。
讲授新课:
探究
1、 戊戌变法的背景是什么?
2、 维新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和特点是什么? 3、 维新变法的过程怎样?
4、 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5、 戊戌变法运动的结局和评价? 一、背景:
1、 外因:列强的入侵,民族危机加深。;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人 2、 内因:
(1) 政治:清政府财政危机,日益腐败,使阶级矛盾,社会矛盾激化,统治危机进
一步加剧。
(2) 经济:19世纪末,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 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 19世纪末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为戊戌变法奠
定思想基础。
二、过程:
(一)维新思想的兴起 1、 早期维新思潮:
2、 90年代康梁维新思想: (1) 康有为: (2) 梁启超: (3) 谭嗣同: (4) 严复:
(一) 序幕:公车上书 1、 背景:甲午战败,《马关条约》草案传回北京
2、 领导:康、梁联合各省举人上书拒签 3、 主张: 4、 结果:未能递交到光绪手中,但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5、 影响:表达的。。。冲破了。。。显示了。。。揭开了。。。,从理论走向实践 (二) 发展:强学会与《时务报》
(1) 背景:公车上书后,为了争取更多士大夫和知
识分子的支持
(2) 强学会:1895年8月,文廷式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宣讲“中国自强之学”;1895年
10月康有为上海强学会,1896年《强学报》
(3) 《时务报》:1896年6月,上海,梁启超
(4) 影响:宣传变法,使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政治。议论时政、集会结社蔚然成风,维
新变法的新局面逐渐形成。
(三) 高潮:百日新政
(1) 诱因: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2) 准备:①1898年,康有为上《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具体的变法措施,成为维新
派的施政纲领。
②组织救亡团体保国会
(3) 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宣布变法。 (4) 内容:课本108页图表。 (四) 失败:戊戌政变
1、 政变原因:(1)主要:旧势力的抵制和反对
(2)思想准备:慈禧做好随时镇压准备
(3)密谋:慈禧与荣禄密谋,与袁世凯暗中勾结
2、 失败:
(1)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实行“训政”,杀害六君子; (2)除京师大学堂和中小学堂外,其余新政内容全部废除。
三、意义:
(1) 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
希望摆脱列强侵略,使中国走向独立富强,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2) 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维新派在政治上兴民权,君主立宪,
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3) 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派倡新学,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
进行猛烈冲击,促进了中国人的觉醒,开阔眼界,解放思想。
(4) 文化教育生活:
A各种社团,新式学堂纷纷创立,使近代文化教育事业获得较快发展。 B新式书局及报刊、杂志等大众传媒大量出现,人们认知空间扩大。 C 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潮流。
(5)维新派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探究: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戊戌变法的教训是什么?小组谈论并总结概括。 失败的原因:
(1) 根本原因:封建势力强大,而中国资本主义基础薄弱,阶级力量
对比悬殊。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 脱离群众,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3) 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 (4) 对帝国主义存在幻想
(5) 采用改良的方法,急于求成。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行不通。
课堂小结: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与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的分析比较
1、社会背景:日本的新阶级力量较强,统治阶级内部大分化,人民反抗强烈;中国资本主
义发展不充分,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勾结且力量大。
2、领导力量:日本中下级武士用武力推翻幕府,天皇有实权;中国的维新派不发动群众,
依靠无权的皇帝,措施无法实施。
3、改革进程:日本:倒幕派推翻幕府统治,建立新政府后发布一系列改革措施,执行力符
合国情,强制推行,大刀阔斧改革;中国在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前提下,依靠无实权的光绪皇帝,急于求成,用人不当。
4、国际环境:日本:当时西方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高潮未到,且列强正集
中兵力侵华。中国:当时西方已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瓜分世界的高潮。
高考衔接
(2009年高考山东文综33题)(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 (1)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2分)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2)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4分) 【答案】
(1)含义:必须改变旧的政治制度,改革才能成功(或“改革必须除旧才能立新”)。
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或“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2)改革措施: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废除等级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实现四民平等。